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增长率支撑了行业较高的增速.这得益于行业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显著成效。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全行业综合能耗4.14亿吨标煤,能耗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7个百分点.比工业平均水平低26.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一、上半年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措施中,始终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在一季度下降2.89%的基础上,累计下降3.35%,降幅同比提高O.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1.35%;预计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2%。  相似文献   

3.
得工业节能者得节能之”天下” 工业节能之于节能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从多个角度可以得到印证. “十一五”期间,我国狠抓节能降耗工作,工业节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完成立下了汗马之功.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得到大幅下降,其中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59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年的1.91吨标准煤,5年累计下降26%,实现节能量6.3亿吨标准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4.9%的工业增长.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单耗也实现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4.
国家统计局已公布我国2006年实现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1.23%,表明我国成功扭转了自2003年来单位GDP能耗不断攀升的趋势。但这仍没有达到实现规划目标所要求的4.36%的年平均值,意味着今后4年的节能压力会更大,节能形势更加严峻。因而眼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是:未来四年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够保证“十一五”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节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工业占GDP比重的43%,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以上,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产业。“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为单位GDP能耗由升转降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2007年、2008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1.98%,5.46%和8.43%,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云南省各地各部门、各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单位GDP能耗在去年下降1.52%的基础上,今年下降4%左右,超额完成了云南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3.8%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7.
工业炉窑行业是国家的能耗大户。是工业部门实现节能增产的一个关键环节。据十二个主要工业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国拥有各种工业炉窑近12万台。年总耗能约1.6亿吨标准煤。占12个工业部门总耗能量的61.4%,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5%左右。  相似文献   

8.
《浙江节能》2007,(4):51-52
2007年前3季度,绍兴节能降耗各项指标进一步好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上升26.5%,利润上升29.5%;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同比上升13.1%和12.7%,增速比去年末分别低2.5和2.8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下降3.5%;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降耗明显,300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6%;热电行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8.5%,发电量同比下降10.9%,发电标准煤耗同比下降7.1%;印染行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7.9%,  相似文献   

9.
1.我国工业用能比重居高不下,90年代以来占70%左右。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煤炭、电力、石油石化等八个行业又占全部工业能耗的78%。工业节能潜力巨大。我国工业节能面临诸多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 —基础原材料工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价格和税收政策不到位,企业缺乏节能积极性; —政府对工业节能技术进步和监管缺乏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各市、各有关单位、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部署,切实把节能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2008年全省节能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万元GDP能耗下降7,39%,降幅在全国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33%,均超额完成2008年初确定的5.6%和6.5%的年度目标。  相似文献   

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但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众合 《上海节能》2010,(5):3-5,7
5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国际“通知”》。 《通知》指出,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但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23%,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节能减排已经成了社会各界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次“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谷立静  白泉 《中国能源》2020,(3):34-37,18
2019年,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政策措施,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完成了国家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进度目标。展望2020年,全国有望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总目标,但任务仍然艰巨;不同地区面临的形势差异显著。建议有关部门继续扎实推进各项节能措施,严防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抓紧研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上海节能》2009,(8):40-43
“十一五”前三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逐季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三年累计下降10.1%,节能约2.9亿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作力度明显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23%,实现节能3000万tce;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云南节能通讯》2007,(23):10-11
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从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看,煤炭下降7.76%,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与2005年相比,到2010年和2020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5%和16%.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10%和20%(其中海运输船舶分别下降11%和20%.内河船舶分别下降8%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5%和10%。  相似文献   

19.
《节能》2008,27(5):56
辽宁省《2008年全省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按照规划,2008年辽宁省要确保万元GDP能耗下降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万元GDP用水下降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2%。为完成目标任务,辽宁省将采取多项举措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1)将制定节能减排、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政府的考核依据,并全面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同时还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中;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时期,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在国务院新近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t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t标准煤下降16%。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