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向日葵是近年来世界上发展很快的一种新兴油料作物,它作为一种新兴食用油源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其原因在于: 1.向日葵含油率高,品质好。油用向日葵籽含油率高达50%以上,而且品质和大豆油相似,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它。一吨含油率高的向日葵可以榨油385—407公斤,得油饼294—317公斤。而一吨大豆只能榨油172—181公斤,得油饼726公斤。向日葵油和豆油一  相似文献   

2.
一、新疆红花生产的概况 红花属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品种按叶形可分为有刺和无刺两类;有刺开黄花,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无刺开红花,种籽呈白色或灰白色。红花籽千粒重在33.6—49.8克,种籽含油率在29.2—34.47%,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左右。 红花的花可作药用、红花的籽可取油。是一种很好的油料作物。它具有含油量高、油质好,用途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正> 一、前言橡胶种籽油(Rubber seed oil)是以三叶橡胶树的果实为原料,经剥壳及壳仁分离后,从籽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热带植物油脂。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及台湾等地有着广泛的资源。橡胶籽仁含油率高达51.56%(干基),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83%(油酸24.81%,亚油酸34.61%,亚麻酸23.97%)。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和昆明医学院多年的动物试验、临床试验和现场调查,证明长期食用橡胶种籽油对机体无不良影响,并能明显地降低血脂,具有食用和医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产的数量及对成品质量的影响,在向日葵油的制取中,其种籽的烘干成为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干燥程度决定于热量和种籽内部物质转移的规律性,以及种籽表面和周围环境间的规律性。因此,研究热量和物质转移的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烘干现象的向日葵种籽是毛细管孔隙的胶质分散的有机物质。 7%~7.5%是储藏和加工向日葵种籽最适宜的水份,因而在烘干过程中,和物质具有微小(物理——力学的)粘结的水份从向日葵籽里排除,那么,烘干向日葵籽必需采用物料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一发明人在日本申请了一条关于食用种籽处理法的专利(特公昭57—58907)。所谓“食用种籽”,是指适合人或动物食用的植物种籽,比如大、小麦、黑麦、燕麦、玉米、高粱、稗、荞麦、大  相似文献   

6.
橡胶种籽油是三叶橡胶种籽压榨出来的油,目前是我国资源较丰富的一种热带油脂,这种油脂含不饱和脂肪酸约80%(其中油酸31%,亚油酸28%,亚麻酸21%)。据其他兄弟单位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长期食用橡胶种籽油对机体无不良反应,而且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因此,橡胶种籽油具有食用和药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粒种向日葵(油葵花)是从欧洲引进的品种,成熟期早,种皮薄,含油量高,很受生产部门重视。但是,小粒种向日葵油在加工。储存以及食用品质和习惯上都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据反映,小粒种向日葵油容易酸败变质,有一种看法认为小粒种向日葵油的亚油酸含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检验检疫局引进的24种美国向日葵种子为原料,其中食用型和油用型种子各12种,测定了24种向日葵种子的含油量,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向日葵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24种向日葵种子含油量介于33.26%~47.24%之间;向日葵种子油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较高,油酸相对含量介于16.07%~91.30%之间,亚油酸相对含量介于2.33%~71.45%之间,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介于87.43%~93.63%之间;分析发现,油用型向日葵种子油的油酸含量相对较高,食用型向日葵种子油的亚油酸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食用向日葵蛋白是食品补充的新品种之一,它可以用作食品蛋白的营养源,因此对获得蛋白食用产品的原料,提出极重要的要求。 在生产向日葵油的时候,作为副产品的向日葵粕是得到向日葵分离和浓缩蛋白用的原料。  相似文献   

10.
一、食用油脂: 常见的食用油脂主要有:花生油、菜籽油、豆油、玉米胚油、芝麻香油、米糖油、向日葵子油、棉子油、椰子油、可可油、茶油、牛脂、猪脂、羊脂等。其中,以芝麻为原料采用不同方法制成的油有:大槽油和小磨香油;用棉子为原料制成的油  相似文献   

11.
徐皓 《中国油脂》2021,46(6):102-107
以陕西汉中普通油茶汉油3号、汉油4号、汉油5号、汉油18号和汉油30号作为研究对象,以陕南选育出的优良油茶品种汉油7号、汉油10号、长林4号和长林59号作为参照,对9个品种油茶2018、2019年7—10月果实发育时期的表型性状与种仁含油率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7—8月为果实大小增加的重要时期;7—9月为油茶果实质量增加最快的时间段;果实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油茶果皮厚度逐步变薄;果实形态分为橄榄形、卵形、球形和桔形4类,其中卵形果实和球形果实数量最多;单果籽重在样品间存在差异,单果籽重最大的为汉油18号样品,均值达到10.84 g,最小的为汉油3号样品,仅为3.18 g;7—10月鲜仁含水率随着种子成熟呈现下降的趋势,9—10月含水率下降最快,干仁率和出籽率随着油茶生长发育逐月上升。多重分析表明,7—8月是油茶果实各项指标变化最大的月份; 相关性分析表明种仁含油率与干仁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对汉中多个普通油茶果实表型性状与种仁含油率的研究,初步选出了3个含油率高的小果实品种汉油3号、汉油4号和汉油5号及1个含油率较低的大果实品种汉油18号。研究可为北缘适生区油茶的良种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食用植物油的来源有四:一是种子含油脂在30%以上,以油用为主,兼有食用蛋白的栽培作物,在我国统计习惯上称之为油料作物。这一类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胡麻等;第二类是种子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又含有丰富的油脂(16%以上),是蛋白质、油脂兼用作物,如大豆、剥离纤维后的棉籽等。以上2类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也是食用和饲用蛋白的主要来源,国际上通称油籽作物。第三类是种子或其它器官含有一定数量油脂、有多种用途(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的植物或作物,如玉米(胚)、大米(胚)红花(籽)、苏子(籽)等;第四类是种子含油脂较高的木…  相似文献   

