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6,(11)
对Fe_(53)Nd_(37)Al_(10)合金甩带速度为40和20 m/s条带样品的磁性能、磁粘滞行为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合金条带的矫顽力机理。结果表明:Fe_(53)Nd_(37)Al_(10)合金甩带速度为40和20 m/s条带样品的剩余磁化强度M_r分别为33.50和36.05(A·m~2)·kg~(-1),矫顽力_iH_c为62.00和121.50 kA/m。40 m/s条带样品的热涨落场H_f,激活体积V_a和激活直径D_a分别为2.47 m T,3.90×10~(-18)cm~3和19.53nm;而20 m/s条带样品为2.73 mT,3.53×10~(-18)cm~3和18.89 nm。40 m/s条带样品里面存在直径小于5 nm的纳米团簇,而20 m/s条带样品的纳米团簇直径为5~10 nm,且纳米团簇数量更多。Fe-NdAl非晶条带里面同时存在交换耦合和钉扎2种作用,纳米团簇的尺寸和数量,以及多个团簇组成的作用单元是影响非晶条带矫顽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富铁Fe-Nd-Al系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普通的铜模铸造制备了一系列富Fe的Fe-Nd-Al块状非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差示量热扫描仪、振动样品磁场仪和Instron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Fe-Nd-Al块状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室温磁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Fe50Nd35Al15、Fe45Nd40Al15和Fe42.5Nd42.5Al15块状非晶合金的△Tm(△Tm=Tm-Tx)和晶化开始温度(Tx)与熔点(Tm)的比值分别为106、90和64K及0.88、0.90和0.93;其临界尺寸分别为1.5、3和4mm。此外,随Fe含量的减少,大块非晶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硬磁性能提高,但其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了(Nd0.7Pr0.3)60-x Fe30Al10Cux(x=0,1,2,4)大块非晶合金,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该合金的磁性能和磁粘滞行为。结果表明,这几种合金都呈现出较好的硬磁性。随着Cu元素的添加,矫顽力略有增加,但是合金的剩磁却没有变化。利用扫描速率法研究了(Nd0.7Pr0.3)60-x Fe30Al10Cux(x=0,1,2,4)大块非晶合金的磁粘滞行为,得到了这几种合金的相关磁性参数:热扰动场Hf为12.1~15.2 m T,热激活体积va为1.5×10-18~1.9×10-18 cm3。在所研究的合金中都存在明显的铁磁交换耦合作用,同时矫顽力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符合Gaunt提出的畴壁钉扎模型,合金的硬磁性可能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成分为Nd10Fe80-xNbxB10(x=0~6)的非晶条带,退火处理后得到纳米晶复合永磁合金。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该合金系的磁性能和软、硬磁性相间的交换耦合作用。结果表明,适量的Nb元素的添加可以使软、硬磁性相的晶粒细化,从而有效地增强合金中软、硬磁性相间的交换耦合作用,进而提高合金的综合磁性能。当Nb含量为4at%时,制得的合金条带具有最佳的综合磁性能:Hcj=936.02kA/m,Br=0.91T,(BH)max=125.86kJ/m3。 相似文献
5.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Nd56Fe30Al10Dy4大块非晶合金,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该合金晶化过程中磁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铸态下合金表现为明显的硬磁性,在765 K退火后,合金中有少量晶态相产生,内禀矫顽力和饱和磁化强度略有下降。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合金中晶态相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非晶相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饱和磁化强度逐渐降低,但其内禀矫顽力变化不大。810 K退火后,合金完全晶化,铁磁性消失。结合合金的磁性能、微观结构、铁磁交换耦合作用的结果分析,Nd基大块非晶合金的矫顽力来源于合金中非晶相,但非晶相的相对含量却对矫顽力影响不大,这可以用强钉扎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Sn对Nd-Fe-B合金高温(423 K)磁后效和畴壁钉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Nd-Dy-Fe-B和Nd-Dy-Fe-B-Sn合金在423 K的磁后效,发现两者的磁化强度都按时间对数衰减,Nd-Dy-Fe-B-Sn合金的磁后效起伏场Hf大于Nd-Dy-Fe-B合金.