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在浓香型大曲酒的发酵过程中,入窖条件(温度、酸度、水分和淀粉浓度等)和浓香型大曲酒的质量与产量关系密切,其中以温度对其影响较大。通常来讲入窖要求低温,其目的是控制低温缓慢发酵,以提高大曲酒的产量和质量,所谓的“前缓、中挺、后缓落”就是对低温发酵规律的具体概括。本文主要介绍低温入窖发酵的优点。1.有利于醇甜物质的形成 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温度的高低与酵母及其他微生物在窖内的繁殖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酵母菌在酒精发酵的同时,能产生一些以甘油为主的多元醇。多元醇生成量的多少与菌种、菌数及原料…  相似文献   

2.
浓香型大曲酒传统操作法(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打量水”是浓香型大曲酒酿造中重要操作,量水温度要求不低于80℃,每100kg粮粉打量水80~90kg,采用上大下小的“梯梯水”方式较为合理。入窖发酵条件包括温度、酸度、水分、淀粉、用曲量及糠壳用量等。泸州传统的入窖温度是“热平地温冷13(℃)”,控制“低温缓慢发酵”,做到“前缓、中挺、后缓落”。入窖酸度以1.8~2.0为佳,能生成较多的己酸乙酯。入窖水分以53%~54%较适宜,水分过大,己酸乙酯的生成量也随之受到影响;入窖淀粉含量冬季为18%~22%,夏季宜降到14%~16%;糠壳用量单粮酿酒为20%~22%,多粮酿酒为23%~26%。(小雨)  相似文献   

3.
浓香型大曲酒“增己抑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己酸乙酯是浓香型大曲的主体香,它的含量多少与酒质优劣有直接关系。许多地区生产的浓香型大曲酒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酒的芳香组分中己酸乙酯偏低,而乳酸乙酯过高,因而酒的后味不爽口,甚至变涩。如何解决浓香型大曲酒的增加已酸乙酯抑制乳酸乙酯,即所谓“增己抑乳”,是提高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重要课题。采用适当的发酵窖窖形,可以增加酒醅与窖泥的接触面7.5~10.5%,对提高酒的质量有一定的意义。试  相似文献   

4.
大曲酵母菌及窖泥生香菌耐酸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从艾  穆文斌 《酿酒》1999,(1):47-51
大曲酵母菌及窖泥生香菌,是浓香型大曲酒酿造过程中的两大主要功能菌。前者是乙醇的主要产生菌,后者则是合成浓香型大曲酒主体香己酸乙酯的重要前驱物———己酸的产生菌。它们的生长、代谢情况直接左右着酒醅的发酵质量及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实践证明,酒醅在发酵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浓香型大曲酒生产运用长酵压池法度夏的体会刘景军,宋业民安徽省灵壁县酿酒总厂(234200)关键词浓香型大曲酒,压窖,起窖,安全度夏大曲酒生产如何度夏,是酿酒行业最棘手的问题。热季降质减产是自古以来的自然规律,由于夏季气温高,入窖温度无法控制,前期发酵...  相似文献   

6.
共培养对己酸菌生长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己酸菌是浓香型大曲酒发酵产生己酸及己酸乙酯起决定作用的窖泥功能菌,为了掌握其生长代谢规律,研究了己酸菌与醋酸菌、放线菌和窖泥共培养时,发酵液中己酸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根据浓香型白酒微生物发酵系统论的观点,通过实验详细论述了入窖温度与窖内发酵温度的关系,即在正常配料的情况下,入窖温度-升温速率、幅度及发酵顶温-窖内微生物系统演替过程,并根据实践,确定浓香型白酒生产在适宜条件下最佳入窖温度应在16~18℃。根据不同入窖温度下的配料及工艺控制要点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浓香型白酒生产传统工艺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综述了酸度对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低温入窖,缓慢发酵;使用陈曲,控制用曲量;加强滴窖,大汽冲酸;控制糠壳用量;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窖池管理等措施,从而控制大曲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生酸幅度,保证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赖登燡  陈万能  梁诚 《酿酒科技》2011,(2):32-35,42
对浓香型白酒生产全过程中糟醅水分含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生产实际,提出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适宜入窖水分应控制在53%~56%,并据此计算出量水用量。详细论述了水活度在浓香型白酒发酵系统中的意义,入窖水分的控制原则及其与入窖七因素中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对浓香型白酒生产实际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孔艳菊  王金亮  刘念波 《酿酒》2012,39(6):24-25
在浓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直接影响白酒产量、质量的因素很多,气候的变化影响酿酒操作的入窖温度、入窖水分、入窖酸度等条件要求,在入窖淀粉含量、用曲量、用糠量、糟醅粮比等参数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季节酿酒对原酒质量特别是己酸乙酯的含量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生成量,以酿酒酵母和3 株窖泥酯化细菌为菌源,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模型优化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固态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水分质量分数、酸度和接种量对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温度不显著(P>0.05)。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2 ℃、水分质量分数78.00%、酸度2.60 mmol/100 g、接种量4.60%。在此条件下,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产量分别为9.55 mg/100 g和1.87 mg/100 g,分别达模型预测值的99.07%和100%。经反复验证,工艺合理可行,可为进一步提高浓香型白酒质量和窖泥功能微生物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优质窖泥为基础,生产复合窖泥功能菌液,应用于浓香型白酒生产的粮醅发酵中。结果显示,浓香型白酒发酵中添加复合窖泥功能菌液可升高发酵温度,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同时己酸乙酯的生成量高于对照组40%;在“增己降乳”方面,发挥作用显著,且对浓香型白酒的口感有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从浓香型白酒生产发酵过程窖内温度的变化幅度确定浓香型白酒在不同生产季节适宜的入窖淀粉浓度。详细论述了入窖淀粉浓度对浓香型白酒产、质量方面的影响,入窖淀粉浓度的控制原则及其与入窖七因素中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对浓香型白酒生产实际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生产工艺、实践出发,对己酸乙酯的生成条件进行了探索。全文分为4个部分:①入窖的水分、酸度、温度和淀粉浓度对己酸乙酯生成的影响;②窖内发酵的酸度、温度、位置、周期与己酸乙酯的生成的关系;③上甑操作、蒸馏提香等操作与己酸乙酯含量关系;④搞好养、回、灌、酵、保等工艺操作可提高己酸乙酯含量。□(陆月霜)  相似文献   

