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聚居环境剖析--聚居社区元素演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人类聚居环境概念,提出聚居社区的拓扑元素。通过实例调查、元素量化,揭示聚居社区的演变规律及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2.
周江 《中外建筑》2003,(5):18-19
动迁小区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安置动迁居民,更重要的是为动迁居民营造一个融场所的故乡性与异乡性于一体的聚居环境。设计中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动迁地和新的基地两方面汲取设计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建设富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人性化社区。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下人类聚居环境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对人类社区的形态、结构、组织方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今,信息革命正如一场风暴席卷全球,它无法估量的巨大冲击力正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经济、社会、生态和家庭的面貌都将经历一次深刻的革命,从而必将带来改变未来的人类社区面貌的巨大改变。因此,我们在探讨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信息时代下人类聚居方式改变的同时,也要探究信息化条件下人类聚居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戴志中 《华中建筑》1998,16(3):10-12
论以重庆万县“百安花园小康示范区”规划方案为例,从该地区居民靠山临水的传统聚居方 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吊层空间利用和民居形态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山地滨江聚居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萨格港是美国纽约州苏福克郡的一个村庄,历史上这里的捕鲸业非常兴盛,很多作家也曾在此处聚居,所以遗留下很多各具特色的老住宅。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案例便是其中一个,设计师把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在其间完美结合,不经意间透出的复古味道让人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6.
马珂  曹娓  毛志远 《云南建筑》2013,(1):130-135
在社会学与建筑学的交叉视野下,对两学科中乡土聚居研究进行了历史的理论诠释,并分析乡土聚居在两学科内的研究背景和相互联系,以及社会学与建筑学研究乡土聚居的理论基础框架,从而由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等因素把握乡土聚居发展变迁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7.
万景社区是厦门第一个保障性住房社区,通过对其的调研,分析其特有的居住方式----同质聚居,从社会学方面分析其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规划方面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3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聚居原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辛 《住宅科技》2000,(1):39-4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区的改建,一批批新的住宅区建成,老城厢的居民逐渐迁居远离闹市区的新住宅。在城市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对居住存在着共同的图式,当这些图式成为已知时,场所就会因群体认同的各种形式产生的意义,被人们所理解。人们通过环境提供的线索解读这些意义,聚居原型内在的意义通过象征性地表达,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从而促使人们采取相应的行为而建立一定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流动人口不同聚居形态及其社会融合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不同城市区位,将流动人口聚居形态分为城郊边缘带与城市郊区两大类型;并从空间特征、服务管理、运作模式等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7个亚类分别考察:即位于城郊边缘带的商贸集散地混居区、再利用的临时住房、流动人口大院、城市老旧小区4类以及位于城市郊区的流动人口与村民的混居区、统一租赁的农村居民点以及新建流动人口公寓3类.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典型案例分别代表城郊边缘带与城市郊区两种类型的聚居区,从居住满意度与社会融合度两个方面,对聚居人群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聚居类型社会融合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聚居形态的居住人群与城市的融合度存在显著差异:即居住于城市郊区聚居区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对社区事务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良好的期望,具有更好的社会融合度;而居住于城郊边缘带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11.
张静 《室内设计》2002,(1):13-18
一、从传统社区建筑走向社区聚居环境 人类追求生存空间的活动包括居住和聚集两种。居住与建筑对应,聚集则与环境场所相关。 对于“居”,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聚”,我们则可以形象化的把它理解为当人们走出自己的住房外,走出带有屋顶的建筑之外,在开敞的空间环境里的活动聚集。经历数千年的建筑活动,人类不仅解决了造房筑屋、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而且从结构材料到体量形态,已是无所不能。“居”,对于  相似文献   

12.
记者:聚居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您对人居环境一直十分重视,在您看来“积极”的人居环境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居环境称得上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聚居环境学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向鹏 《山西建筑》2007,33(18):24-25
以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研究方法从若干方面对目前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分析规划设计及建设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人类聚居环境学为指导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生大问题,指出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城市设计,而城市设计则是塑造高品位聚居环境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视角,本文对美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聚居研究进行初步总结,从贫困人口聚居的原因、贫困人口聚居的社会影响以及贫困人口聚居现象的测度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希望能为正在面临类似问题的我国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美国城市贫困人口聚居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社会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视角,本文对美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聚居研究进行初步总结,从贫困人口聚居的原因、贫困人口聚居的社会影响以及贫困人口聚居现象的测度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一些主要研完成果,希望能为正在面临类似问题的我国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7,(1)
人类聚居学是研究人居环境的科学,通过对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人居环境的营造手段。本文概述人类聚居学的理论背景,分析大城市的必然性,浅谈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途径,以期对今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鼓浪屿作为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著名的岛屿旅游地和环境优美的居住地,在旅游发展大潮中面临着发展风景旅游与保护人居环境的矛盾冲突.该文基于鼓浪屿居住环境、聚集环境、聚居环境特征与现状问题分析,从聚居比概念含义的深入分析入手,探讨在鼓浪屿开发建设量、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聚居活动的比例与强度关系,达到风景旅游拓展与人居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从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的学科专业角度,详细阐述了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中的理论核心、基本观念、3R计划及CQE工程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滨谊 《规划师》1999,15(2):81-84,124
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专业为背景.针对二元论的不足,首次提出三元论的规划设计哲学,从专业范围、价值观念、专业组成、环境感受、规划设计过程.方法技术等方面,论证了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哲学基础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