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胶鞋鞋底静态压缩变形性能和动态压缩变形性能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鞋底静态压缩变形性能测试方法由传统的定移位法改为先进的恒温定荷重法,测试条件以测试温度35℃、压强13.5 Pa、压缩时间24 h为宜;鞋底动态压缩变形性能测试方法可行性较强,测试条件以冲击次数500次、冲击后停放0.5 h为宜。  相似文献   

2.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高乙烯基聚丁二烯(HVPBR)热塑性硫化胶(TPV),研究了橡塑比和热处理温度对压缩永久变形可逆回复的影响,探讨了可逆回复机制并构建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提高橡塑比和热处理温度,压缩永久变形的可逆回复程度和回复速度明显提高;热处理温度接近基体Tg时,体系的压缩永久变形几乎完全可逆;基于可逆回复过程,探讨压缩永久变形的可逆回复机制,并构建了其数学模型,进而探讨了橡塑比和热处理温度对可逆回复各阶段松弛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Gleeble-15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的热压缩实验,研究了不同热变形条件下SWRH82B盘条的变形抗力. 由所得数据,确定钢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变形温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定变形程度范围0.3~0.8内,变形温度从860℃升至1110℃过程中,不同变形程度的变形抗力明显减小;当变形速率分别为0.1, 1, 10, 40 s-1时,变形抗力随变形温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变形温度为860, 910, 960, 1010, 1060, 1110℃时,变形抗力减小趋势随变形速率增大而趋于平缓;建立了82B盘条变形抗力与变形温度关系模型为:s=162.6283exp(-2.28815T+8.04316),拟合精度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
CR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勇  张光辉  瞿连辉 《橡胶工业》2009,56(6):358-360
研究CR品种、硫化体系、填充和增塑体系及硫化工艺对CR胶料压缩永久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非硫黄调节型CR2321,采用氧化锌/氧化镁和三甲基硫脲作为硫化体系,常温压缩时填充炭黑N774、高温压缩时填充炭黑N330,同时配合12份左右的环烷油,并适当延长硫化时间和提高硫化压力,都有利于降低胶料的压缩永久变形.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的压缩永久变形测试方法(ISO 815-2)相比,采用动态机械分析仪(DMA)测试弹性体的压缩永久变形是一种速度更快,更方便的自动化方法。用该方法研究了几种常用于生产密封制品的弹性体。将压缩永久变形测试结果与热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深入比较了不同材料的低温性能。此外,对两种EPDM材料也进行了对比。采用热分析方法测试时[如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动态机械分析法(DMA)],两种材料的性能很相似,但它们的压缩永久变形行为不同。通过对比获悉除了热分析试验外,在判断密封材料的行为方面,压缩永久变形试验数据十分重要,证实了新压缩永久变形测试方法与材料低温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市售硅橡胶混炼胶(sPF1151)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及其改善对混炼胶力学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改善硅橡胶混炼胶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适宜配方和工艺。  相似文献   

7.
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料,白炭黑为填料,开发了一款低压缩永久变形的硅橡胶产品,研究了温度、耐热剂、不同品牌生胶、结构化控制剂对混炼胶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影响,并通过配方设计,最终提升了硅橡胶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结果表明:测试温度、生胶种类、耐热剂和结构化控制剂对改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作用较小;较佳配方为:75份甲基乙烯基...  相似文献   

8.
针对热变形与维卡软化温度测定仪在高温段等速升温控制的误差问题,采用基于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替代传统的PID控制算法,提高了等速升温的控制品质。介绍了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和软硬件设计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EPDM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硫化体系、填充体系、增塑体系和硫化时间对EPDM高温下压缩永久变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硫黄、过氧化物、酚醛树脂3种硫化体系中,过氧化物配合助交联剂(TAIC)硫化的EP—DM压缩永久变形最小,硫磺硫化体系硫化胶则最大;胶料的压缩永久变形随着炭黑类填料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却随着无机类填料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填充具有高结构、适当粒径的炭黑(如N550)并适当延长硫化时间能有效降低EPDM的压缩永久变形。  相似文献   

10.
试样对硫化橡胶压缩永久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对用同一胶料制作的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压缩永久变形试样进行压缩永久变形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型试样的压缩永久变形大于A型试样;10×10mm试样的压缩永久变形大于B型试样;O形圈截面直径越小压缩永久变形越大。  相似文献   

