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地铁浅埋暗挖区间下穿废弃人防工程施工,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涌水涌泥和隧道结构变形,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以某城市地铁区间下穿废弃人防工程为例,阐述了突涌泥整治施工要点,介绍了微动探测对废弃人防探测的适用性,提出了将两台阶法变更为CD法可安全通过废弃人防涌泥区。  相似文献   

2.
为既有地铁隧道、市政道路所贯穿的基坑工程是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依托广州市珠江新城地下空间金穗路北区建设项目基坑工程,总结了几点设计关键技术:(1) 下穿基坑的地铁隧道采用密排挖孔桩+密肋梁的门式框架结构约束隧道变形,结合时空效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证隧道在基坑施工期间正常运营;(2) 下穿基坑的地铁隧道与基坑边线交接部处理应灵活使用各种支护形式;(3) 市政道路横跨基坑时,基坑采用内支撑支护体系,内支撑下方土体正常开挖,同时在内支撑上覆钢便桥保证道路正常通行,并利用钢便桥作为管线原位保护的悬吊结构;(4) 综合运用岩土、结构、隧道、道路等专业知识,采用灵活的支护形式,实现基坑施工期间交通线路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土工基础》2015,(5):11-14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建地铁隧道工程穿越既有构筑物的概率必将逐步增大,为地铁隧道施工带来了诸多工程问题。基于在建深圳地铁7号线2标安托山站至农林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广深高速公路施工工程,参考已有的下穿工程技术标准与工艺措施,针对上软下硬复杂地层和矿山法施工特点,采用不同的施工工法与支护措施,并在下穿区域通过围岩径向注浆和变形控制,确保下穿隧道安全通过运营中的广深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国内地下工程建设中,桩基托换已经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应用,但大部分托换工程均因地铁施工引起,地铁隧道断面较小(多为盾构隧道,直径6m左右),托换梁跨度小(约10m左右),容易施工,托换工程理论上可行,但是对于市政道路交通隧道工程,由于其断面跨度大,施工工艺目前尚不成熟,大跨度梁式托换工程仍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以广州某市政公路隧道下穿9层的Z大厦为例,对桩基托换进行了初步设计、计算及优化,可供相关工程或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公路隧道断面尺寸一般较大,其施工过程对上部已运营地铁区间隧道变形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该文结合重庆市某公路隧道下穿地铁区间隧道的工程实例,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施工步序对已运营地铁区间隧道变形的影响,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咨询意见,对普遍性的地下隧道下穿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从地铁区间隧道尚未实施状态作为起始步序,平顶山隧道二衬施工完成作为终止步序,实现了动态施工全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6.
正0引言随着国内城市地铁的发展,新建地铁下穿既有隧道、管道和结构物变得越来越常见。很多学者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隧道下穿对既有结构物等的变形影响。彭丹[1]对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地铁施工技术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地铁施工技术要点,总结了施工控制措施。张琼方等[2]针对盾构近距离、小角度下穿对已建隧道位移的影响过程和特点,研究了盾构机与已建地铁隧道相对位置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发展迅猛,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地铁隧道施工大多穿越城市繁华地区,地面建(构)筑物林立,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所产生的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以北京地区6处地铁隧道下穿的砌体结构建筑物典型工程实例为依托,在对其基础实测变形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地铁隧道下穿施工对砌体结构建筑物基础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市政技术》2017,(3):64-67
北京地铁某区间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工程,在开工前期,运用MIDAS/GTS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盾构下穿施工可能引起的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进行了三维模拟分析,并评估了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施工期间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进行了现场监测,结合数值分析结果综合分析了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情况,并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的差异,验证了模拟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地铁区间隧道下穿高速铁路桥梁的工程实例,基于工程实际条件及高速铁路运营安全要求,论文从方案分析、风险源分析及方案设计3方面对下穿方案进行详细论述,并通过Midas GTS三维数值建模分析该工程施工对高速铁路桥梁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地铁区间隧道下穿铁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已有技术和设计理念,结合深圳地铁2号线下穿深圳地铁4号线的工程实例,阐述了在下穿此类地层中的一些技术和盾构机相应参数问题,也结合作者的设计体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