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4.
5.
6.
介绍了用玉米浸渍水提取植酸的试验及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中和、酸溶、洗涤、浓缩等操作条件进行了探讨。其植酸提取率为1%。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油菜籽饼粕中植酸的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确立了简单有效的植酸测定方法,通过对油菜籽饼粕中植酸的提取量有影响的相关因素筛选,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了植酸最佳提取工艺:在提取温度为44,11~55.23℃时,只需在pH为9.70~10.96,料液比为21,87~25.74g/mL的条件下,油菜籽饼粕植酸提取量即可达到62.367mg/g(本实验中心点预测值)以上的提取量。对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解逆矩阵得知:在pH、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分别为10.96、56.07℃和23.96g/mL时,油莱籽饼粕植酸提取量可达到最大预测值为62.716mg/g。 相似文献
13.
植酸应用和提取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植酸(Phytic Acid)中Pfeffer在1872年发现,最早他在糊粉谷物中发现一种由无机磷及钙、镁组成的物质。1879年Winterstein从芥末种子中利用萃取法提取了一种类似的物质,这种物质经盐酸酸解后得到肌醇及正磷酸。由此确定了植酸的结构为肌醇六磷酸酯。 但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对植酸的结构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最具争论的是1914年Anderson提出的对称正磷酸酯结构(图1)以及1908年Neuberg提出的不对称水化三焦磷酸酯结构(图2),二者各自具有许多支持者,争议相持达五、六十年。真到1969年Johnson和Tate等人结合前人的工作,通过化学分析、X—光衍射分析、光谱分析以及最后经~(81)P核磁共振的测定与解析,详细论证了谷物中的植酸具有Anderson所提出的对称正磷酸酯结构,并且由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icychexyl carbodiimide)与谷物植酸作用而制得了与Neuberg式相当的DI一肌醇 1, 6。 2, 3: 4, 4: 5三焦磷酸
酯。 相似文献
14.
15.
油橄榄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从1964年始引种,生产发展较快。现在,油橄榄已在我国十五个省、市、自治区二千多个引种点种植,仅1977年栽培达200多万株。但由于单株产量不高,仅靠鲜果榨油,效益不高,因此,综合开发利用油橄榄加工副物,前景可观。一、副产物的成分及其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胡爱军田玲玲郑捷孙连立王豪 《粮食与油脂》2012,(11):28-30
植酸是一种天然食品添加剂,具有强烈防腐、抗氧化能力。该实验以米糠为原料,利用超声波强化提取植酸,研究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盐酸浓度对植酸提取率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植酸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米糠中植酸最优工艺为:盐酸浓度0.10 mol/L、料液比(g/mL)1∶8、提取温40℃、超声时间8 min;在上述条件下,对米糠中植酸提取率为87.13%。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优化小米麸皮植酸的提取工艺,测定取得部分品种小米麸皮植酸的含量值.采用响应面法设计实验,优化确立了小米麸皮植酸提取工艺条件:液料比14∶1(v/w,mL/g),提取时间68min,提取温度34℃.在此优化的工艺条件下提取了38个小米品种麸皮的植酸,用铁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其含量.实验所测得38个小米品种麸皮植酸的含量范围为3.13~8.75mg/g,DC小米麸皮植酸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晋谷小米麸皮植酸的平均含量相对较低且波动较大;不同品系、同一品系不同品种的小米麸皮的植酸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烹调加工对粮豆类食物植酸含量的影响安徽医科大学营养卫生教研室(230032)高永清,秦树阳,阙惠芬,彭世理1前它植酸(又名六磷酸肌醇酯)主要存在于谷类、豆类及油料作物的种子中[’3,因能干扰某些无机盐的吸收利用被当作抗营养因素看待[’1。但近年来发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