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作为饮料,既防病又健身。尽管目前流入我国的各类洋饮料成千上万,但是,真正能替代中国人饮茶习惯的却为数不多。喝茶所赋予我们厚重的生活韵味和高雅的文化气息,恐怕是任何泊来饮料都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粤语中,人们常说的"喝茶"被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且已成为浸入骨子里的一种习惯,见面打招呼互相会问"饮咗茶未"?设计圈子里也不乏嗜茶之人,聊天、聚会或采访每每都离不开袅袅生烟的茶。因此本次座谈会特意选择在广州举行,邀请的也均是尊重并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线设计师。这是一场愉悦的谈话,不时有精彩的观点抛出或发生碰撞,倍感过瘾之余亦引发种种深思。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2)
"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是理解中国茶道的一条主线。文章通过分析"五行"学说在制茶、泡茶、品茶、以茶养生等过程中的外在体现,探讨了"五行"学说对中国茶道的影响和应用,不仅有助于人们科学饮茶和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运用五行哲学思想于茶道生活美学。  相似文献   

4.
饮茶与养生     
茶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上乘饮料,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爱饮茶。茶所以被人们视为健康饮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有益于人的物质。如茶素、茶单宁、芳香油和维生素C等。因此,茶能让人提神益思、明目去火、消食解暑。通便利尿。故此,饮茶早已成了人们“开门七件事”中的一件常事。特别在当今,茶有着其他饮料所不及的三大功能:即防癌、防心血管病和防辐射危害。尤其是绿茶,含有较多的茶多酚,被人体吸收后会与致癌物结合,使其分解,降低致癌活性,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经化学分析和临床试验显示,绿茶中所含有效成分可使白血病…  相似文献   

5.
饮茶自古是中国人的种高雅生活行为,中国所代不仅盛行品茗,而且饮茶在民间广为流传,探入人心。茶已被中国人自豪的认为是国饮,人人知晓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的生命力在民间,茶文化是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能源。然而饮茶的环境确是有讲究的,在自然中,在百姓的庭院里,在大街小巷,不同的环境可品出不同的味道;茶产于山间,制干乡里,传于都市,饮干百姓。  相似文献   

6.
李楠 《现代装饰》2013,(7):39-39
正中国茶虽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但是中国茶的兴盛是在唐宋明清,唐宋的片茶和明以后的散茶导致了饮茶方式、茶器等一系列的变化,所以从唐宋到明清茶道发生嬗变。那么唐宋明清的这些古人们又是在怎样的茶空间中饮茶的呢?从现  相似文献   

7.
茶叶,有着一种特殊的香味,以它泡制饮料人所共知,此外它还可像葱、姜、蒜一样,作为中式菜肴中的一种调味品。自古以来,中国人宴客离不开酒席。据说,东晋时期,有一名叫陈纳的官员,痛感世风奢侈,于是力倡以茶宴来取代酒席,首开了中国茶宴的先例。到了中唐及明、清时代,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饮茶吃茶之风大盛,大江南北处处茶馆林立。按习俗,茶宴可分为品茗会、茶果宴和分茶会三  相似文献   

8.
《园林》2000,(5)
说起园林,它带予人们的感受应是轻松和闲适。而在日本茶庭中,人们体会更多的则是庄重与深邃,及其园林布局的定式。茶庭概况茶,同样是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据文献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国清寺师满归国,将茶种带回日本近江。而后,又有日僧南浦昭明在泾山寺学得泾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自此,日本人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茶道。在日本,饮茶更趋于复杂多样化,它已成为一种长期的宗教行为而仪式化,不仅是佛教寺院的习俗,亦成文化人士的家庭必需,而茶庭也被茶道始祖提炼为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6)
说到中国文化就不得不提及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种茶、饮茶的习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直流传至今。茶文化诞生后,茶服也由此产生。茶服是茶文化的载体,是茶文化的具象呈现。它不仅诠释出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底蕴,而且将佛学、禅意的雅韵融入其中,使服饰有了自己独特的内涵。文章从茶文化介绍入手,追溯茶与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向人们展示茶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茶事活动中的意境与服饰之美,从而引出茶服中所传承的茶文化的文化底蕴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4)
茶是一种具有相当悠久历史传统的饮料,但是,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它已经不但仅仅是解渴之物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入手,来探讨一下书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于茶的赏鉴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