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风电并网运行中的控制方式,分析了各自特点及风电并网实施中的宏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风力发电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长足的进步,巳发展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中最成熟的一门技术。并网型风电机组成为风电利用的最好形式,并向大型化方面发展。文章简要阐述了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在功率调节方式,发电机组技术等方面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变速恒频风电系统的双馈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通过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试验显示,该策略具有同步速度快,并网瞬间冲击电流小的优点,能够满足变频恒速双馈电机的控制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几种典型的变速恒频风电系统中,抽取3种基本电路单元:Boost变换器、三相PWM整流器和三相PWM并网逆变器,分别介绍了单周期控制在3种电路单元中的应用,并对单周期控制的改进方法和硬件实现进行了讨论,为单周期控制在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变速恒频型风电在电网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电力系统对并网风电系统的故障运行能力,尤其是电网电压瞬间跌落故障下的不间断运行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基于全功率变流器的永磁直驱型风电系统已经被证实具有出色的低压运行特性.因此,本文对变速恒频直驱型风电系统低压穿越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电网故障对直驱型风电系统的不良影响,然...  相似文献   

6.
武鑫  赵斌 《太阳能》2003,(4):24-25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先进的控制技术应用到风电领域,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控制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控制方式从基本单一的定桨距失速控制向变桨距和变速恒频控制方向发展,甚至向智能型控制发展。作为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加快  相似文献   

7.
双馈变速恒频风电系统矢量控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孟强  潘建  孟丽 《节能》2003,(11):37-39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成为并网风电机组发展的趋势 ,采用双馈发电机实现的变速恒频变频器容量小 ,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针对双馈发电机数学模型 ,运用定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规则 ,实现转子电流与磁链的解耦 ,达到控制定子侧恒频恒压输出的目的 ,并简要介绍了控制部分的数字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赵吴鹏  王彪 《节能技术》2012,30(4):335-338,352
电网电压跌落故障时风电机组应能保持与电网连接并向系统不间断供电,根据风电机组在暂态过程中的表现提出低电压穿越(LVRT)要求。考虑传动轴扭转柔性因素,应用等效质量法,建立了变速恒频风电系统传动链的一质量块等效模型和二质量块等效模型。当发生电网电压跌落故障时,对采用不同传动链模型的风电系统进行仿真比较及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晨  韩锦瑞  周黎莎  曾鸣 《水电能源科学》2012,30(9):198-201,19
针对当前我国风电无序并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风电有序并网的概念和内涵,从组织、运行、协调、激励、保障五个方面分析了国外典型国家风电并网管理先进经验,探讨了国外经验对我国风电有序并网管理机制建设的启示,以提升我国风电大规模并网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风电有序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交流励磁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组(VSCF-DFIG)的空载并网矢量控制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导,首次正确地得到了双馈异步发电机参数扰动对并网过程中定子电压影响的量化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双馈异步发电机转子绕组参数扰动会影响机组并网,降低并网成功率.探寻抗参数扰动的并网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馈感应式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具有有功、无功功率独立调节能力及励磁变频器所需容量小等优点,在风力发电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正是励磁变频器的过流能力限制使得其对电网故障非常敏感,电网故障下DFIG风电机组的控制能力受到限制。当前国外大多数风电并网标准都要求风力发电机在电网电压跌落的情况下不能从电网中解列,以便在故障后电网恢复过程中提供功率支持,避免发生后续更为严重的电网故障,这即是对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要求。为了保护变流器和对电网提供支撑,需要研制一种能够在电网故障发生时为故障电流进行旁路的设备——Crowbar电路。针对Crowbar的电流旁路装置进行了研究,说明Crowbar电路具有抑制转子浪涌电流和保护直流母线的作用,并在小功率平台上进行了试验,证明了这种设备对于提高DFIG系统的LVRT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电力机车作为单相冲击性负荷,在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负序分量。当牵引站和风电场集中接入地区电网时,电力机车产生的负序分量会通过电网间接影响到恒速恒频风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文章针对目前部分地区牵引站与风电场同时接入电网的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力机车负序特性及其对风电机组的影响,并通过搭建牵引站与风电场并存地区电网模型,仿真分析不同牵引工况的电力机车对不同运行方式下风电机组的机端电流、瞬时功率等参数的影响,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提出能够减小电力机车负序对风电机组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规模风电并网和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现有评估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风电并网系统。文章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风电并网系统电能质量评估方法,该方法在分析风力发电并网运行特点及风电并网后引起的电能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风电并网系统电能质量的评价指标;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求取综合权重,使用模糊综合评判对风电并网系统电能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最后对所提的评价方法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有效,对提升风电并网系统电能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挖掘变速风电机组的调频潜力,提出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以改进的超速与变桨协调控制为基础,并配合常规机组进行调频控制的协调控制策略。通过超速与变桨协调控制,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减载运行使风电场留有一定的备用功率,可以保证电网在负荷波动时的功率平衡和频率稳定。仿真分析表明,协调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发挥风电机组的有功发出能力,并提升电网的频率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风电大规模汇集地区多处于电网末端,电压波动性强,随着对风电并网安全的关注和风电机组并网性能要求的提高,低电压穿越能力已成为衡量风电机组并网性能的重要指标。文章调研了同一区域内多个风电场实际运行中的低电压穿越故障情况,分析了整机制造厂家、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对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现状。通过分类统计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风电机组低电压脱网故障和总结56台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测试结果,分析了造成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的原因,并对引起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目前,软件版本控制、保护定值的设置与管理、硬件的维护水平已经成为并网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风电并网机组的快速增加,风电并网容量与电网接纳风电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电网所能接纳的最大风电容量成为了风电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制约电网接纳风电能力的各种因素,建立电网接纳风电能力的分析模型。针对各地区风电并网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可行的科学措施,最大限度提高电网接纳风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变速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变速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以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为模型,对几种变速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在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型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整机特点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该文采用了功率闭环的变速控制策略;最后在自主研发的1.5MW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样机上对变速运行的功率控制策略进行了大量实验和长期的现场试运行,验证了所提出的变速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风电CDM项目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风电项目开发的主要障碍在于投资不足和融资风险相对较高。分析中国风电项目融资中的问题.对促进我国风电行业发展具有前瞻意义。文中通过构造并网型风电项目案例,讨论了项目经济性评估以及CDM合格性认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和国际CDM资金的并网风电类项目的评价模式,以期能对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2011,(11):50
酒泉风电基地598台风电机组脱网事故再度凸显风电并网瓶颈,多个风电基地风电并网难问题也时时见诸报端。在经历了前两年的风电装机爆发式增长后,我国风电并网瓶颈日益凸显,已成为今日不可解而必须解决之难题。而业界已经取得的共识是:储能正是从根本  相似文献   

20.
变速恒频风电机组通过变流器并网后,机组转速不再与系统频率发生耦合,导致系统总的转动惯量不断下降,严重威胁到了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根据频率发生变化时减载后的功率跟踪曲线比例系数的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减载功率跟踪曲线切换的风电机组调频策略,并对各风速区间减载控制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给定减载指令和减载策略的不同,对风速区间进行划分,各风速区间采用不同的减载策略(低风速的超速点采用二分法,中风速采用变参考功率的思想,高风速采用牛顿法求解附加桨距角或给定减载功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调频控制策略在保证自身稳定运行的同时,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