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主题的今天,建筑走向生态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由此提出了形式追随生态的新理念;从建筑美学、文化和生态角度,强调新时代背景下建筑真、善、美的新境界,并结合实例,总结生态技术于建筑形式所呈现的彰显、一体化、本土化、多变性和消隐等多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建筑审美是历史的、动态的审美体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筑审美观必然从单一的注重建筑形式美,发展为建立在生态影响之下新型审美观。该文将生态美学引入到绿色建筑审美之中,简要分析了技术构件带来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建筑审美体验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而生态建设现如今已经成为必然的社会主流发展趋势。建筑领域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非生态下固定的空间和形式,也不能生搬硬套用新物质技术去配套旧审美习惯。所以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将会创造出焕然一新建筑形象,全新的美学标准也会适应到新的时代中。本文将以建筑为基础,将生态美学代入建筑审美中。分析生态美学队友建筑的审美造成什么影响,以及对于其中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与美学为基础,探讨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将审美与生态偏好相衔接,实现了美学的生态转型.在理论上,生态美学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并与西方环境美学观点交流融合,展开了对于审美活动的生态重估;在实践上,小至私人住宅、城市园林,大至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都有着生态美学方法论与价值观的渗透,使得美学在景观设计、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建筑设计而言,生态美学也引发了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生态转型,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反思自身缺陷以及与时代之间的矛盾,赋予建筑空间生态属性,并触发建筑审美需求对于生态伦理的考量,深度释放生态环境对于建筑空间的美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徐钦  石东浩  刘洋  李爱民 《中外建筑》2022,(10):18-23+17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多种多样、因时因地的建造策略,实现了兼具生态效能与美学意义的双向建构,对当代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基于传统民居空间独特的生态与美学感受,借鉴其做法,以形体错列手法在现代交通服务建筑的应用为例,分析错列空间与生态效能、美学意义之间的关系,阐释设计案例所达到的生态价值与美学内涵及其相统一的效果,验证了错列手法具有生态与美学的双重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主建筑向环境建筑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建筑生态技术的运用是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重点探讨在现代科技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尝试运用外遮阳、空气自循环、屋顶绿化、雨水自然渗透、循环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原有植被保护及冬季自然避风等生态技术,在完善绿色建筑建造标准的同时,演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健康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我们的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需要走向新美学——大脚的美学,追求健康的生态过程之美、丰产之美。这种新田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不是乌托邦,而是新美学下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5,(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绿色建筑观念在现代建筑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人与自然、人工创作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学、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这一理念极大地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得到普遍应用。尤其是在高档办公楼设计中,其自身独特的建筑性质决定了对室内装修、建筑结构、生态节能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绿色和美学要求。文章在全面阐述高档办公楼设计中运用美学的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学在高档办公楼设计方案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对国内生态建筑事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张明莹 《中外建筑》2014,(10):91-92
现代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建筑设计中也不断的得以体现。材料作为影响建筑表皮功能和外观的重要因素,对于建构学尤为重要。本文以生态建筑材料为切入点,阐述了其在在建筑表皮设计的应用,期望从生态的角度将美学、技术融入到建筑表皮设计中,使建筑向更合理、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建筑美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随之而来的生态流线美学逐渐凸显,因此具有连续流动性的非线性建筑形体被广泛的设计建造。运用当今的建筑构造技术,基于Rhino数字化建构平台,以苏家屯文化中心为例来解析越来越多的非线性建筑方案在具体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局限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即同传统建筑语言的和谐共生,并使其不失非线性科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总结非线性建筑的特点、构造方式,以期指导相似建筑创造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系统思维与生态美学观念出发,针对建筑的功能、技术与艺术特性几方面探讨自然形态及其运行机理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运用,并通过经典案例的解析,归纳出建筑形态生成与机能组织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绿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建筑亦受到人们的欢迎。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归结点是适宜生态以及人类生活,这些内容的实现是以相应的技术为依托的,而建筑美学是建筑学中重要的分支。本文就绿色建筑设计是适宜性技术及艺术结合的创新做出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与山地建筑形态创作相关的风水审美观、意境审美观、混沌审美观、分形审美观和生态审美观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建筑与山地自然环境之间蕴含的美学关系.通过梳理这些审美观,在山地环境进行建筑形态创作时,建筑师须具备建筑和环境的整体美学思维.并分析与总结了为达成建筑、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整体和谐应依循的山地建筑形态创作的美学法则,以及与经典美学法则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历届太阳能十项全能国际建筑竞赛作品为例,分析零能耗太阳能住宅建筑如何从理念、技术、功能、美学等方面应对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挑战和需求,重点阐述其中体现的生物气候学设计策略,太阳能光电、光热系统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并讨论太阳能建筑原型的工业化和市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荣荣  夏海山 《华中建筑》2009,27(8):200-203
该文通过对旧建筑改造的话语环境和价值基础的分析,探讨了旧建筑改造在生态语境下的美学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功能、技术和社会文化三个审美层面,力图为环境时代建筑改造与设计创新提供评判的准则,从而为城市的有机更新建构旧建筑改造的审美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即为自然环境,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人类生存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为环境,也就是建筑。生态建筑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探讨未来人类社会将会面临的问题就是未来的生态问题。生态建筑不仅仅要体现现代的美学构造和技术,还应该体现出建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与可持续理念以及建筑美学的影响下,当代建筑形态不可避免地充满深浓的生态意识.本文从"建筑形体特征形态"、"建筑空间调节形态"等4个视角,对注重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形态进行系统分析、归纳与整理,提出了"漂浮屋盖"、"形体遮阳"等16种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形态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陈曼迪  莫力  还瑶 《四川建材》2013,(5):76-76,78
随着历史的进程,古人们在建筑的技术和艺术上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现在的人们欣赏,研究他们。但却很少把现代建筑和古建筑联系起来,找到其本质特征。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中国古建筑的风水选址、结构类型、抗震技术、生态设计以及建筑美学等方面,都与现代建筑有着必然的联系。让世人了解古建筑的意义,并深入研究更多的古建筑,为今后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龚敏 《中外建筑》2015,(2):37-38
本文通过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学习和研究,针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两个方面提出其美学思考,从建筑技艺和工艺、建筑尺度和比例、建筑材料、色彩和质感以及建筑中光影的应用等方面,充分地说明其建筑中技术与艺术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商、工程师和建筑设计师已经逐步意识到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考虑.从建筑环境的角度讲.到底什么是可持续性71987年的Brundtland报告虽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给出了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但是这些笼统的指标并不足以引导建筑从业者建立美学.技术等方面的理念,选择正确的材料和产品,或评价建筑方式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