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官方信息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中的扩散对谣言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本文建立多层网络传播模型研究跨境电商新政策错误解读这一谣言传播问题,模型上层为虚拟网络传播层(虚拟层),下层为现实社会传播层(现实层),个体根据各自社交网络和行为习惯接收官方信息来控制多层网络谣言传播。文章根据平均场方法分析该模型的演化过程和传播阈值,采用无标度网络进行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传播动力学行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官方信息对虚拟层和社会层谣言的控制都具有积极作用,官方信息的掌握程度对社会谣言传播有显著性影响,且当官方信息的网络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能够有效约束现实社会个体行为,进而达到虚拟层和现实层对谣言控制的同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伴随着大量的谣言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对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已有的疫情相关社交媒体谣言传播量化分析研究仅对谣言内容等单一传播要素展开分析,而忽略了构成信息传播的其他基础要素,包括传播者、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同时,这些研究的谣言数据与真实的社交媒体谣言数据也存在分布偏差和信息缺失.因此,基于新浪微博平台对新冠疫情相关社交媒体谣言的传播展开更加全面的量化分析.具体而言,首先对谣言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包括其主题分析、涉及地区分析、事件倾向性分析以及情感分析;进一步对谣言参与用户进行分析,将参与用户分为3类:造谣者、传谣者和辟谣者,并分别对其基础属性、关注主题、个体情绪以及自网络属性进行探究;最后对谣言引发舆情进行分析,探究其情感的整体分布、与主题、关键词和地区的关系、以及情感的演变规律.该研究首次从信息传播的各个基础要素层面对疫情相关的社交媒体谣言传播展开量化分析,不仅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谣言传播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研究和谣言治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谣言传播模型无法描述不同节点对谣言传播概率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谣言传播模型无法真实地描述现实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进而影响了对网络中谣言传播的控制。针对这一问题,在SIR传播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谣言在不同节点之间的传播概率,并且分析了不同节点对传播概率的影响情况,从而建立了社交网络中考虑网络节点自身影响的谣言传播模型。最后,通过将改进的谣言传播模型与常用的SIR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改进模型可以较快地控制网络中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谣言传播中个体模型的研究,主要从个体的主体思维过程出发,采用BDI模型进行建模研究,谣言传播网络中的个体角色完全对等。但是在实际的谣言传播网络中,由于政府部门等公共个体的行为对普通个体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谣言传播中个体的角色并不完全对等。在公共权威(Public Authority,PA)对个体影响的基础上,把公共权威引入BDI,提出基于公共权威的PA-BDI模型,进行不对等谣言传播网络中个体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通过信息推荐平台的谣言信息传播成为了谣言传播的重要方式,构建推荐模式下的谣言传播模型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考虑到推荐机制对用户的分割效应,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根据人物相似性将网络用户划分在不同的传播域,定义了传播域中用户与信息的交互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谣言信息热度和平台用户密度的谣言传播模型,并对影响谣言信息传播的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发现:在推荐机制下,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率主要是受信息本身影响;在推荐平台上,增大谣言信息传播阈值有利于阻止谣言的传播;谣言的接受率越大,对辟谣信息的加入时间要求越高。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络中谣言的肆意传播给网络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谣言传播、扩散的内在规律,并对谣言进行有效地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文章首先在充分分析目前谣言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谣言正向感染及负向感染两个感染状态,提出更适用于描述谣言传播的SPNR模型;其次,基于SPNR模型,设计谣言传播SPNR算法,实现谣言传播演化过程的仿真;另外,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模型主要参数对谣言传播关键指标的影响效果,为制定有效的谣言控制策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最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验证了SPNR模型基本假设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将SPNR模型模拟效果与新浪微博实证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的方式,验证了SPNR谣言传播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9.