用Gaunt的畴壁钉扎理论分析该温度下两者的钉扎机制后发现,对于Nd-Dy-Fe-B-Sn合金,按畴壁强钉扎模型计算的钉扎密度与显微分析一致,因而,其反磁化过程在此温度下由畴壁强钉扎控制.而Nd-Dy-Fe-B合金的实验结果,与强钉扎模型计算结果不相符,进一步分析表明,Nd-Dy-Fe-B合金的磁化反转过程由局域化弱钉扎控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铜模吸铸法制备出了Nd_(60)Fe_(20)Co_(10)Al_(10)大块非晶合金,研究了该合金在晶化过程中的结构与磁性能,并利用等待时间法研究了其在晶化过程中的磁粘滞行为,结果表明:在453~783 K温度退火时,合金的磁性能变化不大。当退火温度高于783 K时,合金的剩余磁化强度(M_r)、饱和磁化强度(M_s)和矫顽力(_iH_c)的值均急剧降低,在803K退火后,合金完全晶化,铁磁性消失。当合金在703和753 K退火后,合金的激活体积v_a和激活直径Da的数值变化不大,而合金的扰动场H_f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并且在703 K时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703 K样品中存在的亚稳相造成了扰动场的增加。此外,还讨论了这些微观磁性参数与合金宏观磁性能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对退火Fe78Si9B13非晶合金部分晶化后的恒导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Fe78Si9B13非晶态铁基合金,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退火时间的延长,晶化相逐渐增多.在适当温度经一定的时间退火后,初始磁导率和最大磁导率均逐渐减小,磁化曲线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即合金呈现恒导磁特性.这种特性是由于表面晶化引起的体积收缩,给内部未晶化层施加了压应力,导致内部的磁畴横向排列,使合金产生恒导磁现象. 相似文献
9.
纳米晶FeCuNbSiB合金中晶间非晶相的居里温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具有最佳磁性时纳米晶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的晶间非晶相的化学成分制得3种非晶条带,测量其居里温度。结果表明,在纳米晶Fe73.5Cu1Nb3Si13.5B9合金中,处于高居里温度α-Fe之间的纳米尺寸的晶间非晶相的居里温度高于相同化学成分的非晶合金的居里温度,这可能是由于在纳米晶合金中晶间非晶相受到α相的强的铁磁交换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铜模吸铸工艺制备出直径为3 mm的Cu50.4Ti27.1Zr16.2Co6.3和Cu50.9Ti27.4Zr16.4Co5.3非晶圆棒,用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研究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结构组织、相成分和磁性能。结果表明:当升温速率为20℃/min时,该两种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分别为59 K和41 K;在磁性元素含量较小的铜合金体系中,小范围变化Co含量对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不大;样品直径由3 mm增大到5 mm时,非晶基体中会析出较多形状不规则富Co和Ti的混合相,使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Ms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研究了铁基、铁镍基和钴基非晶合金条带制备态的平面磁各问异性。测定了退火前后试样中各向异性的变化及各向异性常数K_(us)随温度的变化,得出K_(us)(T)∝M_s^2(T)关系,由此得出平面磁各向异性由应力各向异性和表面形状各向异性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与18-8不锈钢对比,研究了Zr-Cu-Al-Ni-Sr非晶合金的腐蚀行为,用XRD、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研究了其非晶合金的结构、耐蚀性能和电极反应动力学过程,并用Mott-Schottky曲线法研究了其钝化膜的半导体特性.结果表明,与18-8不锈钢相比,该非晶合金的钝化膜不具备半导体特性,Sr的加入降低了锆基合金的玻璃态形成能力,进而急剧地降低该非晶合金耐蚀性,特别是耐氯离子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1.Introduction Since the early 1970s.the rheology for semi—solid metal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world.Joly and Mehrabian[1j studied the Sn—15%Pb alloy and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theshear rate on the apparent viscosity;Flemings[刈investigated the re… 相似文献
16.
