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基因组改组技术得到融合子菌株,并筛选益生性最优的融合子。采用基因组改组方法,结合紫外和亚硝基胍诱变,对突变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经体外实验对融合子的耐酸性、耐高胆盐浓度、黏附相关性和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筛选并获得益生性提高的融合子。筛选获得的两株融合子为F1-9和F1-17,均能够在低p H值和高胆盐浓度环境中生长;与原始菌株相比,融合子在表面疏水性、自聚性和与致病菌共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在抗氧化方面较原始菌株也有所提高。融合子突变株连续传代培养,遗传稳定性良好。基因组改组技术能够使菌株的益生性得到明显提高,并且能够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2.
以青岛啤酒酵母和高浓酵母为供试菌株,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得到融合子。对融合子利用铜抗性初筛,利用耐压和发酵性能为指标进行实验室和100 L发酵复筛,并对融合子进行鉴定及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出的高浓菌株与青岛啤酒酵母菌株相比,表现出酵母数峰值高、降糖和还原双乙酰快的优势,且代谢风味物质组成与青岛啤酒酵母接近;经过连续使用8 代后,其总染色体DNA指纹图谱保持一致,证明该菌株的遗传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3.
水果的损伤不但影响外观,还会造成营养流失和病菌感染等问题。作者提出一种面向水果品质检测的图像融合方法,为果农或经销商提供水果损伤信息。首先,对苹果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分别使用四元数小波变换得到低频子带与高频子带;接着,对低频子带使用基于局部平均梯度的加权平均方法进行融合,高频子带采用基于导向滤波的绝对值取大的融合规则实现融合;最后,将融合后的高频系数与低频系数使用逆四元数小波变换得到融合后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很好的保留了可见光图像中表皮的细节纹理和红外图像中检测到的次表面损伤信息。该方法能够提高苹果品质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化方法鉴定灵芝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大灵芝和信州灵芝为出发菌株,采用化学融合法将两种灵芝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利用生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融合子胞外多糖含量与美大和信芝两亲本相比分别增加了332.80%和22.86%,胞内三萜含量与美大和信芝相比分别增加了36.21%和113.16%,胞外三萜含量与美大和信芝相比分别增加了23.17%和46.31%;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对融合子及亲本DNA进行检测,融合子DNA移动速度比亲本慢,说明融合子分子量大于两亲本,两亲本遗传物质发生重组。  相似文献   

5.
双歧杆菌和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子筛选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筛选方法。方法:将双歧杆菌和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采用10%乳糖中性红培养基进行融合子的初筛,并分析融合子传代稳定性、生物学特性,采用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对亲本菌和融合子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比较。结果: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融合子具有双歧杆菌的特异性序列和亲本菌的生物学特性。结论:双歧杆菌和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实现了厌氧菌和酵母的跨界融合,为双歧杆菌生物学功能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降解苹果酸能力强的酿酒酵母,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优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解苹果酸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malidevorans)进行属间融合.以双灭活原生质体为遗传标记筛选融合子,并对得到的融合子进行细胞体积、DNA含量方面的鉴定;对融合子进行降苹果酸性能、遗传稳定性、发酵性能和絮凝性测定,最终得到一株能稳定降解苹果酸高达31.7%的融合子Z29,该融合子连续15次传代,降酸性能稳定.Z29菌株发酵速度快,发酵度高,用其发酵的葡萄酒风味好,凝絮性强(本斯值为2.1).  相似文献   

7.
酵母属间融合构建高温发酵木糖生产乙醇优良菌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单倍体分离和诱变获得 8株休哈塔假丝酵母 1 766和高温酿酒酵母G47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并通过聚乙二醇 (PEG)和电诱导融合等方法 ,实现了能发酵木糖产生酒精的休哈塔假丝酵母和高温酿酒酵母之间的融合。融合子经DNA含量、细胞体积测定和稳定性能试验证明为稳定的融合子。F 71融合子能在 45℃下发酵木糖生产酒精 ,其在 45℃发酵木糖所产酒精体积分数为 1 .675 % ,其转化率为 68.8%。且与亲株比较 ,F 71的酒精耐受能力提高了 1 %。  相似文献   

8.
对白黄小脆柄菇和阴沟肠杆菌的原生质体跨界融合进行条件优化,并对筛选出的融合子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融合子的细胞形态。首先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条件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确定较优的融合条件为:PEG 34.9%、时间10.4min、温度36.4℃。然后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对融合子进行初筛,将筛选出的11株融合子进行降解木质素研究,其中融合子PE-9经2天的培养后,木质素去除率达到了27.3%,具有良好的降解木质素潜力。最后将复筛的高效融合子PE-9与亲本菌株进行扫描电镜SEM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9.
以粟酒裂殖酵母和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试验,并对检出的融合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亲本的特定基因序列,以此达到鉴定融合子的目的.在检出的3株融合子中,均扩增出亲本特定基因,证明了该法在融合子鉴定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以粟酒裂殖酵母和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试验,同时从个体形态、培养特征、自凝性及某些生化特性等方面对融合子的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融合子在某些方面只表现单亲性状,有些方面兼有双亲性状,有些方面却与两亲本酵母的性状明显不同.这些研究为融合子的检出及鉴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虫草菌丝体多糖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虫草属真菌的干燥和新鲜菌丝体中多糖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的溶液离子组成和浓度下多糖的溶出情况,并与传统的热水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在菌丝体被烘干,细胞结构被破坏的情况下,离子状态对于多糖溶出的影响相对较小,10%NaCl可以增加10%左右的多糖提取率,10%NaOH作用效果最好,可以提高提取率67.5%。而新鲜菌丝体由于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离子组成和浓度对于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十分显著,5%NaOH的多糖提取率最高,虫草菌丝体中碱溶性多糖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溶性多糖。  相似文献   

