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铜矿峪矿自然崩落法生产探矿网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红 《有色矿山》2003,32(1):22-24
通过对铜矿峪810中段5号矿体、690中段5号、4号矿体探矿网度的研究,探讨确定既经济合理、符合地质规律,又能满足采矿设计、放矿管理要求的最佳探矿网度,从而达到节省探矿费用、缩短探矿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明小柳沟钨矿区边深部矿体空间赋存位置、规模及品位,矿山运用坑内钻探工程对外围4号矿体群、边部3-1、3-2号矿体、中部3-3号、深部1号、3-5号矿体进行勘探,在探矿的同时,对矿床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坑内钻的应用,达到了加密工程网度、矿体储量升级及预测矿床涌水量的目的,结合找矿新发现,重新认识了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的发育深度,进而指导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对比坑道和天井探矿,坑内钻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探矿技术,坑道钻在未来矿山中应用的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3.
罗文升 《采矿技术》2009,9(2):89-93
随着矿体规模、形态、产状的变化,生产探矿工作需要逐步探索合理的工程网度,使探矿成果既能满足矿山开采的要求,又能节约探矿费用。对凡口铅锌矿狮岭南上部地段生控工程网度放疏前后的储量和矿体形态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证实了放疏现用生探工程网度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获各琦铜矿矿体形态比较规整,在走向及倾向上延伸比较稳定。目前生产探矿网度为25m×20m,倾向上工程间距偏密。通过工程网度的适当抽稀及探矿工程的合理调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探矿效果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新立矿区矿体出现变化,原来的网度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经过分析当前工业指标和生产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提出一种适合当前深部矿体的勘探网度,确定深部矿体探矿网度为25 m×20 m,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生产勘探网度是勘探工程(包括探矿巷道和探矿钻孔)圈定各级别储量的主要参数,网度越密,矿体控制精度越高,所获得的高级储量越可靠,但勘探网度过密,则提高生产勘探成本;而网度过稀,则控制不住矿体,造成采场工程浪费以及采矿损失率、贫化率过高,最终导致采矿成本的增高,甚至延误生产引发技术性事故。通过对安徽李楼铁矿-140~-425 m水平6#~36#线主矿体采用抽稀法进行生产勘探网度对比,结合具体情况及相关规范,推荐该矿区生产勘探网度为100 m×100 m,对于降低该矿区的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红透山矿床03~#脉矿体赋存形态比较复杂,在掌握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勘探网度和手段后,制定了两套探矿方案。通过对两套探矿方案的控制程度、安全条件、探矿周期、探矿成本方面进行类比分析,确定了最佳探矿方案,为矿山生产探矿赢取了宝贵时间、节约了探矿成本、增加了效益。  相似文献   

8.
国内地下矿山生产探矿,历来是按照勘探网度掘进坑道、采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来圈定矿体。但在一般有色金属矿山,穿脉探矿坑道间距20~50米,所获得地质资料精度,往往不能满足采矿设计要求。采用人造金刚石岩芯钻探,代替部份坑道掘进,加密采矿网度,不但可以节省劳动力,节约大量原材料、提高地质资料精度;而且加速了探矿速度、减少了采  相似文献   

9.
通过矿山多年的探采对比资料 ,对矿体形态、规模、勘探网度进行类比分析 ,确定矿床实际勘探类型 ,提出今后生产探矿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为赛克杜—胡兹达尔铅锌成矿带上重要的矿床之一,由于矿体形态复杂多变,生产探矿方案有必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不断优化。通过对探矿手段的科学选取,工程网度的适当抽稀及探矿工程的合理调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探矿效果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康家沟矿床八中段以上矿作勘探情况的总结、类比及借鉴其经验,对九中段以下矿体的勘探方法从探采结合、以钻代坑、勘探类型与网度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渣滓溪钨锑矿床是湘西地区一个大型的锑矿床,伴生钨矿。该矿床在成矿构造分析方面的研究仍较薄弱,制约了进一步找矿的突破。通过区域控矿构造分析、现场构造与矿体地质调查、历年矿区勘查资料整理编图、地质体产状统计及矿体成分分析,对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演化序列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区域上锑钨矿床的分布主要受正向构造控制;矿区控矿构造型式为“十”字型;锑矿脉具有NNW—NWW向优势方位,钨矿体具有NNE向优势方位;锑矿体具有向南东侧伏规律,钨矿体具有向北东侧伏规律;F3上盘次级断裂是锑矿体有利的容矿构造。“钨早锑晚”属不同构造—成矿阶段形成,矿区南侧为矿化中心。矿区构造变形—成矿序列可归纳为:加里东期区域NE向复式背斜断裂隆起带构造定格阶段;印支期第一阶段——盖层与基底NEE向同轴叠加褶皱形成;印支期第二阶段——NE向钨矿体形成;印支期第三阶段——NNW—NWW向锑矿体形成;喜山期——NEE向破矿构造形成。基于对矿床地质特征、构造控矿规律和矿化垂向分带规律的研究认为,矿区深部具有较好找矿前景,并圈定出了两处找矿靶区:1号靶区位于9号锑矿体南东侧,2~6号勘探线之间,垂向标高为-750~-900 m;2号靶区位于13号钨矿体北东侧, W10~W12号勘探线之间,垂向标高为-270~-370 m。  相似文献   

