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物权法>于2007年3月26日获高票通过,这是中国私有财产权利保护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然而,对私权利保护力度的加大,必然会影响到某些现有的公权力的界定和行使.本文重点研究的就是物权法的颁布对城乡规划这种公权行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制度下,对公众的城乡规划异议的救济途径存在不足,因此研究提出在能够承担城乡规划咨询、协调和评审职能的城乡规划委员会下设立城乡规划申述委员会,处理公众对城乡规划草案或方案的申述,充分发挥各地城乡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在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从专业角度处理和化解因规划编制而产生的纠纷。  相似文献   

3.
公民城乡规划参与权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中参与权在城乡规划行为中的具体衍生,包括知情、表达、协商、监督和获得救济等内容。确立公民城乡规划参与权并保障其实现,可以促进城乡规划获得正当性、提高城乡规划质量、制约公权力滥用和促进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公民城乡规划参与权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参与主体、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拓展公民参与途径和疏通救济渠道,以确保公民城乡规划参与权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周剑云  戚冬瑾 《规划师》2009,25(2):10-14
<物权法>着重明确和保护土地和建(构)筑物等不动产物权人的权利;<城乡规划法>则是明确空间资源分配与开发利用的原则,强调以公共利益为前提调整各方面权益的公共权利.<物权法>的权益保护与<城乡规划法>的权益调整看似一对矛盾,实则在共同的公共利益原则下统一.从权益角度认识新区规划与旧区改造在规划实质上的差异,有助于在规划实践中正确把握<物权法>与<城乡规划法>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司法救济是权利救济的终局方式,对于权利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从第三方诉权的视角,探讨我国现行城乡规划司法救济制度在保护城市公共利益方面的现实困境。澳大利亚作为全世界最早建立城乡规划司法救济制度并引入第三方诉权的国家,其经验对我国法治化破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笔者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南威尔士州土地与环境法庭和维多利亚州规划与环境特别法庭进行了个案剖析。在域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在文章结尾提出若干完善我国第三方权利司法救济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迎春 《辽宁建材》2010,(12):58-61
城乡规划指对城乡建设在用地布局、建设要求等方面的部署与安排。其对规范农村土地利用,提高城乡建设质量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城乡规划的法律性质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行为意义上城乡规划的法律性质;二是结果意义上城乡规划的法律性质。而城乡规划的法律救济则主要包括申诉、控告权,申请复议,诉讼权及规划保障请求权。对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则是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城乡规划的制度,实施以及修改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只有全面地把握城乡规划制度,明确城乡规划与其他规划制度的联系与区别,在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等层面上加以规范,从而推动我国城乡规划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物权法>的实施将对规划编制理念、规划编制程序、规划公共利益、救济权利、规划自由裁量权、民事行为约定内容、规划管理中的相邻权等产生重大影响.在规划类法律调整上,不仅要完善双向制约机制、公开公正程序、细化公共利益等规定,还要弥补若干法律空白点,诸如明确个人救济权利、引入民事约定内容等.  相似文献   

8.
王勇  李广斌 《规划师》2013,29(4):66-69,80
面对日益高涨的社会公正诉求,城乡规划体制如何变革是当前规划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当代西方正义理论及其论争的简要梳理,结合转型期我国社会公正和规划公正问题分析,可以认为社会权利失衡下的精英结盟是导致社会公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基于社会权利均衡,研究从建构权利均等的规划体制、完善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和建立公正的规划程序规则三个方面,对我国城乡规划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城乡规划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汤洪源 《城市规划》2011,35(7):68-71
我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开发领域实施的层级监督。对作为制度模板的英国规划督察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解决我国相关制度面临的问题提供经验,在确立法律地位,建立规划督察组织,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强化法律约束力,打通内外监督渠道、增补救济功能,建立内部监督协调机制等六个方面完善我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今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与1992年7月颁布实施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其中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体现了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强调了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公众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11.
王学锋  成媛媛 《规划师》2009,25(9):25-29
伴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普及和深化,与城乡规划相关的各种申诉也越来越频繁和普遍.然而,我国目前既有的规划申诉在类型上仍以第三方申诉为主,存在申诉途径较多但无专门的规划申诉渠道,申诉的受理机关多、层次多但不专一,规划决策机制与申诉机制缺乏有机衔接等问题.应建立并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法制背景的规划申诉制度,防止国家机关因滥用权力而对正当权益造成侵害,减少腐败行为,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行政效能.  相似文献   