11.
阳极氧化是提高铝镁合金表面硬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在AC7A铝合金表面制备硬质阳极氧化膜,研究了阳极氧化时间、电流密度、工作液温度以及阳极氧化溶液中硫酸浓度等工艺参数对氧化膜显微硬度及耐蚀性的影响,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θ为-6℃,氧化t为50 min,Ja为1~6 A/dm~2,240 g/L硫酸,硬质阳极氧化膜硬度可达480 HV,有效强化了轮胎模具花纹块配合表面的硬度,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可以达到工件硬质阳极氧化膜硬度的要求,且氧化膜颜色深而均匀。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备的氧化膜在240 h盐雾试验中,耐中性盐雾腐蚀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酸性化学抛光及碱性无磷抛光的机理,对铝合金无磷化学抛光工艺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热镀锌铝锑合金铝含量生产要求,采用直读光谱仪类型校准模式下对热镀锌铝锑合金产品中的铝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由于热镀锌铝锑合金标准样品种类较少,为确保检测的铝含量准确,需要对校准标样进行添加,进一步完善热镀锌铝锑合金中铝元素的内部预制校准曲线,确保铝含量检测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消除传统的三酸抛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开发了以磷酸-硫酸为基础液加入添加剂的无烟化学抛光技术.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复合添加剂的组成,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开发一种适用于工业化的铝合金磷化技术,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磷化液各组分含量对磷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磷化液最佳配方,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选。确定磷化液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为:30 m L/L磷酸,10 m L/L硝酸,12 g/L氧化锌,1.8 g/L氟化钠,1.4 g/L硫酸亚铁,0.6 g/L硝酸镍,2.0 g/L柠檬酸。游离酸度1.0~1.4点,磷化θ为45~55℃,t为6~10 min。结果表明,制备的磷化膜外观均匀致密,呈浅灰至灰色,平均耐硫酸铜点滴t为122 s,膜质量为4.7 g/m~2,耐蚀性能较好。磷化后进行喷漆处理,漆膜耐中性盐雾t为168 h,耐湿热试验大于48 h,磷化膜层与漆膜配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在粗糙度不同的A7N01S-T5铝合金表面上进行涂装处理后,再通过慢应变拉伸试验来获取该铝合金在3.5%Na Cl溶液中的应力-应变曲线,解析这些曲线后得到了表征铝合金应力腐蚀开裂(SCC)敏感性的特性指数,并由此得到了粗糙度对涂装A7N01S-T5铝合金SCC敏感性影响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7.
50mm钛合金厚板对接焊缝进行射线检测是没有先例的,本文介绍了确定射线检测工艺几个主要参数(焦距、等效系数、管声压、曝光时间、一次透照长度)的依据和过程,以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况下铝合金传热管防腐涂层的使用环境、腐蚀影响因素等,选择了一种专用铝合金传热管的纳米涂层作为研究对象,与同类防腐涂料对比其耐工况腐蚀性能,同时对纳米涂层铝合金传热管进行了换热方面的性能测试及经济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Gastric cancer (GC), with a heterogeneous nature, is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stable reductions in the incidence of GC have been observed. However, due to the poor response to common treatments and late diagnosis, this cancer is still considered one of the lethal cancers. Emerging methods such as immunotherapy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 have transformed the landscape of treatment for GC patients. There are presently eleven known members of the B7 family as immune checkpoint molecules: B7-1 (CD80), B7-2 (CD86), B7-H1 (PD-L1, CD274), B7-DC (PDCD1LG2, PD-L2, CD273), B7-H2 (B7RP1, ICOS-L, CD275), B7-H3 (CD276), B7-H4 (B7x, B7S1, Vtcn1), B7-H5 (VISTA, Gi24, DD1α, Dies1 SISP1), B7-H6 (NCR3LG1), B7-H7 (HHLA2), and Ig-like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 2 (ILDR2). Interaction of the B7 family of immune-regulatory ligand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ceptors resulted in the induction and inhibition of T cell responses by sending co-stimulatory and co-inhibitory signals, respectively. Manipulation of the signals provided by the B7 family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 in the management of GC.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