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了非晶和铸态的Mg58.5Cu30.5Y11镁合金在0.005 mol/L H2SO4+0.25 mol/L Na2SO4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开路电位下两种材料均发生活性溶解,非晶合金由于具有高反应活性,比铸态合金更容易腐蚀;但当外加阳极电位增加至一定数值后,非晶合金的阳极溶解速度低于铸态合金,这是由于非晶合金中溶解到溶液中的Cu重新沉积到合金表面形成了具有保护性能的Cu富集层;铸态合金由多种相组成,不同相之间的电偶腐蚀加速了铸态合金的溶解. 相似文献
17.
将含有大量富Cu颗粒的Cu-80%Pb(质量分数)过偏晶合金在强磁场作用下进行不同温度的保温实验,研究了富Cu颗粒在液固混合区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无磁场作用时,富Cu颗粒在800℃以上出现迁移而上浮,900℃以上在试样顶部形成致密的富Cu分层,颗粒尺寸及迁移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富Cu颗粒在迁移过程中可通过热化长大或合并,其机制与富Cu液滴不同;富Cu颗粒群整体向上迁移,颗粒区与枝晶区有明显边界,颗粒间相互作用可使其迁移速率降低.强磁场具有降低颗粒迁移速度,抑制颗粒熟化及合并的作用,降低了富Cu颗粒的偏析程度,抑制致密富Cu分层的形成.考虑颗粒间相互作用,对有无磁场作用下颗粒所受的作用力和运动终端速度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18.
DISLOCATIONBEHAVIORINTHESUPERPLASTICDEFORMATIONOFALLOYAl-Li2091ZengMeiguang;WuQiuyun;ZhangBaojin;ZhangCaibei;CuiJianzhong(P.O... 相似文献
19.
用电子衍射方法和Lorentz电子显微术观察了非晶态Gd-Co合金磁膜结构和磁畴的变化。薄膜在10~(-2)mmHg的低真空下作了为期二周的室温处理,也在5×10~(-7)mmHg的高真空下加热。发现低真空下作室温处理和高真空下加热都能使薄膜中发生相分离,而且薄膜的衍射强度峰形和磁畴图象均随之发生变化,Gd与Co原子间最近邻配位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磁畴图象中的磁泡显著减少甚至消失,出现平面畴。这再次证实了非晶态Gd-Co合金磁膜各向异性与Gd,Co原子间最近邻配位数有一定联系,而且配位数能直观反映在衍射峰形上。 加热至350℃时Co首先结晶,其主要组成为α-Co,并有少量β-Co。随着温度继续上升α-Co逐渐转变为β-Co。即使加热至950℃亦未见Co氧化,而Gd在晶化之前就严重氧化。在晶化的全过程中均未发现Gd-Co台金和金属Gd的痕迹。 本文还给出了磁畴图象随温度的变化,并讨论了薄膜中的相分离和短程有序状态对磁各向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吸铸法制备了直径为2-5 mm的[(Fe1-xCox)71.2B24Y4.8]96Nb4(x=0,0.1,0.2,0.3和0.4)合金棒.XRD测试表明,用适量的Co替换Fe可有效提高原始合金(Fe71.2B24Y4.8)96Nb4的玻璃形成能力,拓宽非晶形成范围.热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非晶合金均具有高的玻璃转变温度(Fg≥2850 K)和宽广的过冷液态区(△Tx≥297 K).此外,Co的替换明显改善了原始非晶合金的软磁性能,其中成分为[(Fe0.9Co0.1)71.2B24Y4.8]96Nb4的非晶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Ms达到26.6 kA/m,矫顽力Hc仅为59 A/m.热磁实验表明,随着Co含量的增加,非晶合金的Curie温度不断升高,最大值达到577 K,与初始合金相比提高了100 K,显著改善了原体系的热磁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