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节假日各景区游客日益增多甚至爆满,同时游客对景区的网络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目前降本增效的大趋势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好的覆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旅游景区的实际地形、游客分布及建筑情况等提出了"点、线、面"的三维立体覆盖方案,全面提升景区无线网络覆盖能力,成功打造精品网络.  相似文献   

2.
游客拥堵、滞留、踩踏等公共事件如何避免?近日,四川移动“大数据客流分析系统”正式在成都西岭雪山上线使用。该系统可以覆盖在景区参观的移动游客,并按游客手机基站的归属地提供来源分析、人口密度等信息,反映景点的人流趋势,为景区智能化管理提供大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智慧景区"是在"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这一重大背景下,结合景区规划、保护、管理、发展的客观需求而诞生的新型研究领域,是"数字景区"基础上的飞跃发展。借鉴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可以认为:"智慧景区"就是通过传感网、物联网、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实现对景区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进行全面、系统、及时的感知与精细化管理,提高景区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分析的自动化程度,实现综合、实时、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景区以及大型展览的智能化管理运营的欠缺,以及国家对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号召,该文研究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与电力载波的特定场合服务系统。系统通过使用电子门票取代传统纸质门票,通过RFID以及电力载波技术实现了对区域内以及各子区域实现实时人数的监控,帮助管理人员掌握实时访客人数,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对区域内实时人数进行动态调整,保证景区游客人数处于景区可承载范围之内,最大化提升景区内游客的舒适度。系统针对旅游景区还对游客游览信息进行记录,有利于景区管理人员对区内各个景点进行评估。系统利用上位机软件处理得到景区内的热门路径,有利于景区合理安排商业活动,增加景区收入。结果表明,使用该系统可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郭华 《移动通信》2016,(5):27-31
系统简述了运营商的大数据优势,并结合运营商数据优势,分析了移动大数据在现代旅游行业的具体应用,包括游客统计、游客特征分析、游客驻留时长分析、历史客流比对分析等。提出运营商应依托位置服务大数据能力,面向旅游行业,主动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下的智慧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6.
宋磊  陈国强  林洪波  谭业刚 《电子科技》2012,25(1):36-38,41
作为数字泰山建设一部分,文中以泰山景区为例,提出了风景区室外复杂环境下,应用图像分析识别技术,实现风景区客流分布统计方法。探讨了系统部署方案,提高识别准确率方法,研究应用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出了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风景区客流分布实时统计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景区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有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产业,RFID与旅游业的集成和结合是大势所趋。RFID智能景区系统将RFID应用到门票中,杜绝了伪造门票,提高了闸口检票速率;并结合流量监控和游客行迹追踪,实现了景区内游客的自助导游服务。采用基于Web的B/S模式结合Web Service,SSL、动态缓存、负载均衡、集群和ActiveX控件技术,使得系统扩展性好、安全性能高;用户使用方便、操作灵活,可大大提高景区管理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移动旅游大数据平台通过自身数据优势和技术实力,借助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旅游景区的智慧管理、智慧营销等功能,为旅游行业打造了一套成熟的旅游大数据产品,成功地解决了旅游行业旅客流量监控难、旅客精准营销难等多个问题。在确保景区状态安全可控的同时,通过深度分析游客行为,优化景区服务,实现了旅游行业"智慧旅游"的愿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正>系统简介基于北斗的全域智慧旅游综合位置服务系统是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整合景区综合管理、智慧旅游服务和安全应急保障等功能,将景区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游客提供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的便捷服务;结合移动互联网、基于北斗的位置服务等手段,提升在应急事件发生时的指挥调度能力,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桂林作为一个旅游化城市的代表,但其景区两江四湖现有的导视系统形同虚设,这需要一套良好的导视系统来引导游客,让游客有更加人性化、更加舒适方便的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11.
用于人脸识别的下颌轮廓线分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艳苏光大  林行刚 《光电子.激光》2005,16(11):1368-13,721,377
研究了下颌轮廓线的分类方法,并通过下颌轮廓线分类改进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将下颌作为人脸识别的新特征,并综合其他特征进行人脸分类,可以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同时,人脸数据库根据下颌的类属分类,可以提高识别速度.通过对下颌轮廓线进行主元分析得到下颌的(PCA)特征字串,并用K mean自动聚类方法和两类划分进行了下颌轮廓线分类的尝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人脸识别系统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识别率和识别速度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LDA算法的人脸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线性判别分析(LDA)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用于特征提取的线性分类方法。但是将LDA直接用于人脸识别会遇到维数问题和“小样本”问题。人们经过研究,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并实现了基于LDA的人脸识别。文章对几种基于LDA的人脸识别方法做了理论上的比较和实验数据的支持,这些方法包括Eigenfaces、Fisherfaces、DLDA、VDLDA及VDFLDA。实验结果表明VDFLDA是其中最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介绍全景技术的概念、特点和优势出发,阐述了全景技术对旅游业的意义,并给出了基于全景技术的旅游景点展示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设计整体的工作流程,并从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三层体系结构等方面给出了旅游景点展示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4.
AFRS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铭  袁保宗  游亚平 《信号处理》2004,20(6):541-544
人脸检测、跟踪和识别技术是人机自然交互领域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新一代(第四代)人机自然交互系统中人脸自动识别系统提供了一个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本文着重介绍了AFRS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该系统以实现一个实时的、鲁棒的、自动化的系统为目标,融合了人脸检测、跟踪和识别技术以及其它的图像和视频处理技术,并且建立和维护了一个含有人脸特征数据的数据库,从而使得系统可以自动地对进入系统监控范围内的人脸自动进行检测、跟踪和识别。该系统在新一代的人机交互、安保、视频监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全变分模型的多分辨率光照处理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脸识别中的光照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分辨率分层的快速处理算法.该算法建立在扩展的全变分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上,具有模型简单,优化参数少等优点,并能有效的减少光晕现象.算法从快速性入手,首先将光照劣化图像进行多分辨率分层,在每一层上利用模型进行估计,从而得出整体的光照成分,然后恢复出入脸的反射系数图像,并以此作为光照不变量来进行识别.实验证明,通过多分辨率分层的方法,不仅能使系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识别率得到提高,而且还能解决单独用TV(Total Variation)模型进行估计时处理速度较慢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旅游服务中对大数据统计的需求分析,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数据仓库的旅游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并进一步阐述了该方案在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ETL(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 loading)、数据仓库建模以及报表分析等,为大数据下搭建旅游服务平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电视编辑线管理系统中统计决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基于电源智能监控的节目编辑线管理系统中统计决策的解决方案。统计决策是编辑线管理重要的功能模块 ,是电视台管理层规划调度、决策的重要内容 ,首先简述了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然后介绍了编辑线工作量统计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最后描述了实例化的可视化界面设计形式和管理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吴宏波 《电子科技》2010,23(1):97-99
介绍一种开源的基于Java技术的动态图表开发组件JFreeChart,结合某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数据统计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JFreeChart组件构建动态图表,为报表数据提供可视化、直观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We present and evaluate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to estimate tourist presence in an area from cellular network data. Our approach is based on setting up a classifier to label users according to five main classes: residents, commuters, people in-transit, tourists and excursionists. We experiment the approach in some important tourist cities in Italy: Venice, Florence, Turin and Lecce. In the lack of sound groundtruth data, we analysed the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classes obtaining results in line with domain knowledge. Moreover, these results are also support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s frequented by the tourists that well conforms with expectations. Finally, the number of users classified as tourists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official statistics on tourist presence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