12.
郑文武 《规划师》2010,26(4):52-57
在城乡规划利害关系人的界定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权利义务、适当的权益和相当的因果关系等三个理论标准,以及空间、动态、权属等三大实践方法,对具体的城乡规划中所涉及的利害关系人进行界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首先通过实践方法界定大致的、形式上的城乡规划利害关系人范围,再通过理论标准判断实质上的城乡规划利害关系人,从而达到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护真正的利害关系人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中存在公众参与不足、对规划的调整和修改缺乏约束力、编制与审批程序不够科学、修正和检讨不及时等问题,应从法规精神、法规实体、法规程序、法规立法等4个层面着手,规范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行为,完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为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法律文件支撑.  相似文献   

14.
论城乡规划管理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顿明明  赵民 《规划师》2010,26(1):41-46
城乡规划管理中所涉及的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日益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物权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尚存在欠缺之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的法源不全及不统一,社会公众和行政部门对此难以把握,对"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如何保护""谁来保护"等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导致出现矛盾和争议。今后在继续探讨物质性保护的规划策略和工程技术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经济、法律等领域的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规划权与公民的不动产物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政府公权力意志的表现。在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公民私有的财产权尤其是不动产物权可能会受到妨碍甚至被剥夺。公权和私权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如何处理好公权和私权的关系成为《物权法》颁布后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处理政府规划公权与公民不动产物权关系的经验,认为政府规划公权的行使应当遵循合宪原则、合法原则、合理原则,使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实现互动,达到公权与私权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相似文献   

16.
界定明晰的产权在保持城市有序有效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产权又是为制度所定义的。在旧城更新中,通过制度对产权的明确与限制,可以约束参与者的个体行为,从而实现整个城市发展的公共目标。本文通过对新加坡牛车水和广州金花街两个典型改造案例的比较,说明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现状产权结构决定了旧城更新中不同的制度定义,而新设计的制度与基于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则决定了旧城更新中的差异行为。以此为基础,文章强调清晰明确的产权定义是有效推动旧城有序更新的关键,而规划应作为明晰产权的重要环节在旧城更新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series of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migratory deer ranges in Deschutes County, Oregon, USA, to reveal a set of tensions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ing landscapes on the urban fringe. The complex and contentious processes involved in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 zoning of these deer ranges revealed conflicts between deer migration routes,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the public good and cultural values attached to open space. These issues raised by the movement of deer and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ir habitat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reshape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n the urban fringe that was attentive to the cultural value of open space and challenged rigid property boundaries and property rights. This resulted in a fractured governance process that sought to balance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the public good, and the ecological demands of migratory deer.  相似文献   

18.
洛克的政治理论是英语文明主流,强调个人自由,认为私产是自由的保障,而保护私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城市规划以公益名义约束私产,但在自由社会中,公益只可来自政治博弈,因此纷争不断。本文以区划法的公安权力去演绎在洛克式个人自由之下私利与公益的死结。结论是,中国应坚持土地产权国有。  相似文献   

19.
何明俊 《城市规划》2005,29(12):40-44
城市规划行政权是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控制的公共管理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面临利益多元、未来的难预测等多种问题的挑战。城市规划行政权应是积极的和有效率的,并在政府、市场和公民的互动的基础上,维护公共利益。指导性规划应具备较强的回应性,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法定的城市规划应相对的具有稳定性,以保护各类财产权。公民权和公众利益的有效维护方式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规划行政权的效率取决于规划过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20.
Problem, research strategy, and findings: The Tea Party's effects on loc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efforts, given the movement's fierce support of property rights and equally fierce oppo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goals in regional planning efforts, have received little study. I wanted to understand how Tea Party and fellow property rights advocates became involved in regional planning effort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nd Atlanta, GA, and how planners perceived and dealt with their objections and tactic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marked by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over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the necessity and value of regional planning. However, these actors were also deeply divided on plan content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ublic outreach process. Tea Party and property rights activists were not the only ones with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concerns about regional planning efforts; tactical -coalitions of unexpected allies emerged, aligning on plan viability, finance methods and funding, project costs, impacts, and process. My research shows that common ground can be negotiated between -opposing groups on matters of content and process. The concerns of the various stakeholders involved parallel questions often addressed by scholarly planning research, providing evidence of continuing challenges and flaws in planning.

Takeaway for practice: The planning community should not dismiss the opposition of Tea Party and property rights advocates; these activists could catalyze new coalitions of opponents if planners do not attend to the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concerns of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