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当前大空间公共建筑的发展现状,本文在传统大空间公共建筑纪念话语、逻辑自治、雄壮豪放等美学旨趣的基础上,指出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美学拓展与超越,包括功能结构优化适应、环境文脉有机契合、空间话语真实返魅、生态秩序伦理观照,并尝试建构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美学内涵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空间公共建筑的固有特征和生态化现状,提出大空间公共建筑体型应适宜化,然后从空间几何学和空气动力学角度探讨生态化大空间公共建筑体型的环境优化方法,最后从建筑师个性灵感角度探讨建筑体型的主题景观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也给我国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建筑领域改革如火如荼,出现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本文首先对公共建筑设计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探讨了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原则,最后从形式、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对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思路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该文针对当前大空间建筑设计的现状,提出生态化是大空间公共建筑创作的突破口,而基于概念附会和形象比附出发的所谓"地域化"思路忽视了大空间建筑创作规律而使其创作进退两难,应谨慎地在国际化与地城化之间寻求超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大空间公共建筑实例的分析,从表达地域文化的造型、空间、材料和技术四个方面,探讨了其设计手法和表达方式,希望对今后的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大空间公共建筑实例的分析,从表达地域文化的造型、空间、材料和技术四个方面,探讨了其设计手法和表达方式,希望对今后的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宋明林 《今日消防》2021,6(6):97-98
本文对大空间公共建筑防火分区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从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火灾特征出发,分析了大空间公共建筑防火分区设计模式,进而从建立模型、火焰的直接热辐射以及热烟气的热辐射等几方面对相关设计流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从20世纪初大空间建筑出现以来的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表达这一关系的探索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大空间公共建筑与传统文化表达有关联的空间要素,提炼出传统建筑中与大空间可产生关联的空间特征及传统元素,总结出大空间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如何表达传统文化的设计手法,以期达到丰富大空间公共建筑创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空间公共建筑的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军  郑锐鲤 《华中建筑》2009,27(2):88-93
该文对从20世纪初大空间建筑出现以来的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表达这一关系的探索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大空间公共建筑与传统文化表达有关联的空间要素,提炼出传统建筑中与大空间可产生关联的空间特征及传统元素,总结出大空间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如何表达传统文化的设计手法,以期达到丰富大空间公共建筑创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公共建筑项目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发展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地标性建筑的比重越来越大。屋顶空间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为公共建筑遮挡阳光以及风霜雨雪的作用,而且对于整座公共建筑体现美学和历史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建筑的屋顶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科学实用、安全可靠、美观大方、绿色生态以及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特点、流露该地历史文化特色等六大因素。本文对科学设计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就是为了提高公共建筑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领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天鹅宾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物.在全面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设计的同时,将岭南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了完美结合.通过对建筑空间、型体、细部进行分析研究,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中蕴含的审美(文化)现代性意义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当下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站内空间不仅仅是人们换乘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地铁站拥有巨大的客流量和多样的使用者,其站内所呈现出的各种信息会在其空间使用者中不自觉地被感知和传播,因而地铁站内空间更是一个信息传播高效的文化驿站,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大众美育力的场所.里斯本地铁站建设重视乘客在换乘与等候过程中的感受和城市文化与艺术气质的展现,通过各种空间艺术手法,丰富地铁站内空间的装饰,展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在等候的片刻中美育大众,形成具有美的哲学的新时期里斯本地铁站,成为当代欧洲城市中颇有特色的地铁站空间艺术.文中以里斯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地铁站为例,解析其站内空间艺术的处理手法,以启示我国繁荣的地铁站建设,呼吁地铁站建设中要重视站内空间的艺术性创造和大众的美育,使掩于地下的平凡的地铁站内空间熠熠生彩,超越通常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负面感知.  相似文献   

13.
公共空间是城市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问题不仅体现着城市新区的城市面貌,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从公共空间的美学特征出发,指出城市新区公共空间在形态、环境、意象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营建原则与策略,从而提升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满足人们对城市美、生活美、社会美、文化美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4.
马彦红  陈曦  朱捷  袁青 《中国园林》2021,37(7):77-82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朱逊  张伶伶 《华中建筑》2009,27(11):12-14
环境艺术的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透过外在的形式表征,通过知觉、想象、情感和思考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对环境艺术特定的场所和空间的体验,是对作品的性质和意义的感性把握。环境艺术的审美趣味,作为评价感知各种审美属性的能力,是判断环境艺术能否在公共空间和生活经验中给人以美的愉悦与享受,得到生命和意义的升华,实现审美价值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介福建塔下土楼青普文化行馆更新与改造项目,提出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历史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再生路径:以满足新社区成员的需求为目标,从"人、文、地、景、产"5个面向出发,调和原住民意愿,转变农民身份,传承历史风貌,耦合土楼新功能,培育文旅产业,以此重塑人们心中的社区感,吸引年富劳力和优势人群的回归,从而改善乡村人地脱离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镇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开展,服务城市大众美学认知与文化精神的城市风貌与景观塑造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以上海典型街景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深度学习与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具大范围评估应用潜力的公众审美感知模型,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发现公众对于街景的不同场景审美感知差异较大;景观美学感知概念模型中关键景观要素为土地、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比重逐年递增,同时出现了公共建筑室内空间高档、豪华、复古等倾向。本文通过对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本真性的探索,针对现状提出对室内空间功能性设施保留的前提下,形式追随功能,将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去装饰化"的理念,从而贴近简约美的时代审美趋向并且节约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安全系数,使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成为节能、减排、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有关城市设计认知日益宽泛的总体趋势隐化了其关注城市形态的本质,本文试图论述作为城市设计目标的空间范型,还原城市设计作为积极设计方法的本质,建立城市设计与公共审美的逻辑关系,以强调城市设计的价值意义,并结合国情对具有公共审美价值的空间范型建构路径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