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互联网的移动发展,对其实行接入网络技术。接入网络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建设,解决移动互联网实现的基础问题,体现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同时彰显接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接入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是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接入网络是保证移动互联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它们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发展潜力。因此,对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的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就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及应用,提出了接入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突飞猛进,2001年,我国的GSM移动网络用户已经超过1亿,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成为世界最大的GSM网络。另方面,互联网的网络规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大,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固定的网络设备接入互联网,随着个人流动性的增强,如何通过移动终端接入到互联网的需求日益变得迫切。因此,如何让人们随时随地方便的接入互联网,成为当前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宽带移动互联网,即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直接访问传统互联网;另外一种是采用WAP的互联网,即我们常说的WAP手机上网。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虽然发展迅速,但大多数是基于WAP/BREW上网,这与日韩等国相比有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我国移动运营商还没有提供3G无线宽带网络服务。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被业界视为下一个发展潜力最大的技术领域和产业方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两大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随着3G网络的规模商用,无线宽带网络能力迅速增长,用户终端智能化能力不断提高,多种互联网业务在终端规模应用,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被视为下一个发羼潜力巨大的技术领域和产业方向。随着3G网络规模商用、无线宽带网络能力迅速增长以及用户终端智能化能力不断提高,多种互联网业务将在移动终端上得到规模应用,拉动移动器联网市场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数据通信》2011,(22):92-93
“今天就是未来”,用户行为最终决定了行业发展的方向。近日,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发布了最新的移动搜索数据,围绕“用户分布及网络接入”、“移动互联网终端”、“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手机浏览器”、“应用商店”五个主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分为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和应用服务3个层次,接入网络是指多种制式下的无线接入网。中国移动以TD-LTE为基础的四网协同,已成为当前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的主要承载平台。本文在分析移动互联网体系架构的同时,还分析了中国移动四网协同的无线传输性能及其中TD-LTE核心网的基本流程,对管理、维护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杨林 《通信世界》2012,(35):29-29
从GPRS/EDGE,到UMTS/HSPA、HSPA+/LTE,随着移动网络宽带化发展,移动用户的最大接入带宽提升了接近1000倍。信令风暴:移动宽带网络技术新挑战以苹果发布的iPhone为代表的智能终端,革命性的改变了手机的使用目的、使用模式、使用体验——手机不再是一个以语音电话功能为中心的移动电话,成为一个以互联网接入为中心兼具电话功能的个人设备。Google通过向终端厂商免费开放面向移动设备的Andriod操作系统,又把智能终端革命推广到全球各个角落。为应对移动宽带网络的用户和流量爆发性的增长,移动运营商纷纷对网络吞吐量进行扩容升级以满足移动宽带网络需求。然而,不期而  相似文献   

10.
刘晓甲 《世界电信》2009,22(12):55-56
移动互联网成为发展重心站在运营商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光要关注网络技术本身,还要关注业务、终端和商业模式。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宽带化和移动化,3G时代来临后,随着OFDM的提升,网络有一个质的飞跃;二是融合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作为移动互联的基石,移动IP也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介绍移动IP的实现方案及其规范,以及移动IP与传统IP之间的主要区别。讨论了移动IPv4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代理发现、注册、隧道技术和路由选择等,介绍移动IPv6中出现的技术新特点,探讨现有移动IP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网络速度不断提升,智能终端成本持续下降,移动互联网为多媒体视讯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契机——移动视讯。结合移动应用、位置定位、传感器件等智能终端技术,移动视讯在监控、会话、会议、消息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包括微视频、富媒体广告在内的多种新颖移动视讯形式。移动互联网在提升移动视讯服务质量的同时,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极大程度地推动移动视讯的发展。但是受限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和无线数据信道的稳定性差,移动视讯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首先阐述移动视讯技术需求和移动互联网特点优势,进而介绍移动互联网在移动视讯中典型应用,最后分析移动视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性能的提升,移动数据终端设备参与商业经营的移动电子商务正在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移动Web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对移动电子商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能够实现跨平台、跨设备访问的移动Web开发进行了介绍及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移动IP是移动WiMAX核心网络中的关键技术.本文分别从Client Mobile IP(CMIP)和ProxyMobile IP(PMIP)两种方式阐述移动IP在移动WiMAX网络中的实现原理,并对这两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从移动WiMAX网络运营的角度,对移动IP的具体实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何谓“全IP的移动网”全IP不应该是单纯的技术或协议之争,而应服务于移动运营商的赢利需要,采用顺应未来发展方向的技术优化网络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可以将全IP的移动网理解为:实现全IP的传送系统以降低成本、实现基于全IP的信令和网管以简化网络管理、实现基于IP的应用服务开发以增加新的赢利机会,如图1所示。1.基于IP的传送体系这里所讲的传送体系是广义概念上的,是指所有独立于具体应用的用户通信数据的传送能力。实现全IP传送体系的目的在于降低网络成本,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降低投资费…  相似文献   

17.
移动终端与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庾志成 《世界电信》2005,18(9):70-72
近年来,随着通信、计算机、微电子、集成电路和软件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尽管人们至今还没有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应用,通过对现有各种移动增值新业务的分析整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极大丰富,未来移动终端的功能将会更多更强,和人们工作、生活、娱乐、安全等日常需要息息相关的功能会逐渐汇集到移动终端上.与此同时,行业之间的融合也将在移动通信个人终端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what the mobile agents are, what they should do and how they can be implemented in Java. Why Java? The choice to concentrate on Java is evoked by many existing solutions in Java that handles architectural heterogeneity between communicating machines on the net. It seems to be the best available language for making mobile agents roaming through the Internet for the time being.

  相似文献   

19.
除了在IPTV问题上彰显电信与广电的竞争合作关系之外,近日“通过手机看电视“的业务再次出现了“两电”割据的新情形。近两年来,“手机电视”均被中国两大移动通信运营商视作未来杀手级的业务之一,处在不断推广的阶段。当然,这些业务同样是广电未来重要的市场之一,广电决不会“袖手旁观”的,除了今年4月紧急叫停各地纷纷上马的手机电视(电信系)之外,广电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和用户,抓住新业务带来的市场新机遇,  相似文献   

20.
The goal of the third-generation mobile systems is to provide worldwide operation, enhance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over the second-generation mobile system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authentication procedure for third-generation mobile systems. The authentication procedure is a protocol suite consisting of two subprotocols: a certificate-based authentication (CBA) protocol and a ticket-based authentication (TBA) protocol. Only two parties, MS and VLR, are involved in executing our protocol. Our authentication procedure uses both public- and secret-key cryptosystems. Our authentication procedure not only provides uniform authentication across domains, but also reduces computational costs in the process of repeated authentication. We provide firm proof of our procedure's correct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