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急速城镇化建设及紧迫的近代公共园林遗产保护背景下,回顾了近30年来中国近代园林研究历程,在分析了实践研究滞后于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引入谱系学的研究方法疏理近代公共园林演变历程,提出了围绕近代公共园林对外源的多渠道吸纳及本土风格的融汇线索,构建中国近代公共园林的风格和思想的时空演变源流谱系,综合形成中国近代公共园林“时段-地域-类型-风格-思想”的五维谱系框架的方法,并探讨了谱系研究的应用前景,指出近代公共园林谱系构建是搭建园林理论研究到实践遗产保护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园林有着中西合璧的特征和独特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近代园林的保护既要顺应国际保护的潮流,又要根据自身的特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园林保护的现状,以上海近代园林保护实践为例,总结了上海在近代园林保护中取得的成果,归纳了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对近代园林的保护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尹赛  吴尧 《中国园林》2023,39(9):81-80
禹王台公园为民国时期“河南农林实验总场”的旧址所在,其演变在中国近代圃地园林中具有典型性。首先对禹王台公园的变迁进行研究,总结出其近代以来的3次空间类型转换:从纪念型园林转化为圃地园林;从清末民国的农事试验场,通过水系疏浚、堆山造林、建筑廊亭构筑、植物园与动物园营建完成了农林圃地向近代公园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近代公园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公园。其次,从内因(历史名胜的发展需求)和外因(政府农林事业的政策)2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禹王台公园近代转型的动因。最后,从当代风景园林的视角将近代农林试验场与近代公园进行比较,提出了农林试验场在发展过程中兼具了部分公园的职能,并且在近代园林发展史中起到了拓展近代园林的类型、间接保护和延续了部分传统园林资源、为城市公共园林和风景区绿化提供了支持,以及促进园林技术发展等重要作用。归纳总结出近代农林试验场是中国近现代园林发展的过渡环节,也是现代公园的重要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5.
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近代公园面临着不断的改造和更新,如何认知当代园林遗产并处理好遗产与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从遗产保护视角出发,引入数字化技术重新观照近代公园的演变历程和保护更新。以上海近代公园为例,运用数字技术对园林风格和思想流变进行解析,借助GIS探究公园与城市的多层次动态关系,指出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近代公园价值认知与判断,对于近代公园的遗产价值评价和活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庆园林地域特色研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重庆园林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第一次概括出重庆园林的地域特色,即:其文化内涵特色表现为历史纪念园林,其景观构成特色表现为自然山水园林,其社会归属特色表现为城镇公共园林。其中山顶园林、巨石园林和城镇公共园林是重庆园林对中国园林的独特贡献。本文认为,重庆园林所蕴涵的雄阔气象、自然风格和公共精神,将成为中国园林开创新境界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7.
王佳慧  朱蓉 《园林》2020,(2):47-53
南京近代园林是南京园林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兼具地域与时代特色。本文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梳理出1840~1949年间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及代表,结合近代南京自然山水格局与社会人文环境,对南京近代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功能内涵与艺术形式的演变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其源与流的关系。进而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研究南京近代园林的选址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营构、植物配置等设计手法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豫园自1559年兴建,至今已有450余年的历史,近代战乱及文革对豫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回顾了1949年以后对豫园的历次保护修缮工程,以及豫园旅游商城的开发建设状况,参照《佛罗伦萨宪章》所确定的历史园林保护原则对其保护修缮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王云 《风景园林》2010,(1):81-85
近代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和中国现代园林的早期策源地。基于档案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归纳,对上海近代园林形成全面认识,阐述其非线性、不均衡的发展历程;从租界园林的引领、民国华界园林的超越等角度,分析其外生后发的现代化演进特征;从动力机制层面,探寻其技术、制度、观念的革新与相互推进的演进机制和影响。以期对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园林的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文姬 《中国园林》2012,28(4):88-91
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20世纪初,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工商业家,他们致富后,纷纷在惠山、太湖边建造私家别墅,作为会客、度假之用,时间集中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数量多达10多个.近代无锡经济的崛起,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兴盛,由乡绅集资建造的公花园及政府建设的惠山公园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开中国“公园”建设之先河.共调查了近代私家园林12个,公共园林2个,并进行历史沿革和造园特色的分析,最后总结出无锡近代园林的特有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层次丰富且寓有禅意,但当代对其借鉴多局限于造园手法的模仿和具象元素的复制,而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是对抽象和意境的追求。本文旨在将古典造园方法纳入现代体系,将传统园林的空间特色应用到现代公共休闲空间中,并尝试用现代语言和现代设计方式重新演绎传统园林的”移步易景“、“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等,并构建物理空间之外的禅思意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上海一处近代花园洋房的调查研究,引发了对建筑和居住者的双重思考,指明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和使用是政策法规、政府监督、人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等多方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余树勋 《中国园林》2001,17(5):14-15
按文化的定义分析古典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并为迎接21世纪的文化建园提出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项目实例,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区梅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力求在设计中通过对我国梅文化的着力诠释,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精神风骨。同时结合对铜官窑遗址的保护,探索历史遗址保护和现代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6.
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落后,完整的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目前,国内学界对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为研究较为薄弱并且起步较晚,其保护理念与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国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本文通过对国外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启示,经验的吸收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模式的升华,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提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