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分析左转车辆对交叉口车辆运行的较大影响,研究利用左转车辆远引技术实现交叉口车辆左转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法。建立了左转车辆远引交叉口中央回转开口与主交叉口距离、中央开口半径和通道宽度几何参数的计算模型和公式,经实例计算,给出了有关参数和建议值。分析表明,左转车辆远引技术可以消除交叉口处车辆的左转,从而减少了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相位数,降低了直行车辆的延误,提高了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干路车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叶曾 《山西建筑》2006,32(2):270-271
使用微观仿真模型Vissim对一个简单信号交叉口进行多次仿真,以交叉口车辆通过率和延误为指标,分析了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最终得到了仿真结果的差异性和仿真次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连续交通组织对于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作用。远引平面交叉口就是通过对交叉口直行车辆与左转弯车辆进行独特的交通渠化来实现连续交通组织的。通过对衡州大道苗圃路口进行U型远引式交叉改造,完全消除了冲突点,有效降低了主干道直行车辆的延误。  相似文献   

4.
次要车流的左转和直行对交叉口车辆运行影响较大,特别是主路交通流量较大时尤为明显,通过次要道路车流远引的方式可以减少交叉口车辆冲突,有利于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分析了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适用条件与车流组织方法,以延误最小为目标,构建了远引回转车流掉头位置、远引车辆掉头排队车道长度、远引掉头处开口长度与宽度等关键几何参数计算模型,提出了次路远引交叉口延误和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结合实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仿真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可有效减少信号相位数和车辆平均延误,表明了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交通组织方法对优化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提出Vissim仿真模型在车道宽度设置上的应用,仿真方案在不同车道宽度、不同车流量等仿真参数下进行,选取平均车辆延误、平均行驶速度、交通量负荷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对仿真运行结果进行评价,并以服务水平为依据,评估不同车道宽度、不同车流量条件下的自行车道的服务水平,据此提出自行车道宽度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VISSIM仿真的交叉口延误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VISSIM仿真软件,对一新建信号交叉口进行延误分析。通过与HCM2000算法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VISSIM软件在实际交叉口交通运行状况仿真模拟中的有效性、精确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典型信号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左转非机动车二次过街对信号交叉口运行效率的影响,建立了非机动车影响下的机动车通行能力模型,并基于典型交叉口条件和交通仿真模型比较分析了左转非机动车平均延误.研究表明:在典型两相位控制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能够显著提高直行机动车和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交叉口进口只有一条直行车道的情况,当机动车流量较低时,实施二次过街将较大幅度地增加向左转非机动车延误;当机动车流量较高时,实施二次过街所致的延误增幅相对较小.随着进口直行车道数的增加,二次过街实施前后的延误总体上逐渐接近.在进口有三条直行车道、机动车饱和度较高的条件下,实施二次过街能够减少左转非机动车延误.  相似文献   

8.
以大庆市某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桥存在的病害提出了合理的加固措施,并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该桥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加固后的桥梁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验算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蔡华忠 《福建建材》2010,(3):32-33,36
本文以福建省永武高速上甘店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程序分别建立无桥面铺装,4cm、7cm、10cm厚度桥面铺装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依托工程的静载试验结果分析桥面铺装层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同时也可为桥面铺装在T型梁桥静载试验计算中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魏永恒 《山西建筑》2011,37(19):150-151
从结构受力、经济性、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四个方面对倒T型端刺和∏型端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型端刺结构,不但优化了端刺的整体受力,而且无论在路基填筑过程中施工端刺还是路基填筑之后施工端刺,均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大大方便施工,缩短施工工期,对于创新和完善我国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建立了板式和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数学物理模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换热器一、二次空气通道的速度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分布。对比并分析了两种类型的蒸发冷却器性能,结果表明板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均高于管式。通过性能分析可为进一步进行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混水连接和间接连接方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住宅小区热网为例,比较了新增热用户与既有热网采用间接连接、混水连接的技术经济性。后者的技术经济性较优。  相似文献   

13.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分析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现有的几种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数学模型,并加以比较。分析了各种模型的不足之处,优选出了一种新型简便、实用性较强的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测值与理论值较好吻合,表明此种计算方法十分适于指导工程实践。为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设计、优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乌鲁木齐室外气象参数为例,在回收排风能量上,从水泵能耗和风机能耗两方面对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方式和传统的间接蒸发冷却方式的能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总能耗方面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方式的总耗功率为间接蒸发冷却方式总耗功率的5%左右。  相似文献   

15.
间接式水源热泵系统利用换热嚣特地表水与热泵机组隔离开,保证了热泵机组安全高效的运行,但增设了1套水泵,增加了运行能耗.根据水泵变频调节的基本原理,结合莱间接式水源热泵系统工程实例,对水泵变频控制前后的运行能耗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在兰州地区针对二次空气为室外新风的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进行研究,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得出这种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效率和温降随二次/一次风量比和淋水量的变化关系。在所取实验风量中得出当一次空气风量为9000m^3/h时,最佳二次/一次风量比为0.7,效率达到71%,温降达到9.1℃,此时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效率和温降达到最高。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淋水量,若一、二次空气风量都一定,淋水量越大,冷却器的效率和温降越高,当淋水量达到4.6m^3/h时,再增大淋水量,冷却器效率和温降没有太大的改善。这样就进一步验证了二次空气为室外新风的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兰州地区的适用情况,同时也为这种类型的管式蒸发冷却器在其他地区的适应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索穹顶结构施工张拉成形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以一跨度为100m的索穹顶结构为例,提出了两种结构施工成形方法:中心设置固定塔架仅张拉外圈斜索成形法、中心设置提升塔架索杆原长累计安装成形法,并采用动力松弛法对两种施工成形方法进行了施工成形全过程模拟与分析,重点分析了固定塔架标高与提升高度对结构成形过程中构件内力与位形的影响,为实际工程的张拉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地铁小竖井转横通道施工大跨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狭小场地施工大跨暗挖隧道是城市地铁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而小竖井施工浅埋暗挖大跨隧道的安全控制是狭小场地修建城市地铁的关键技术,在施工时容易发生横通道坍塌或引起地表过大沉降及周围建筑的破坏。本文以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六号线换乘站区庄站南端浅埋暗挖大跨隧道施工为背景,介绍竖井横通道内利用桩梁体系转向施工及狭小场地施工地铁浅埋暗挖大跨隧道的关键技术。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超前小导管、超前管棚等预加固措施进行论证,并对小竖井施工大跨隧道过程进行三维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开挖到横通道顶标高后在竖井四个角增设一榀竖向格栅,加固横通道马头门、采用超前小导管对通道进行预支护,有效地保证了支护结构安全和隧道围岩稳定;在竖井转入横通道后采用桩梁体系成功地解决了因上部荷载过大引起的横通道稳定问题,并有效地控制了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上海地区某项目为例,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1]所承载的信息,运用模拟分析技术,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分析不同玻璃幕墙方案的节能潜力及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比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