12.
探索蛹虫草和高雄山虫草固体培养时种子液的最佳接种时间,以期为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常规方法接种和计数,以液体发酵的菌丝干重、菌丝段和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丝覆盖率为指标,结果表明,2种虫草在液体发酵条件下,第3d~6d为菌株快速生长期,活力旺盛,适合转接,尤其是发酵4d的种子液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其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状况最好,长满固体培养基的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声波-微波协同法提取蛹虫草多糖,并研究其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评价其免疫活性。通过单因素和L18(37)正交试验研究了物料粒度、料液比、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时间、超声提取次数、提取温度、乙醇与浓缩液之比对蛹虫草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功率、物料粒度对蛹虫草多糖的得率均呈现出显著的影响,进而确定蛹虫草多糖提取最优工艺参数:物料粒度0.150 mm,提取次数为3次,微波功率400 W,超声波功率300 W,超声波处理时间30 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40(g/mL),乙醇与浓缩液之比4∶1(体积比)。在最佳条件下,可得到多糖提取率为6.28%。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表明,在一定的剂量内,提取到的蛹虫草多糖能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的增殖,表明蛹虫草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14.
冬虫夏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珍贵滋补品和中药材。本文对虫草的来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曲鸿雁  郭成金 《食品科学》2015,36(5):120-125
以冬虫夏草与蛹虫草融合株为研究材料,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筛选优质高产的新型菌株。得到了高产菌株Y-90,虫草酸产量是出发菌株的1.80 倍,高产菌株YP-42,虫草素产量是出发菌株的1.33 倍。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核糖体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对突变株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突变株的ITS序列并没有发生变化。RAPD结果显示突变株的扩增片段与亲本菌株不同,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其高产性状是可遗传的性状,可以将其用于进一步的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6.
曲瑾郁  任大明 《食品科学》2011,32(15):58-61
将醇沉法得到的粗多糖,经柱层析得多糖纯品。对多糖纯品进行硫酸化、羧甲基化、乙酰化化学修饰,用于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纯化后的蛹虫草多糖可以被多种化学试剂修饰,其取代度大小的顺序是:羧甲基化>乙酰化>硫酸化;修饰后的多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羧甲基化和硫酸化可以明显提高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对烷基自由基清除率提高最大,分别达到95.19%和73.58%,其次是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乙酰化修饰后抗氧化能力有所下降。因此,采用合适的修饰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蛹虫草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蛹虫草乙醇分级多糖生理功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不同浓度乙醇分级虫草多糖的生理功能,以蛹虫草为材料通过液态深层发酵获得发酵液和菌丝体,用水浸提,以不同浓度的乙醇沉淀来获得蛹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同时以果蝇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浓度的乙醇分级虫草胞内、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抗菌性等生理功能。结果表明,70%的醇沉多糖量最多,可使胞内、胞外多糖的得率分别为1.513 mg/mL、0.483 mg/mL;70%的醇沉胞外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可使果蝇体内的SOD值达到1.261 U/mgprot,比对照组高13.13%,使MDA值达到0.019 nmol/mgprot,比对照组低67.2%;70%的醇沉胞内多糖抗菌性最好,可使黑曲霉的抑菌圈直径达13.4 mm、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1.3mm,分别是对照组直径的2.19和1.85倍。  相似文献   

18.
张驰 《食品科学》2009,30(23):193-195
研究恩施人工栽培的富硒虫草中硒的含量分布和赋存形态,采用不同的浸提液提取虫草中的多糖和不同种类蛋白质,双道原子荧光检测原料和各组分中的含硒量。结果表明,蛋白结合硒是虫草中硒的主要赋存形态,占总硒含量的51.44%;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组分中,以碱溶性蛋白质结合的硒量最多,占总可溶性蛋白硒含量的31.18%;也有部分硒和多糖结合,占总硒含量的12.01%。  相似文献   

19.
蛹虫草高产胞外虫草素和虫草多糖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变获得高产胞外虫草素和虫草多糖的蛹虫草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UV)、化学诱变(LiCl)、复合诱变(UV-LiCl) 3种方式对蛹虫草孢子进行诱变;发酵检测存活菌株的胞外虫草素和虫草多糖的含量.结果:以胞外虫草素为指标,3种诱变方式的最大正突变率分别为化学突变(29.2%)>紫外突变(28.6%)>复合诱变(26.5%);以胞外多糖为指标,最大正突变率分别为紫外诱变(35.7%)>复合诱变(33.3%)>化学诱变(27.0%).紫外诱变突变株Z-5-1胞外虫草素产量达0.842g/L,比出发菌株高311%;紫外诱变突变株Z-4-7胞外虫草多糖产量达5.250g/L,比出发菌株高148%.在连续培养5代后,仍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紫外诱变能获得较高的蛹虫草正突变率,同时能获得高产虫草素、虫草多糖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20.
蛹虫草多糖对紫外线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蛹虫草多糖对紫外线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方法: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浓度为30、50、80、100μg/ml 的蛹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对蚕豆根尖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 < 0.01),浓度为100μg/ml 的蛹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对根尖微核的抑制率分别为47.68%、43.04%。蛹虫草胞内、胞外多糖每种样品的不同浓度之间对微核的影响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 0.01),且蚕豆微核率随多糖浓度的提高而降低。结论:蛹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均可有效抑制紫外线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