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世纪末西方建筑界的极少主义思潮之后,极简倾向建筑从以理性主义回归思想为导向的先锋实践转变为当代建筑设计手法多元化背景下大众对简约审美的需求,而建筑材料的构造与表现作为建筑师营造简约形式与纯净空间过程中的一贯追求,是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建筑材料结合建筑的形式建构、空间营造、结构生成为前提,解析极少主义建筑中材料语言的运用,并总结归纳建筑材料在视觉表现、心理感知等方面极少主义式的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2.
曹篷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03,21(5):61-63
阐述极少主义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极少主义建筑大师典型作品.探析极少主义思潮在建筑实践中的巨大创造力和生命力,以及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极少主义和极少主义建筑的解读,探求极少主义建筑的共性和特征,以期获得指导建筑设计实践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4.
肖蕾 《建筑与环境》2009,3(2):163-166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极少主义建筑技术手段在不断地丰富。本文从极少主义建筑大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创作入手,研究极少主义建筑的几种表皮处理手法,以期有助于极少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极少主义建筑在20世纪后十年及21世纪初在建筑设计界流行,对于它的认识,也引起了普遍重视。本文从极少主义建筑在当代的发展与流行的背景中,总结了各评论家对极少主义建筑的见解,并从类型学概念的角度,分析了极少主义建筑的特征,对极少主义建筑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侧面。  相似文献   

6.
极少主义本源哲学思想是东方禅宗哲学,进而在西方发展成熟起来。极少主义发展于西方近现代设计运动,在艺术领域的绘画与雕塑和近现代建筑中逐步发展为一种设计思想。当代极少主义建筑潮流以其简洁、内敛、隐匿的性格和纯净的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出其特有的包容性和概括性。而东方哲学的语境下,极少主义美学含意更加丰富,为了更好理解极少主义的思想本质,透过中国禅宗哲学的发展,以及传统绘画、建筑空间等形式的表达,进一步解读本土语境下的极少主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当代欧洲极少主义建筑评述(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今日欧洲极少主义建筑,有深远的思想渊源,并受到六十年代极少主义艺术的影响。本文评介了极少主义建筑的思想基础,并分析了欧洲有代表性的极少主义建筑师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8.
吴世伟 《建筑与环境》2009,3(5):124-126
极少主义源于抽象表现主义,是艺术创作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的一种简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存在于文学、绘画、建筑等多种领域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东方与西方的同与不同之中。而极少主义在建筑领域中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自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一直到如今,极少主义被演变成多种概念和潮流。本文概述了极少主义产生以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及表现形式,并着重对建筑领域的极少主义作了较多的描述。同时对极少主义的感情意义和哲学意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林巧蓉 《福建建筑》2007,(3):38-40,49
极少主义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设计思潮之一,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本文通过对极少主义作品的分析,从建筑的空间氛围、光与影的运用、建筑表皮材料和地方性文化的表现等方面阐述了极少主义的基本观念和建筑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极少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下,中外建筑师设计出一大批极具极少主义特征的建筑作品。本文以近10年中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作品为例,从建筑体量、建筑材料、建筑空间、建筑的抽象化表达这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极少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方法,并与日本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做对比研究,突出中国极少主义建筑所特有的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以此提高对极少主义影响下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理解,希望对日后我国的建筑设计及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王贵祥 《建筑师》2013,(5):101-108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建筑理论的基石。30年前中国出版了《建筑十书》的一个版本,2013年一个新版的中文《建筑十书》译本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回到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这一话题。本文从建筑是否有理论,中国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建筑理论,如何为建筑理论定位,中国当今在建筑理论方面的现状如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对于新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吴美萍 《建筑师》2020,(5):6-15
本文介绍了西方关于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概况,以期为国内更好地理解建筑再利用问题以及将来 开展相关研究、教学和项目实践提供些许参考。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从建筑学领域和遗 产保护领域这两个方面分开阐述,建筑学领域关于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类型学、技术派、建筑策略和 室内设计等方向,遗产保护领域关于建筑再利用的专门讨论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主要包括适应性再利用、可持续 再利用和共同演变式再利用等方向。第二部分介绍了建筑再利用的教学情况,首先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建 筑学科下关于建筑再利用的专业课程教学,接着以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和比利时哈瑟尔特大学等高校为代表介绍 了关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专业硕士培训项目,最后介绍了欧盟关于现代主义建筑再利用以及其他高校关于建筑 再利用的硕士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13.
从普利茨凯奖看世界建筑文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先觉 《华中建筑》2000,18(4):12-19
论文从普利茨凯奖的评选过程中探讨了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着重论述了普利茨凯建筑奖获与建筑精品的关系、普利茨凯建筑奖获得者的类型、普利茨凯奖获得者的简历和普利茨凯建筑奖对新建筑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饶晓晓  梁恩成 《新建筑》2012,(2):114-117
建筑是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连接而成的整体,因此材料是建筑形式的物质载体,建筑艺术可视为连接的艺术。材料的组织连接需尊重材料自身的特点。解析建筑设计中基于材料局限性的连接问题,旨在引导设计者关注"连接"提供的特殊设计视角和语境及材料的真实表现力,从而引导建筑设计回归建造的逻辑与本原。  相似文献   

15.
陈惟 《华中建筑》2008,26(7):209-210
该文分析了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征,以及建筑历史的学科领域,研究层面。提出中国建筑史课程在培养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中的改革目标,重点探讨中国建筑历史如何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建筑历史教学交叉深化课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在湖南大学法学院、建筑系馆群体设计中,针对二者功能和空间上的不同需要,设计者从群体建筑的构成原则出发,重在体现法学院的内在逻辑性和建筑系馆空间的流动性;同时使用湘江砂石,运用水刷石工艺,对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域性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相似文献   

17.
沈昕  魏春雨 《建筑师》2012,(3):28-34
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用革命的方式设计建筑,从住宅、博物馆.艺术中心到教堂。他对空间的持续探索改变了建筑的建造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他曾称自己的建筑作品为“漫步式建筑”(Promenade Architecture).这一理论影响至今笔者带着“漫步”这个线索审视当代建筑,发现众多优秀建筑作品不同程度的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本文通过剖析和解读东西方“漫步空间”的设计特征.挖掘其内在结构和差异,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邹德依 《华中建筑》1998,16(3):16-19
该文在回顾了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史,并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界的现状后,指出:应当把对建筑的引进和研究从外学科和边缘学科拉回建筑本身,以确立建筑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为解决现代社会 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KOMOREBI——2010湖南大学DAL+ZHAICODE工作营的建造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骉  杜宇 《城市建筑》2011,(9):42-43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从2009年开始,以数字建筑实验室(DAL)为核心,与ZHA|CODE等设计研究机构合作,每年主办多次主题丰富的数字建筑工作营。本文对2010年度双方联合主办的HyperThreads数字训练营的具体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