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北天主教堂属于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在宁波的移植和渗透。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也融合了本土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成为一种西式建筑形式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新的建筑体系,对宁波近代传统建筑的转型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以江北天主教堂创建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从教堂的平面形式、内部空间、外部造型及结构技术等方面论述宁波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及其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单军  吴艳  冯晓波 《华中建筑》2012,30(6):157-161
该文以滇西北偏远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地天主教堂的形成和演变问题为引导,选取云南滇西北迪庆州德钦县燕门镇茨中天主教堂、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重丁天主教堂和贡山县棒当乡迪麻洛村白汉洛天主教堂作为典型案例比较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章对比分析了三个教堂在天主教传统及教规、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异同,总结出影响偏远地区教堂建筑的三类因子:I类-“人-神”相关的文化传统因子;Ⅱ类-“人-地”相关的地区性因子和Ⅲ类-“人-人”相关的民族性因子。  相似文献   

3.
天主教堂作为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形式传入中国大陆的重要载体,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河北地区天主教自明末传入至解放前,教堂建筑多以西方形制为蓝本,并发展出了多样化的风格。该文尝试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河北地区现存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的保存现状、艺术风格及建筑特征进行归纳梳理,总结近代以来天主教堂在河北地区的发展演变,以及呈现出的地域化和中西合璧的特征,进一步了解西方宗教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河北地区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鲁中地区天主教堂的建造历程,在历史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鲁中地区不同风格的天主教堂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教会如何开始建造教堂、地方建筑技术如何影响其建造、教堂所体现的西方文化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等方面,最后总结了影响天主教堂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长春天主教堂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纪念意义和历史意义已经使其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进行宗教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以及文物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建筑中的宗教建筑保护为切入点,以长春天主教堂的保护和再利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物建筑的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以及对保护内容的分析整合,探讨文物建筑中宗教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泛船浦天主堂是天主教福州教区的主教堂,也是迄今为止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神父楼作为泛船浦天主堂之附属建筑,依天主堂而立,现为神父的办公与居住场所。该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与主堂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教堂建筑在我国近代建筑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本文全面研究北京地区天主教堂的分布状况、历史沿革及风格特征:总体布局多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形式,主体建筑形式多样,大多遵照西方天主教堂建筑形式建造,同时融人许多中国传统元素,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刘先觉 《华中建筑》1999,17(4):124-127
该文简要介绍了1840年雅片战争前传入中国的西式 要表现在澳门最早出现的西式建筑,一批早期的西式天主教堂,广东的十三夷馆以及北京长春园的欧式宫殿等建筑。这些建筑成了西式建筑东渐的先驱,也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归纳天津近代历史建筑特征的基础上,以"原真性"原则和"不改变原状"原则为前提,探讨我国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与修复技术体系,并以天津望海楼天主教堂保护修复设计为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薛天  陈易 《住宅科技》2022,(10):33-37
上海敬一堂是由中国传统民居经适应性改造而成的上海地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教堂。其改造坚持对本土建筑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在保留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建造方式、风格样式的基础上,满足天主教堂在建筑空间功能和文化表征方面的需求,显示出改造者试图将天主教堂融入中国建筑形式的强烈意图。这一案例不仅体现出江南传统民居在建筑类型方面的普适性和建筑空间方面的可塑性;同时,可丰富中国传统住宅改造研究的理论体系,其改造过程中所运用的改造理念和改造手法至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轩  叶青  赵磊  赵强 《建筑与环境》2009,3(5):136-137
宗教——其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宗教建筑的精神内涵,文章以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六甲山教堂、水之教堂以及西条光明寺的建筑环境为例对安藤的建筑环境理念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2.
东正教“圣母大堂”折射的拜占庭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正教自二十世纪初期传入中国,目前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已日渐式微,然而在上海这个“万国建筑博览会”的艺术殿堂中,东正教堂特有的拜占庭建筑风格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以新近修缮的优秀历史建筑——上海新乐路东正教堂(圣母大堂)为例,并将之与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及上海皋兰路圣尼古拉斯教堂进行对比,解析拜占庭建筑艺术风格特征,探索东正教宗教文化特点,体现出建筑历史渊源、文脉特征的查考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天主教仁爱堂被列入重庆市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名列,然而却被研究人员在教堂研究中忽略。仁爱堂与欧洲教堂相比装饰性减少,但继承了欧洲教堂建筑的比例、构图元素和母题,并在部分细节上与中国建筑特色相融合,其典雅朴素的外观使其虽然多次易主依然保留较为完整。仁爱堂是研究上世纪中西建筑融合的较好实例,具有历史保护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丘奇与"加州花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箐 《中国园林》2000,16(6):62-65
托马斯  相似文献   

15.
教堂作为特定文化内涵下的西方传统建筑类型,在国内的建设必然面对文化、传统、地域、情感等诸多问题.该文结合丹城基督教堂的设计实践,从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人性、独立与交融、形制与创作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创作思路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思 《城市建筑》2014,(15):263-263
日本建筑举世闻名,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在建筑设计上多表现其外型简洁,装饰性少,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体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本文以光之教堂和代代木体育馆为例,来说明日本建筑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地域性异化的外在表象出发,分析了西方哥特式天主教堂在中国被地域性异化的内在根源,提出西方宗教建筑要在中国建设和发展,必须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并适应中国国情,要融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内容,由此得出了外来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异化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规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基督救恩之光教会的规划设计与营造的过程,讨论台湾建筑师廖伟立的设计观念。其坚持体现了从后现代时期跨越到全球化年代的转变,作品反映了地方化之于台湾当代建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以青岛德占时期的基督教堂为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等角度,重点分析其内部空间、外立面、小广场、钟楼等外部空间设计艺术,以求对城市风貌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有所帮助,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在青岛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堂建筑是物质空间与宗教精神的统一体,如何通过空间形态的安排来营造合适的场所精神,是设计时应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类型学理论对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公园教堂设计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堂建筑的特殊性,探讨了其文脉溯源和宗教历史传承的问题,对哥特式建筑艺术进行解析及再现,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总结出设计教堂建筑时继承宗教传统并反馈在地环境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