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理论思考、实践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四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上海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如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必须树牢“大安全”理念,融入“大应急”格局;用战略思维谋划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用历史思维研究水旱灾害风险规律,用底线思维落实水旱灾害防范措施,用系统思维化解水旱灾害风险挑战;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的工程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  相似文献   

2.
水旱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严重的灾害,不仅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而且对国家经济社会秩序和企业财产、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严重破坏。如何增强企业应对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企业生产连续运行,是当今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从企业角度概述企业加强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涵义、方式和总体原则,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应对水旱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我国企业加强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水旱灾害发生的特点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省水旱灾害频繁,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的主要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减轻水旱灾害作出了巨大努力,防御灾害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旱灾害的威胁未见缓解,由它造成的经济损失反而愈来愈大,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后果。如何清醒和正确地认识水旱灾害,并从此得出科学的对策,对吉林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水旱灾害都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多数情况下相互有联系。如久旱易生病虫,低温多发生在连续阴雨天。根据吉林省的…  相似文献   

4.
张翠艳 《水利天地》2009,(11):18-18
水灾和旱灾是当今世界发生最频繁、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资料表明,在过去的22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其中以区域性的水旱灾害为多。为了抗御水旱灾害,减少灾害损失,需要我们迅速而准确地对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做出评估,以此作为组织实施抗灾救灾的决策依据。水旱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迅速而准确地评估一次水旱灾害经济损失,除了需要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外,还需要科学的评估方法。目前,评估水旱灾害经济损失的方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5.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宜章县水多水少都成灾,水旱灾害往往交替发生。文章针对近年所发生的水旱灾害,结合现有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分析了造成宜章县水旱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抗御水旱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灾和旱灾是当今世界发生最频繁、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有关资料表明,在过去的22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1600多次大水灾、1300多次大旱灾,其中以区域性的水旱灾害为多。为了抗御水旱灾害,减少灾害损失,需要我们迅速而准确地对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做出评估,作为组织实施抗灾救灾的决策依据。水旱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迅速而准确地评估一次水旱灾害经济损失,除了需要艰苦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外,还需要科学的评估方法。目  相似文献   

7.
1充分认识我省水旱灾害的严峻性我省是个多灾的地区,水旱灾害十分频繁,造成的损失为各种自然灾害之首。从过去已发生的灾情统计,水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去了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3/4左右,其影响范围、灾情程度以及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十分严重。分析我省水旱灾害的历史情况,我们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一是同样大小的洪水,发生的机率越来越大;二是同样大小的洪水流量,水位越来越高;三是同样大小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从公元前155年到1948年的2103年中,共发生水灾468次,平均4.5年一次;1949年至1994…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有同水旱灾害做斗争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我国防汛抗旱斗争实践表明,正确的方略是夺取防汛抗旱胜利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各族人民和水旱灾害长期斗争中创造积累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防汛抗旱方略,使我国防汛抗旱事业不断健康发展,大大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为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水旱灾害因其发生的频次高、历时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也大。近五百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重大水灾平均损粮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重大旱灾平均损粮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重大旱灾的直接损失平均占国民收入2%左右,重大水灾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收入平均约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逐渐加强,由水旱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大幅度降低,但重大水旱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离开的要素之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淡水资源普遍奇缺,而且污染日益严重,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甚至损害了地球  相似文献   

11.
水旱灾害是辽宁省最大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严重,是影响全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防灾减灾,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通过对辽宁省水旱灾害的历史回顾和水旱灾害资料的分析,总结辽宁省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提出对水旱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防汛抗旱》2007,(1):I0001
中国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致使水旱灾害频繁,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防汛抗旱历来都是关系国泰民安乃至国家兴衰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因降雨和其他原因而导致的突发性水旱灾害的发生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已制定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在日常的管理程序中已建立了紧急时期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具备快速反应,高效社会化组织动员与协调跨部门行动的重大突发性水旱灾害的应急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河南地处中原,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极大的影响。水旱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灾情的大小除受制于雨水情以外,往往取决于人类的减灾措施。河南省2009年抗旱夺丰收行动使夏粮不减反增,即是对这个观点的一个佐证。要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15.
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水旱灾害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大敌,水旱灾害不仅直接影响和破坏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且常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发生的机遇最多,占的比重最大,造成的危害也最严重。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是减轻水旱灾害的治本措  相似文献   

16.
3 水旱灾害与国民经济的关系3.1 水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当今世界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自然灾害愈加严重,已明显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占有较大比重,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致灾成因我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省份,灾害涉及范围广,危害重。河北省地域广阔,南北跨度较大,地形复杂、高度差别、海陆差别等自然条件,造成我省极为复杂的天气状况,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这又无形中加剧了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水、旱灾害在我省的影响范围相当广泛,特别是对农业、工业、交通业的影响最为严重。1964年以前,我省以洪涝灾害为主,1965年之后旱灾逐步增多,1980年以来旱灾的比例则更大,对我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水旱灾害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由于我省…  相似文献   

18.
张智吾 《中国水利》2007,(24):42-44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这一基本待征决定了我国防汛抗旱任务艰巨而繁重。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汛抗旱工作高度重视,近年,防汛抗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科学防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7年,我国水旱灾害都较为严重,水旱灾害总体呈现先旱后涝、北旱南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格局。  相似文献   

19.
水旱灾害是由天文、气象、下垫面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影响造成的。水旱灾害不仅发生的频次高,而且灾情严重。因此,分析研究水旱灾害的成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抗旱防汛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强流域机构次生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因强震等原因造成的次生水旱灾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自身职责,积极参与汶川地震引发次生水旱灾害的处理,积累了一定经验。与地方政府和省市水利部门相比,流域机构在信息、技术、人才、经验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也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自身应急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和突出问题。为做好次生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域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完善各项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加大保障力度,全面提高应对次生水旱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