15.
采集同一窖池内不同区域酒醅进行研究分析,考察文王窖池不同区域糟醅酿造生化规律,通过上下层酒醅样品对比发现,水分、酒度、酸度与总酯含量下层高于上层;淀粉含量下层低于上层;浓香型主体香成分己酸乙酯生成量靠近窖泥端相对较高,窖池中部基本没有,己酸乙酯与丁酸乙酯在靠近窖泥不超出40 cm处的酒醅中产生,乙酸乙酯含量全池相差不大,靠近窖泥处的酒醅中乳酸乙酯含量相对不高,且乳己比与乙己比较低。浓香型白酒酿造采用分区取醅,更有利于馏酒分级入库勾调,生产有个性特色的美酒。  相似文献   

16.
在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过程中,窖池内酒醅成分的动态变化对决定酒质的好坏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古井酒厂窖池内酒醅成分在一个发酵周期内的动态变化。根据对酒醅不同空间位置的酸度进行动态检测分析表明,发酵过程中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酒醅的水分含量在发酵周期内控制在52%~60.6%范围之内;产酸期后酒醅酸值缓慢下降至约0.4~1.1;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下降约26%~18%和1.7%~6%。因此,大曲酒生产发酵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代谢变化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且随微生物类群的生长变化而波动,酒醅发酵需要适宜的酸度,但酸度过大或过小,都会严重影响酒醅的正常糖化、发酵。研究结果为浓香型白酒酿造提供了很好理论依据,并可以成为酿造高端酒的一个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17.
对浓香型白酒糟醅进行容器和窖池发酵,并对发酵糟醅的常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主要香气成分、白酒品质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窖外发酵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容器和窖池发酵糟醅的可培养好氧细菌、酵母和霉菌、温度、水分、酸度、还原糖、淀粉、酒精度、四大酯、三大酸在发酵过程中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己酸乙酯含量差异较大外,其余物质含量差异不大,窖池发酵糟醅己酸乙酯最大值为0.13 g/L,容器发酵糟醅为0.11 g/L。窖池和容器发酵糟醅酒精度在25 d均达峰值,分别为6.7%vol、6.0%vol。窖池发酵二段酒的感官评价优于容器发酵酒,但容器发酵酒的大多数香气成分含量稍高于窖池发酵酒,特别是己酸乙酯含量为窖池发酵酒醅的1.4倍,但二者都能体现浓香型白酒风格。因此,进行窖外容器发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发现新窖泥发酵糟醅所产酒中正丁醇的含量远远超过老窖泥发酵糟醅所产酒的正丁醇含量。为此,对使用新老窖泥造成正丁醇生成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窖泥生成正丁醇的能力不但远远超过老窖泥,丁酸乙酯的生成能力也明显高于老窖泥。探明了新老窖泥生成正丁醇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老窖泥中某种物质的含量过高所致。(丹妮)  相似文献   

19.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于空白对照,其最高的己酸乙酯含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58倍和窖内对照的3倍。对8株促进糟醅己酸乙酯生成能力显著(高于窖内对照)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基于26S rDNA D1/D2区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分属于Debaryomyces hansenii(4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2株)、Zygosaccharomyces bailii(1株)、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1株)等4种。研究表明,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促进糟醅产己酸乙酯的酵母。  相似文献   

20.
来稿摘刊     
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增己、降乳”措施赵福明天津渔阳酿酒有限公司(301906)乳酸是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 ,酒醅中乳酸主要由乳酸菌代谢产生 ;乳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乙酯。若己酸乙酯含量低于100mg/100ml,而乳酸乙酯在250mg/100ml以上 ,应“增己”。措施 :①更换优质人工窖泥。②减少粮醅配比 ,多甩醅 ,加糠。③低温入窖。若己酸乙酯达150mg/100ml以上 ,而乳酸乙酯偏高时 ,则“降乳”。措施 :①使用贮存一段时间的中高温大曲 ,降低入池淀粉浓度 ,加大用糠量。②采用富马酸降乳 ,0.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