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编者语]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上海市建筑学会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协办的"中国建筑学会1997年学术年会",于1997年12月1日至3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本刊特设专栏,从收到的151篇会议论文中暂选登3篇文章,以飨读者。"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道理"就象老子所说的"道":它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却不为我们所知;但到需要时,却发现我们所知道的是那样的贫乏。今天,我们要把这些"道"汇集起来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并用它来…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天 《安徽建筑》2003,10(6):8-9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作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阅读城市、体验生活的首选场所,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3.
社会活力是营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中社会活力渐渐消失的现象,借鉴哥本哈根中心城区改造的启示,关注人的因素,侧重从人的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分析出发,初步探讨营造富有社会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建筑师的责任感出发,反思建筑设计应该关注的两个重点.一方面是建筑设计中的城市意识,关注建筑与城市的平衡关系;另一方面,从变化的社会生活考虑,关注介入生活方式的公共建筑,进而探讨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最后,文章通过一个新利物浦博物馆设计的优秀案例和笔者自身的设计实践,来回应对所关注问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好的城市形态?这个问题一直是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从美学构图、城市功能、城市社会经济、城市生态及人类的精神认知活动等方面,很多学者与设计师都做了详细的讨论,也提出了很多理想城市形态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该书对城市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旨在形成对城市设计的完整认识,作者强调了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社会、心理属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学刊》2000,(3):76-77
该书对城市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旨在形成对城市设计的完整认识,作者强调了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社会、心理属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交通与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在不断发展中,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在不断地演化中。空间形态的演化与交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交通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变迁。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人们休闲需求的日益增多与城市开放空间缺乏活力的矛盾,提出通过具有人的尺度和具有生活感的城市设计手法来营造和恢复休闲空间的活力,满足人们交往与休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关注城市生活的“边角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蜀阳  刘丹 《规划师》2007,23(1):90-91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往往可在街头巷尾、墙角、"丁"字路口、公园广场边角等地方发现许多中老年人、小孩在下棋、聊天、打扑克、看报纸……这些空间不是经过刻意设计而形成的,往往是因为每天都有人自发在此活动而自然形成的.这种空间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数量众多,我们称之为"边角空间",即城市中未经设计、容易被忽视的公共空间边角地带.  相似文献   

11.
城市灰空间对城市生活品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智谋  朱丹 《规划师》2007,23(9):39-41
城市灰空间是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由于在引导居民生活方式、丰富空间层次、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灰空间已被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在其物质表象下是活动人群社会关系特征的反映,呈现出如类聚、排斥甚至冲突等特征,其形成和重塑过程也是空间生产的社会过程。基于社会属性的视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应从公平原则出发来完善其规划布局,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多样化以服务不同的社会人群,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认知性来提升场所的特色和记忆,以增强社区归属感,并且应发挥法定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制度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保障是促进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健康和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功能符号代替日常生活实际内容,象征符号代替城市文化多层次内涵,量化数据代替生活真实发展,以及设计过程中关注法规条例多于真实的城市生活的"零度化"现象,呼吁对"设计与生活的脱节,城市空间建设与生活脱节"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借鉴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多位学者的"日常生活"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城市设计回归日常生活的必然性,并总结"回归日常生活、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差异、反对符号化设计、重视公众交往的必要性、重视日常生活的创造性"的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基本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晓惠  张越 《城市建筑》2011,(3):119-121
本文通过对美国三个小型公园的设计研究过程和建成使用调查资料的采集及分析,总结了它们各具特色的设计特征,指出消极空间经过积极转型后对增加地区活力、促进公共生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空间品质和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捷  刘耘 《华中建筑》2004,22(1):84-86
从概念和类型两个方面探讨城市各种类型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并分析了城市空间相互渗透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通过相互渗透,城市建筑、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得到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 《华中建筑》2000,18(3):81-84
文章通过对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的理论、实践、经济和技术基础、意义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的主要手段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而提出,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化城市空间,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闫杰 《华中建筑》2008,26(12):134-135
针对长期以来的旧城改造忽视城市原有的社会网络保护的问题,文章提出应保护和改善社会网络形成的物质载体公共空间系统秩序,并指出了维护公共空间系统秩序应采取的城市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的公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冯颖睿 《规划师》2004,20(5):82-83
城市绿地的本质特性在于其平民性和公众性。由于对绿地公众性的忽视,导致了绿地设计中休憩空间不足、缺少归属感、设计缺乏特色等问题的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9.
陈旸  郭旭 《华中建筑》2010,28(1):82-86
城市文化观念和结构等各个方面对城市休闲空间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物化表现,承载和传递着城市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信息,把文化精神传导到市民生活当中。该文探讨了城市文化在城市休闲空间塑造中所具有的丰富内容,以及提升场所吸引力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休闲空间建设中文化作用弱化的现象,提出了保护、借鉴、再生和主题等基于文化导向的休闲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景秋 《规划师》2004,20(12):20-22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而言,正确认识城市文化的独特性、空间性和综合性,处理好地域化与国际化、功能化与视觉化、等级化与排他化的关系,通过营造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