13.
油用向日葵籽实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9个油用向日葵自交系进行5×4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包括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油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籽实含油率、亚油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含油率、亚油酸含量、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同时受到胚、细胞质及母体植株等3套遗传体系基因的影响,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主要受控于细胞质效应基因和母体效应基因,细胞质互作则是影响油酸含量表现的主要效应;含油率、亚油酸含量的细胞质遗传率大于胚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油酸含量的细胞质互作遗传率大于其他效应遗传率;含油率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和母体显性的正相关,含油率与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和母体显性的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油酸含量之间存在细胞质、母体加性、母体显性和直接显性×环境互作效应的负相关;控制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的细胞质基因及母体显性基因存在着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而对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而言,则是母体加性基因及母体显性基因存在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  相似文献   

14.
<正>樟树籽油 樟树籽油以含大量癸酸而著名(40%—50%),该油取自樟树籽仁。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又叫香樟树、乌樟树等,属于樟科(Lauraceae),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樟树也是一种经济树种,能适应各种土壤条件。其种籽一般直径为8mm,含60—65%籽仁和35—40%的壳(壳含油仅2—3%)每粒种籽一般干基重130mg,传统上一般通过压榨取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超声波对向日葵油氢化速率的影响。用两种不同的镍催化剂,在保持较高的氢化选择性条件下,超声波可使向日葵油的氢化速率提高30—70%,超声波对形成脂肪酸的反式异构体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亚临界萃取大叶紫薇种籽油的最佳工艺及油脂品质进行分析。其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2 min、料液比1∶4 (g/mL)、萃取4次,在此条件下,油脂提取率达97.2%±0.5%,亚临界萃取与超临界萃取的大叶紫薇种籽油理化特性差异不显著。表明采用亚临界萃取大叶紫薇种籽油是一种适宜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油料种籽干燥的实验工作。测定了气流阻力、干燥速率以及油料种籽干燥机设计中的有关参数。确定了小型流化床的安全干燥温度。同时,为了比较,也进行了一些密封管道的加热试验。根据干燥条件对种籽发芽率、游离脂肪酸含量以及萃取油过氧化值的影响,评定其品质。利用测量光度的方法,对热脱色试验前后的油色也进行了测定。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发芽率受临界干燥空气以上的热量和种籽温度的影响。对原始含水量为12%、14%、16%的向日葵而言,其安全干燥温度分别为65℃、60℃、55℃,对油菜籽而言,不论原始含水量如何,进风口空气温度为60℃时不会引起发芽率的损失。怕是,含水量为l6%的向日葵籽和油菜籽的密封管道加热试验,60℃下持续4小时,发芽率遭到全部破坏。在各种热处理的情就下,不会引起游离脂肪酸含量和过氧化值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来说,在70℃,温度下,热脱色后的油色有所改进。但是,在80℃时向日葵籽的油色变深。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环境下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发育时期的数据资料,估算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发育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显性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种子核基因、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在粗脂肪积累的不同发育时期存在着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效应存在发育期间的间断表达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开花后0 ~ 10d和30~40d的时段内未能检测到加性遗传效应,25d120d时段是加性效应表达的高峰期;显性效应在开花后的45d内均有极显著水平的表达,其中在开花后的15 ~ 30d的时段是显性微效多基因被激活及表达的活跃期,即杂种优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母体效应在开花后的35 ~ 45d内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中最活跃期为开花后的40d135d时段;在开花后的20d内(开花后初期和中期),基因效应的表达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海芦笋籽油的使用价值,对海芦笋种籽及其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海芦笋种籽的含油率为26.01%,并对种籽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以及总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进行测定。采用超声波溶剂法提取该种籽中的油脂,通过测定毛油的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和不皂化物,来评估籽油的质量。运用GC-MS对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海芦笋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是亚油酸(64.02%),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达到84.98%。采用HPLC方法,检测出海芦笋籽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同时,在200~400 nm处进行紫外扫描,得出海芦笋籽油可以作为一种广谱紫外线保护剂。结果表明:海芦笋籽油可以用于化妆品,医药和食品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大叶紫薇种籽油的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纵伟  夏文水 《中国油脂》2004,29(10):65-67
为了开发和利用大叶紫薇种籽油,以溶剂提取法从大叶紫薇种籽中提取了油脂,分析测定了其油脂的理化特性,并采用GC/MS对大叶紫薇种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其折光指数和碘值较高,分别为1.4820和132.3 gI/100g;从大叶紫薇种籽油中检测出12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达74.57%、油酸含量8.38%、软脂酸含量6.68%、硬脂酸含量4.26%,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85.76%,尤其是首次从大叶紫薇种籽油中检测出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脂肪酸14-甲基-十六烷酸和二十三烷酸,表明大叶紫薇种籽油是一种值得开发的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