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类学与当代建筑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青 《新建筑》1993,(3):47-49
从人类学与建筑学关系的角度,着重探讨了文化人类学及其分支——结构人类学和现象学人类学对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分析了建筑符号学、建筑人类学的理论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葛馨阳 《河南建材》2022,(2):131-133
从人类学与建筑学关系的角度,着重探讨了文化人类学及其分支——结构人类学和现象学人类学对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对象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及文化特征,并且是对这些差异及特征进行原因分析的学科,是通过研究各民族文化形态,揭示文化本质的综合性学科.文化人类学对于整个建筑的外形风格、内涵精神都产生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类学之于建筑学不仅是一个视角和方法,尽管它目前还存在有在观察视角方向上、调查缺少定性和资料多研究较少的局限性,但在它对整个学科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的基础上还应当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意义。从其对建筑历史理论的补充完善对建筑遗产文化传承的保护、对建筑设计社会文化引导下的启发,对未来聚落乃至城市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人类学之于建筑学有理论的补充性、实体的传承性和创作中的明确性。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学借鉴人文学科的意义自不待言,建筑学作为一个实践性的学科,可以给人类学、社会学带来哪些借鉴或输出?翁乃群:广义的人类学学科是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美国人类学传统包括体质人类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在英国的学科传统里,人类学中的社会人文研究部分则称之为社会人类学。基于此,作为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以及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历史经验,指导建筑设计和构造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建筑学,与人类学中的考古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无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人类学来说,作为建筑学重要内容的技术和美学均为人的重要社会文化实践和产物,它们的演化、发展和传播,都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建  相似文献   

5.
建筑人类学之维--论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春 《新建筑》1999,(4):63-65
文化人类学研究社会-文化现象,为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维度。认为建筑作为构成文化的重要一支,对它的研究应当建立在文化整体观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习俗与建筑,文化模型与建筑模式,社会构成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建筑人类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青 《建筑师》2008,(6):95-101
本文以建筑学与人类学交叉的视角,对古今建筑活动的文化动因作了“建筑人类学”的理论诠释,并对这一理论的学科背景和科际关系作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建筑作为制度、习俗、场景和身体感知对象的人类学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对建筑历史演进的影响。本文并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强调了触感经验和场景体验对于建筑设计和空间意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解读布迪厄》是关于20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相关理论的入门导引,从建筑师视角出发,旨在向建筑圈读者介绍布迪厄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展示将其应用于建筑学的可行性。结合建筑学相关研究,对该书中所涉及的布迪厄的结构人类学课题、阶级区隔研究和以惯习、资本和场域为核心概念工具的文化实践理论进行了简要总结与梳理,或可为将布迪厄相关理论引入国内建筑学微观性个案和宏观性反思研究。  相似文献   

8.
郑静 《时代建筑》2021,(5):41-47
文章以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的"承启楼"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出发讨论该建筑及其与社区的关系,通过"深描"承启楼中的丧礼仪式过程,在土楼建筑研究的语境中反思若干建筑学核心概念.文章指出在田野中存在着多重的"建筑知识体系".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须放进田野现场,针对具体的建筑案例和社区事件进行...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宏观人文学科体系着手,并根据作者的理解,提出“人学理论图式”构想,试图找到文化学、建筑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着重阐述了环境意象对建筑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力图建立意象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作为建筑环境—文化关系的一种研究途径,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劲 《华中建筑》1993,11(4):6-9
该文从宏观人文学科体系着手,并根据作者的理解,提出“人学理论图式”构想,试图找到文化学,建筑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着重阐述了环境意象对建筑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力图建立意象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作为建筑环境-文化关系的一种研究途径,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冯江 《世界建筑》2014,(8):58-59
结合对夏昌世1951年设计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迣的评论,文章讨论了人类学的民族志、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建筑评论的可能启迪:从边角料切入,通过风筝建立阅读和分析的语境,以深读和深描进行间义的层层揭示,从而对所研究的建筑或者建筑现象进行批判性的阐释。文章还讨论了人类学研究与建筑评论之间在特点上的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徐怡静 《华中建筑》2012,(8):159-161
探寻城市及建筑的个性特色是目前城市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特定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尤为必要,这将给建筑创作带来更多灵感及思路。该文概述了武汉市区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分类、现状,从表象出发进而思考武汉市区传统建筑文化现象所蕴涵的地方特色,分别从刚柔并济、大气开阔、浪漫自由三方面举例并总结了武汉传统建筑中的“意”,期待能为武汉城市建筑特色的营造提供一些借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真正体现出文化传承和地域神韵。  相似文献   

13.
裴胜兴 《华中建筑》2014,(10):41-46
类型学是分析建筑的重要方式,也是指导建筑形式设计的有效方法。类型学方法强调探索规律,从历史环境中抽取原型,通过转换,创新建筑新形式,以实现建筑文化的延续和体现建筑存在的意义。遗址博物馆建筑作为遗址保护的手段,应当运用发掘遗址本体文化特征、尊重遗址环境、遗址主题阐释和延续城市文脉等类型学方法,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就会在满足遗址保护要求的同时,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涛  梅洪元 《华中建筑》2008,26(10):148-150
为探索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新建筑与历史街区的文脉和谐,论文通过文脉遵从及文脉并置的两种不同建筑设计方法的分析,指出当前各种相关建筑实践都注重了探索文脉延续与文脉创新。同时指出由于各城市的新地域建筑文化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建筑作品引起了广泛的批评。文脉和谐设计方法需注重建筑美学标准的统一和建筑文化内涵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飘梁记     
通过对滇南传统民居飘梁过程的实时纪录,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即将濒临失传的地方传统建筑营造仪式,为全面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素材。同时,对飘梁仪式所做的社会文化内涵分析也是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次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6.
藏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世界建筑之林,藏传佛教及其学说思想,在藏式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的实践中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形成了藏式传统建筑设计的思想和理念。拉萨城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该文即对其中的藏式传统寺庙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形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人们往往较多的关注对城市格局、建筑遗产、文物等的保护,而忽略了对蕴含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最后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建筑学研究和建筑设计中广泛用到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建筑学学术讨论中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涵义,近年来国内建筑学界对语言的使用频繁,但关大多还是停留在语言概念的表面,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的借鉴尚显不足。旨在从历史文献研究出发,梳理建筑学理论历史中与语言结合的不同方式,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汲取语言这一学术领域对建筑学研究的借鉴价值。基于不同研究对语言认识的差异,将语言—建筑学研究分为三类:语言在其中分别作为一种类比对象、一套规则和一种结构系统,据此分别向语言学作了溯源与理论性分析。对语言—建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性梳理,重新讨论了语言之于建筑研究的意义,立足当下提出了交叉融合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9.
曲艺  张然 《建筑与文化》2013,(11):59-60
地域性建筑创作是维持建筑文化多样性、弘扬地域建筑文化有效的设计方法论。本文分析了地域性建筑理论研究及实践创作现状及问题点,提出紧抓城市文化特质是有效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之一。文章进而分析了沈阳的城市文化特质,指出工业文化特质、满清文化特质及革命文化特质三方面是沈阳地域性创作的三个重要着手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分析了文化概念的历史沿革,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人类文化的逻辑根据,并试图建立起城市文化的逻辑结构。以结构的观念来分析,建筑与城市可以从实用、文化、艺术3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此相应,从具体到抽象,建筑与城市可视为"器物(实用)、符号(文化)与意象(审美)"。文章着重讨论了建筑的文化表意性,以及相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