13.
马坑铁矿中矿段的生产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益丰 《金属矿山》2009,39(8):83-86
马坑矿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单体井下磁铁矿。经过近几年马坑铁矿首采矿段的生产实践,通过详细的生产勘探,探采结合,利用开拓、采切、回采工程,对矿体进行了详细的二次圈定,进一步加深了对矿体的认识。为降本增效,介绍了马坑铁矿中矿段的生产勘探,包括勘探网度、影响因素、探采结合,合理优化等,进一步加强生产勘探工作,达到高效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红旗岭矿区1号岩体是矿区最早发现的含矿岩体,它由1上和1下岩体及两个很小的盲岩体组成。1下岩体也是一个盲岩体,经多期勘探,仅发现其边部低品位矿体,向深部施工了5个超过900m的钻孔,寻找底部矿体,其中有2个钻孔在约900m的深度见到了矿化体,当时认为是一条小的矿体。2017年在对1号岩体利用3DMine软件建模时,发现两个小盲岩体疑似1上岩体的岩浆通道,基于这一思想,对1下岩体施工的钻孔、岩体、岩相和矿体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剖析,认为1下岩体应该是1上岩体的次级岩浆房,在1下岩体内部也应该存在类似于1上岩体的底部矿体和翼部矿体,1下岩体应该有进一步找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曾庆燚  曾勤益  卢亮  刘小东 《中国矿业》2012,21(Z1):460-464
高昔铀矿床自开采以来,通过阶段性生产探矿和补充地质勘探后,根据探矿资料和采场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铀矿床成矿特征、矿化特点、矿体形态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地了解及论证。通过对矿床287m中段勘探和247m中段深部岩芯钻探探矿后,对矿体的分布和矿体形态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全面的认识。事实证明高昔铀矿床矿体形态较为复杂,绝大多数矿体基本上属于陡倾斜团块状、透镜状、不规则状(或者炉渣状)等特征,分布于区域QF2石英断裂构造带上盘燕山期中粗粒斑状或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内,主要富集在F5和F6矿床构造带之间。  相似文献   

16.
概述庙沟铁矿深部资源地质勘探所取得的有关Ⅱ号矿体围岩性质、产状、厚度、尖灭、矿石质量、结构、构造以及铁矿石资源量等勘探成果。从本次勘探存在问题、勘探问题解决建议2个方面,论述庙沟铁矿深部资源地质勘探后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露天转地下2种开采过渡方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得出 “露天扩界开采至372 m水平转入地下”的开采过渡方式是最合理的开采过渡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杨占峰  柳建勇  郭爱芳 《金属矿山》2007,37(8):47-49,64
简要介绍了白云鄂博矿区矿床地质概况,阐明了白云鄂博矿床资源丰富,铁矿体规模巨大。据前人地质工作成果显示,东矿体呈枝叉状尖灭于白云岩和黑云母化板岩中,深部变窄分叉尖灭于白云岩中,最大延深890 m。通过东矿体深部探矿揭示的矿体特征,结合前人工作资料认为:①东矿体严格受层位控制;②东矿体具有“沉积成矿”的主体成矿过程这一特性;③东矿体分布在向斜构造的北翼及其核部,并与南翼东介勒格勒矿体相连,且与主矿、西矿是同一构造体系;④东矿体在深部厚度变化不大,仍有向下延伸的趋势。根据以上几点认识推测在白云鄂博主、东、西矿深部存在较大储量的铁矿石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数字矿山建设对矿体三维模型越来越高的精度要求, 研究了精细化矿体混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利用分支轮廓线的中轴线构造过渡轮廓线, 建立无缝连接的矿体分支; 通过断层与矿体、矿体与矿体模型之间的布尔运算, 实现矿体和断层边界吻合的无缝模型; 使用外存八叉树技术构建小尺寸单元块的精细块段模型,提高块段模型边界与矿体表面模型边界的吻合; 分析矿石品位的空间变异性, 根据变异函数变程、勘探网度以及钻孔工程数量确定对应储量分级的样品搜索策略对矿石品位进行克里格方法估值。以某铜矿为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精细化模型构建技术能够满足资源分类评价、采矿设计、剖切后出工程图等较高的模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六苴铜矿凹地苴矿体的地质赋存条件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凹地苴矿段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机理,为今后的远景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找矿勘查工作初步评价凹地苴矿体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0.
调查分析了大红山铁矿Ⅰ#铜矿带矿岩强度、构造弱面及矿岩稳定性情况。针对目前该矿采用的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法的多个生产环节均需在空场下作业的现状,对Ⅰ#铜矿带深部回采工艺进行了优化,即矿体厚大部分(厚度大于7 m)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尾砂充填法开采;厚度中等矿体(厚度为4~7 m)采用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法开采;矿体较薄部分(厚度小于4 m)采用条带式回采工艺,并适当降低采场跨度。上述工艺的应用,有助于确保该矿带安全开采,提高开采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