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祝浩翔  秦华  王海洋 《中国园林》2022,38(6):109-114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在当前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生态修复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中能为城市生态空间植被恢复提供潜在种子来源,且低成本、可持续、生态效益高的土壤种子库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以城市绿地、城市湿地、城市废弃地等主要城市生态空间为对象,论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特征、影响因素和实践探索,梳理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模式、技术路线及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利用土壤种子库技术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植被恢复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合适的工艺与方法开发、生态修复和景观化融合等方面,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云才  盛硕 《风景园林》2020,27(8):62-68
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带来生态空间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城市人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然途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占比大、地形复杂,协调人地关系面临更多挑战。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基于生态梯度分析构建生态空间保护与人地关系协调的逻辑与实践框架。以南水北调中线上重要的山地城市——十堰市为例,分析生态问题并诊断生态空间破碎化为根源,整体性保护主要生态要素和核心生态功能,识别其中人类活动干扰空间和潜在威胁空间,划定多梯度保护与修复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导则,协调城市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有关联发展的趋势.在关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经济时代人、知识、生态与城市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起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理论模型.借鉴知识生态学方法论,以生态学演化原理为指导,探讨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城市空间演化的背景和特征,指出在空间单元漂变与空间单元天择的共同作用下.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城市呈现自然生态空间、物质空间、知识空间与虚拟空间等多维空间层次,城市功能展现出高级化趋势,演化出知识生产功能聚集体,知识传播、转换与知识应用等非生产功能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4.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形成城市空间与形态的关键因素。道路及其沿线景观是人们感受和认知城市最频繁和最直接的城市公共空间,道路景观的线形生态廊道不仅生成了城市复杂的生态网络,还串联起无数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及公园绿地等。复兴城市生态,生态的道路景观是其基石。文中针对现阶段国内道路景观设计程式化和缺乏与城市空间的关联等问题,在借鉴道路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内容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道路景观服务于城市生态复兴的设计策略,包括景观引导下的道路设计机制、道路景观是环境的生态廊道、道路景观是城市的认知廊道和道路景观是文化的遗产廊道。  相似文献   

5.
牛萌  刘华  穆晓红 《园林》2024,(1):48-57
识别城市受损生态空间是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现有研究集中在宏观尺度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微观层面的生态修复技术,而对城区尺度受损生态空间的辨析及精准识别研究较少。以海淀北部新区和亦庄新城为研究案例,通过建设期十余年的数据系统研究组团式和集中式城市生态空间动态变化情况,建立城市受损生态空间识别评价体系并识别评价受损生态空间。结果表明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生态空间受损情况有所差异,生态廊道中河流沿岸的生态空间受损最严重;而城市受损生态斑块多集中在高级别道路交叉口区域。因此,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提升的重点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特点结合,保障组团间或城市外围环城绿带,同时增加内部生态斑块的生物多样性和连接度。  相似文献   

