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门窗》2017,(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越发的认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功能需求也越来越大,低碳理念被视为这些功能实现的基础,所以说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加入更多的低碳环保的理念。建筑工程无论是建筑过程中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碳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造成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阶段就要及时的考虑到碳排放的问题,才能够切实的保证社会的正常需求,才能够对生态环保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我国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齐振峰 《城市建筑》2013,(8):22-22,24
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重视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的有效实现,建筑业也不例外。在现阶段,我国建筑物在建造及使用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以下,本文就低碳节能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的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马晶鑫 《现代装饰》2013,(3):124-125
当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对气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因此,针对这一人类共同的环境问题,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建筑行业由于施工时间长,施工过程中又包含着大量的能源消耗过程,显然会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设行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行业。本文将围绕低碳背景下的建设展开讨论,主要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如何使得建筑物能够符合低碳经济的现代化要求,减少各种污染环境的材料使用,提高能效,使得我国建筑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低碳建筑。  相似文献   

4.
梁斌 《建筑知识》2014,(7):160-160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在不断的加快,建筑行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在逐渐的增加,因此这就需要人们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提高质量和水平,能够将低碳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改善建筑行业中的高消耗,倡导绿色、环保的理念,提升环保的意识,因此这就需要在建筑施工的准备中,要将建筑规划设计作为重点,本文通过研究建筑物的设计,能够从节能、通风、绿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且制定相应的设计对策,建设新型的环保建筑。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4,(7)
建筑行业中的低碳项目是指减少材料能耗,达到能源上的低碳;建筑物管理维护上的低碳,人们可用低碳化的方式对建筑物作维护管理;减少高能耗的建筑物部分,使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在对建筑物的生命期内使用低碳的方式运营,人们使用建筑时,会减少消耗的能耗。本文说明低碳项目在大型建筑中应逐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建筑物自身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过程中对于钢结构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现代建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建筑骨架。介绍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提出建筑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方法与应用分析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7.
章健 《安徽建筑》2014,21(6):159-160
目前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50%,而低碳节能减排是实现建筑碳减排的基础.文章通过针对低碳建筑的几个方面的应用分析,提出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4,(5)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能够完善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使建筑物的空间以及使用功能等得到完善,并改善建筑空间环境。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项目管理过程,并分析了在装饰装修工程中新型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全球共识.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气候和环境的巨大影响,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发展绿色建筑的高潮. 我国2006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6)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建筑物的建设质量是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应该重视的地方,这样才能够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建筑企业应该把握住机会,在进行建筑物施工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管理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建筑质量达到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够让建筑企业顺利地完成挑战,推动建筑企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王伟 《城市建筑》2014,(21):202-202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这些限制性因素,探讨了低碳时代小城镇建设中建筑节能的发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顾玲玲  袁樵 《建筑节能》2011,39(12):77-80
在我国建筑能耗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下,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建筑低碳设计战略呼之欲出,以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列出了建筑节能领域的现行法律法规与设计标准,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提出环保、生态、节能、绿色、生物和气侯适应性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实现途径.着重阐述了可持续建筑的低碳设计战略,包括5个...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环境温暖化的危机,因此,21世纪"环境、都市与建筑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国际永续建筑发展历程和世界永续建筑的发展潮流看台湾永续建筑的未来,从台湾永续建筑的发展现况及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来观察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环境温暖化的危机,因此,21世纪"环境、都市与建筑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国际永续建筑发展历程和世界永续建筑的发展潮流看台湾永续建筑的未来,从台湾永续建筑的发展现况及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来观察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崔敏 《建筑节能》2008,36(2):43-45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生态建筑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全球范围下的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就生态建筑的内涵、建造目标、基本理念、评价标准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进行研究,并以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建筑,特别是上海建筑科学院打造的科技攻关项目一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浅析其技术策略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生态建筑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全球范围下的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就生态建筑的内涵、建造目标、基本理念、评价标准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进行研究,并以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建筑,特别是上海建筑科学院打造的科技攻关项目-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浅析其技术策略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高层建筑林立,本着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许许多多的建筑物设计采用外墙涂料饰面,而外墙涂料龟裂等现象又是多年来本行业常见的质量通病。为了攻关这一难题,多年来,我司在外墙涂料施工中,一方面在材料方面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涂饰的工艺方法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8.
任乃鑫  徐晶 《建筑节能》2011,39(6):27-30
当今"低碳建筑"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低碳建筑策略的实质,同时提出中国特色的低碳建筑战略思想,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分析,指出建筑设计应该关注的是中国本土这个大环境背景下的低碳策略,建筑师应该思考的是以什么样的可持续建筑语汇去表达低碳建筑,设计中应更多地采用地域性的被动式技术,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19.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for kerbing resource depletion, because of its relevance in all these important areas.Many of the current energy related policies have their focus on new buildings but, due to the low rates of replacement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stock, it is crucial that the low energy performances of these buildings are improved. Most of these buildings,due to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straints,may not be able to reach the new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which many times involve complex construction works. Nevertheless, the achievement of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may not always require a highly efficient solution for the envelope. Other solutions, combining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and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are also possible.In this context, the key research problem addressed in Annex 56 was to understand how far it is possible to go with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fficiency measures and from which point the measures to foster renewable energy use become more economical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ocal context and the many restrictions the existing buildings face.Thus,a new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to be used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or energy related building renovation, allowing to find a cost-effective balance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carbon emissions and overall added value achieved in the renovation process.The methodology developed within IEA EBC Annex 56 project aims at defining,assessing and comparing energy renovation activities in a cost-effective way,o ptimizing the energy use and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mainly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but also in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out complex HVAC technologies.The methodology explores the full range of cost-effectiv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use and takes into account also the additional benefits and the overall added value achieved by the building within the renov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different fields in the Humanities have tried to address the staggeringly complex challenge placed before them by the Anthropocene. Whereas architects have engaged with the issue by means of different kinds of sustainable design, architectural history has struggled to produce methodologies that respond to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new condition. It has always assumed buildings to be stable entities, fixed in time and space. Yet both the construction and upkeep of buildings pro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at extend into the future and cut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contributing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n many level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carbon dependency is contingent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etworks whose complicities also need to be interpellated. Given these interdependencies, architectural history can no longer be contained within the scope of a single discipline. This paper asks how confronting this predicament can generate new 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hat confront the existential threat to our plan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