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知识     
太阳能利用是指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热能、电能、化学能等加以利用。如太阳热水、太阳采暖、太阳干燥、太阳发电等。大自然利用太阳能最成功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人估计,地球上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储藏的太阳能相当于全球能源年耗量的10倍左右。在太阳光作用下,植物体  相似文献   

2.
收集太阳能可以有两种途径:热能收集与量子收集。形形色色的太阳能热利用都属于热能收集;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光合作用属于量子收集。量子收集比热能收集更富有潜力,它是目前科学家们极为关注的太阳能利用新途径。什么是量子收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吧。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通过它们体内奇妙的叶绿体,可以“赤手空拳”地把二氧化碳与水化合成糖、淀粉、纤维素等各种物质,这就是由于它们“捕获”了太阳光量子,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以碳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     
<正>太阳能,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和热量,是由太阳内部氢原子发生氢氦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吸收CO2,并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形成的一次能源。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和光生存。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光解水的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树本 《太阳能》1999,(4):30-31
太阳能是最干净而又取之不尽的自然能源。自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太阳即以万物之母的宽大胸怀,通过光合作用把她的温暖洒向大地抚育着万物生长。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藻类在可见光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和材料都直接和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就是自然界遗留给我们的光合作用产物。七十年代初,由于石油短缺引起的能源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光合作用及其模拟的研究兴趣。只从能源考虑,光解水制氢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与储存的最好途径。因为氢燃烧后只生成水,不但不会…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姚伟 《中国能源》2005,27(2):46-47
<正>随着矿物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是当今应用最广的一种可再生资源,由于太阳能热技术日趋完善,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正在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太阳能利用包括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热水器、太阳房等利用方式。其中太阳热水器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到2003年,全世界太阳热水器保有量约为1.2亿m2,其中我国约占40%。光伏发电的发展十分迅速,2003年全世界光伏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1991,(1)
太阳能资源不仅包括直接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而且包括象水力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等间接的太阳能资源,还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下来的生物质能。现在广泛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也都是在远古时代由太阳能转换而来的。太阳能资源的优点:1.数量巨大——每年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约为130万亿吨标准煤,即约为目前全世界年消费各种能量总和的2×10~4倍。2.时间长久——据估计,太阳象目前这样向外辐射能量,至少能维持数十亿年,对于人类存在的年代来说,确  相似文献   

7.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光合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太阳能生物利用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植物的太阳能潜在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的太阳能实际利用率。太阳能利用率定义为光合作用年净产量所转化的太阳能与入射到植物层的太阳能之比,其大小取决于植物特性与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太阳墙技术 太阳墙技术是以"太阳墙板"为载体,利用太阳能进行光热转换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墙板"是一种在钢板或铝板表面镀一层热转换效率达80%以上的选择性吸收涂层,并经过特殊加工处理制成,能最大限度地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太阳墙属于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国内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映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状况最直接指标是太阳热水器的各类数据,介绍以太阳能建筑热利用重要产品代表太阳热水器为研究对象,对比国内外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状况,并对我国太阳能建筑热利用状况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西德太阳能利用图片自1981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在北京天文馆展出。展览内容有:太阳和生命、人类的能源要求、太阳能利用的可能性、太阳能早期利用的实例,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法、选择性涂层、太阳房、太阳能热电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交流信息,加速技术成果商品化,普及推动太阳能利用各种产品,江苏省能源研究会、南京太阳能研究会拟定于8~9月份在南京举办全国首届太阳能利用技术、产品交易会。本次交易会内容分太阳能利用新技术和太阳能利用产品两大部分。太阳能利用新技术包括(1)太阳能热利用;(2)光伏技术;(3)太阳能利用新材料;(4)太阳房与低能耗建筑设计;(5)生物质能;(6)风能等六项。太阳能利用产品包括:(1)太阳灶;(2)太阳能热水器;(3)硅光电池及其应用技术;(4)太阳  相似文献   

12.
太阳房     
《太阳能》1991,(1)
据报道,用于建筑物供暖和降温的能耗,约占全世界总能耗的20—25%。降低这部分能耗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利用太阳能的一个广阔的领域,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太阳房。利用太阳能进行供暖和降温的建筑称为太阳房,太阳房又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大类。主动式太阳房需要太阳能集热设备、蓄热装置、辅助热源、水泵、风机及各种管道等;而波动式太阳房只需要利用建筑本身作为集热装置,依靠建筑方位的合理布置,通过建筑物的门、窗、屋顶等构件,以自然热交换的方式(辐射、对流、传导),使建筑物达到供暖和降温目  相似文献   

13.
<正>公司简介北京市计科能源新技术开发公司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等领域的产品开发、系统集成、预可研报告编制、工程设计安装等服务。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简介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根据每天太阳方位的规律性变化,通过系统的自动运转使得太阳能电池板始终保持对太阳的追踪,更高效的利用太阳能。凭借超过20年的专业经验,计科采用高质量、高可靠性的自动化器件和系统工具以及软件工具来实现系统运转,确保太阳能量以更有效地方式转化为电  相似文献   

14.
俞善庆 《太阳能》1995,(1):10-11
透明绝热材料俞善庆3.透明绝热板在太阳池上的应用太阳池是一种巨型太阳能集热蓄热装置,也是太阳能热利用的重要领域。太阳池面积很大,有利于取得太阳能,但是巨大的池面也是一个散失能量的大窗口。以色列爱瑞尔能源有限公司将透明绝热板复盖在太阳池面上,利用其热二...  相似文献   

15.
淡水太阳池     
邱国 《太阳能》1999,(1):8-9
虽然太阳能具有可再生、无污染和共享用等优点,但其低密度、不稳定性和初投资高等缺点,大大限制了它的广泛利用。太阳池是一种既可收集又能贮存太阳能的装置,其特点是能长久、稳定、廉价地提供恒温热能。太阳池按其贮能介质可分为盐梯度太阳池和无盐太阳池,其中盐梯度...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史及现状,包括光伏产业、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降温、太阳能热发电、太阳房以及太阳能热利用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李卫华 《太阳能》2010,(5):51-53
编者按:新疆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之一.为了发挥太阳能利用技术在新疆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国家能源局于5月10日邀请了新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企业代表等在北京召开了新疆太阳能利用座谈会,研究讨论了在新疆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推广利用包括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等太阳能利用技术,以及需要制定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18.
魏斯胜 《太阳能》2008,(4):17-20
太阳能热利用是目前较为成熟和普及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太阳热水系统是太阳能热利用的一种形式.太阳热水系统工程比较普及,在我国已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太阳热水系统也称太阳热水装置,是利用太阳辐射能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水,以取用热量的装置组合,由集热器、连接管路、储热水箱、水泵和其他配件以及控制部分组成(表1).  相似文献   

19.
赵玉文 《太阳能》2009,(10):I0020-I0021,I0034
一引言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国内从事太阳能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最大的专业性研究开发机构,同时也是国家新能源研究中心和北京太阳能光电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目前,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的研究开发工作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在过去30年里,在平板太阳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光谱选择性涂层等太阳能热利用方面,高效晶硅电池、薄膜电池、  相似文献   

20.
杨子江  吴耀华 《节能》2007,26(1):49-51
论述了小城镇被动式太阳房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被动式太阳房利用太阳能的几种形式及设计方案。在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住宅中利用太阳能是一种节能而环保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