6.
张浪 《园林》2024,(1):2-3
<正>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在其概念范畴下,形成了城市生态网络、城市蓝绿空间生态网络、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等。其中,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在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内,以提供生态与社会双重服务功能为目的,以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城市绿地及城市建设用地外影响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林地、湿地等生态空间为要素,以连续性生态廊道为联结,所形成的网状空间系统。在用地紧张的城市化区域,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提高用地复合效能的主要途径,其组分构成决定了其是城市生态系统组分主体之一,是与人居环境关系最密切、最可调、且投资相对低的生态空间载体。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不同,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沿江空间是城市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较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亟需对沿江生态空间进行保护和管控。既有研究中,对我国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仍存在边界不清晰、管控要素不全面、管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该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城市武汉为对象,首先通过最小阻力模型划定武汉市沿江空间范围,基于格局与过程原理对沿江空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继而利用CA模型模拟武汉市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的城市增长情况,在考虑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兼顾的前提下,试图构建“分区管控—动态反馈—政策保障”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以期为后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的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管理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优化国 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稀缺、生态环 境压力大、居民需求多样,面临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 大、生态管控复杂的问题。因此,量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和需求,识别生态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是提升生 态系统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城市用地空间进行 科学规划管控的关键。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比测度城市水源涵养、降温效益、雨洪调节、碳汇服 务、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服务7项生态系统服务供 需水平,并基于聚类分析识别了5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耦合 供需匹配与失衡区、生态保护区,划定三级生态保护与管控区 和两类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区。依据分区的生态本底特点、分 区内各类服务供需水平等,提出分级分类的管控指引和优化策 略,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再野化是提高城市生态空间质量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新兴方法。梳理柏林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发展历程,发现其具有鲜明的再野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萨基兰德自然公园、柏林墙绿带和滕珀尔霍夫公园等三个典型再野化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柏林城市再野化实践方法与实现机制。研究发现:二战后柏林城市生态空间以生境调查为基础,并通过生境制图发现了再野化的诸多生态效益;柏林城市再野化采取了以人类行为退出为起点、分区空间为手段、设置留野区为特征的规划方法;科研与学术界引领是柏林再野化实践成功的关键,城市生态提质离不开扎实的生态调研、多方共识和政策机制推动。思考城市再野化的价值,以期通过柏林的城市生态空间发展与再野化实践为我国城市生态空间的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韧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峤  臧鑫宇 《风景园林》2017,24(4):50-56
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探讨了韧性理念与城市空间环境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城市韧性的生态方向与适灾方向出发,以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要素及其子要素与韧性的关联框架,并总结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则。从土地优化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绿色交通、生态防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韧性理念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构建完善的山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促进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与居民对城市绿地的 功能需求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交流 和共处。城市绿地更新从只满足基本的生态功能向公园的共享 和花园的生活演变。而花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种表达方式与场 所空间,在城市绿地更新中扮演着由量到质的重要角色。从分 析花园的概念特征、发展及在上海城市绿地中扮演的角色出 发,建立起以场所属性为主导的花园设计理念,进而以此理 念在上海城市绿地更新实践中进行探索,为建设花园人居城 市、改善城市公共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宜居环境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民 《园林》2021,(1):8-12
“公园城市”的提出奏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新的美好乐章。建设公园城市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健康美丽的大公园,这也是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社会公平、国家强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城市与城市森林同步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冬辉 《规划师》2003,19(1):25-28
森林对于城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城市林业建设中,我们必须明确城市需要哪些林地、以及城市的空间扩展应该规划出什么样的土地供森林发展之用,否则,城市的林地建设只能是盲目的、见缝插针的和滞后性的。因此,文章提出城市的空间扩展与城市林业同步发展的观念,即按照自然演进的原则,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应的城市林业发展空间,保持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蔡哲  邱灿红  黄媛 《中外建筑》2012,(11):60-62
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机,是形象,是资源,也是象征——文明素质、地域文化的象征。现代大城市中的河流滨水地区逐渐成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地段,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更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门户和窗口,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通常是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区。本文通过挖掘滨水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定位,突出文脉与自然、和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旨在构筑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融休闲、文化、娱乐、景观等多功能的可持续滨水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5.
吴弋  朱兴彤  李梅丹 《中国园林》2006,22(12):21-26
绿洲和水岸是现代都市最可珍惜的财富。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绿地和水体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以“绿源共生——绿地、水体和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为主题,从生态整合的角度,探讨当前城市滨水岸线及周边生态景观用地的发展模式,强调城市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为未来城市的生态演进探索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管弦 《中外建筑》2012,(12):72-75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的完满而和谐的理想城市,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将城市规划与生态相结合,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地系统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中心环境,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绿地系统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刘辉煌 《山西建筑》2010,36(3):60-61
阐述了景观建筑学在规划设计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规划、建筑、景观园林三者关系,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使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当代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8.
历史立化名域风貌保护规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锺毅  毕凌岚 《华中建筑》2003,21(1):73-75
通过对组成陕西秦渡、四川会理、四川西昌三座历史文化名城(镇)传统风貌的物质空间形态及生活习俗的分析,将其内涵归纳为:小城故事、市井人家、山水情韵、街巷幽深、庭院依稀,五大主题提出城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应在于软质景观—城市生活方式及习俗,和硬质景观——历史文化城镇独特的物质空间实体两大部分景观的共同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的下一轮发展机遇将是以宜居为主体,创新为基础,包容为条件下进行的变革。地下空间在这一城市转型关键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城市地下空间的实施和建设可以带动土地集约开发与价值提升,打造宜居、高效、低碳、便捷的现代城市模式,建设经济、环境、社会立体共存、相互包容的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系统。本文对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促进整体宜居环境发展进行研究。以杭州临平新城地下空间规划为实践基础,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宜居空间。  相似文献   

20.
广场·建筑·界面——以湖南株洲“神农广场”项目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强  蒋涤非 《华中建筑》2011,29(9):53-56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广场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湖南株洲市神农广场为例,从广场空间城市意象的把握、人性场所的回归、丰富的空间层次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建筑界面对广场空间的营造,用“界面”意识来指导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