为深入了解谣言传播规律,提出一种适用于突发事件人群聚集场所的谣言传播模型。针对突发事件聚集个体的不同动机,将聚集人群划分为6种不同状态,并以个体的信任度、谣言接受度和社会恶劣认知度体现个体的特征,同时分析闹事者占比、普通市民个体特征、事件处置方式等因素对谣言传播过程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个体社会认知度和事件处置方式会影响谣言传播速度,而初始传播者的占比和聚集人群的社会关系对谣言传播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谣言传播泛滥,控制网络谣言传播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通过分析现实世界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和方式,提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模型-HKASI模型,建立基于HKASI模型的动力学方程组。在无标度网络中仿真谣言的传播演化过程,分析模型特性,求出无标度网络谣言传播各状态的临界值,选取不同概率仿真比较模型中的参数对各个传播状态的影响,得出在无标度网络中谣言扩散的高速性,以及通过提高公民求证意识可以有效阻止网络谣言传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中谣言的爆炸性传播现象已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传播机制及相应模型的研究对于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 受社会网络中的从众现象的启发,在传统SIR谣言传播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社交网络中的谣言具有全局信息特征,其从众效应具有个体差异性,以及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拓扑特性(均质和异质网络)对谣言传播的影响,首先建立了两个适用于均质网络和异质网络的改进的SIR谣言传播模型动力学方程组;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对谣言传播演化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模型,基于这两个方程组的模型能有效体现社交网络中的从众现象对于谣言传播的增幅作用。此外,改进的模型揭示并体现了实际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在从众现象的影响下的规律:蛊惑性较强的谣言传播率提升空间有限,增幅效应较小;蛊惑性较弱的谣言提升空间大,转发的人越多,从众效应的增幅越大,传播的速度越快,爆发到顶峰的时间越短;社交网络规模的增大可以显著削弱从众现象对谣言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评论异常度的新浪微博谣言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为公众提供信息共享平台的同时, 也为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开展微博中谣言的识别和清理方法研究, 对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新浪微博平台中谣言识别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评论异常度的微博谣言识别方法.首先采用D-S理论实现微博评论异常度的计算方法; 然后利用评论异常度与微博的内容特征、传播特征、用户特征对微博进行抽象表示; 最后再利用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构建一个基于评论异常度的谣言识别模型, 实现对新浪微博中谣言微博的识别.实验表明, 本文提出的谣言识别模型对新浪微博中谣言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 谣言微博识别的F1值达到了96.2 %, 相较于现有文献的最好结果提高了1.3 %. 相似文献
13.
14.
Jamal Cromity 《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Networking》2013,18(1):22-33
Today,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SM) and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are undeniable. Social web applications are particularly so pervasive that finding innovative ways to incorporate them into our everyday lives for profit or educational use is a constant activity for som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best practices acknowledged through scholarly literature for professionals and to highlight the common ways to improve the use of social web tool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illustrates how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ynergy can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social mediums for sustainable user engagement online. 相似文献
15.
造成传统印刷媒介在当今世界日渐式微的原因除了电视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兴起所带来的冲击外,还包含了传统媒介设计难以跳出自身藩篱寻求新突破的因素。对于杂志设计而言,创新不单单是对视觉效果在形式上的追求和突破,同时也应当从视觉传播原理的角度分析当下的传播语境,为其设计创新探索寻找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吴倍贝 《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07,(7)
广告领域由平面视觉逐步向新媒体数字化立体化设计过渡,最受冲击的就是处于二线状态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这些相关专业,高校现阶段需要开始着手培养国际化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这也是我们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的困惑所在,如何走出馄饨,如何改变现有状况将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王谨 《数码设计:surface》2009,(11):187-189
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方向。作为数字媒体设计,一个新兴的专业,笔者在进行设计专业教育摸索与实践的同时,拟建构了一套"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室教育模式",并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XML的数字媒体生命周期模型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了网络环境中的数字媒体使用现状,分析了在传统的数字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应用模型——基于XML的数字媒体生命周期模型。并以XML技术为基础,讨论了模型的优点及实现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数值模拟离散介质冲击过程,研究颗粒的恢复系数随冲击速度、颗粒尺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给定冲击速度时,无论单分散还是多分散颗粒,随着链长度增加,颗粒的恢复系数逐渐达到稳定,只与冲击速度以及所冲击的颗粒的尺寸比相关,并且压缩阶段的冲量是一个不随链长度变化的定值。在此状态下,入射颗粒与链冲击后的恢复系数尽管随冲击速度增加而减小,却远大于与无限大半空间固体壁面冲击的恢复系数。对于多分散链恢复系数,其分布呈现典型的高斯分布的形式,并且该分布与颗粒的初始冲击速度以及颗粒的粒径比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