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Java串口通信数据采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温室智能控制系统(GICS)的开发实践,介绍了一种基于Java串口通信的实时数据采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并对系统在实现中涉及的Java串行通信、多线程处理技术、数据库访问技术和数据的直观表达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串行异步通信模式下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串行异步通信模式下数据采集系统的实时特性,对于利用单片机进行A/D转换的数据采集,并通过串行异步通信方式向微机系统传送采集数据的实时工业控制系统,分析了这类系统的数据传输的实时特性,提出了提高实时性的有效编程模式,并利用VB6.0编程语言给出了具体的编程方法。  相似文献   

3.
樊志平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1):281-283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以MsAccess为数据库,通过使用MFCODBC技术访问数据库的编程方法实现底层变频器参数的设定和电动机运行数据的读取。分析了带有Smith顸估补偿器的PID控制算法,系统选择了计算机的RS485接口来进行通信。用户通过服务器端RS485接口和变频器串行I/F基板(ISI)进行串行通信,利用变频器对交流电动机进行了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粮食烘干塔水分在线检测系统中的实时信息采集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粮食烘干塔水分在线检测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分析,介绍了在VB程序中实现信息实时传输和处理的多线程编程方法,论述了串行通信、动态图形显示,温度补偿和数据融合等实时信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宇  陈明方  宗鸣  张永霞 《控制工程》2007,14(6):641-644
介绍了在VB环境中实现串行通信的技术和动态链接库的功能。由于VB中ActiveX控件(MSComm)提供了使用RS-232进行通信的所有协议和标准的事件处理函数、过程、属性和方法.且巧妙地将复杂的Windows编程封装起来,从而使编程简单,易于实现。对于实时系统.为了达到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准确性,采用调用DLL的方法,对数据采集卡进行读操作。介绍了在工业运动控制系统中,工业PC机与测力显示仪进行串行通信以及利用动态连接库对温度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实践证明,使用动态链接库进行数据采集和使用MSComm控件进行串行通信,可以保证运动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线程串口通信的生产数据实时采集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汽车配件厂工厂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开发实践,介绍和讨论了一种基于多线程串口通信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讨论了在设计和实现该系统的时候必须考虑和注意的要点,并对系统在实现中涉及的多线程处理技术、串行通信、数据库访问技术和Socket通信技术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水文气象观测是海洋环境观测的重要内容,为适应不同观测环境下的通信需求,以卫星通信技术、串行通信技术、以太网络技术等混合通信模式为基础,研究设计了基于混合通信的海洋环境综合监测系统。系统采用XZY3型气象数据采集器、SCA11型浮子水位计采集水文气象数据,通过混合通信模式完成数据对接,实现了数据分析、通信协议转换、对外数据通信、数据图形化显示和数据库存储等功能。该系统能够准确实时的显示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完成与不同终端设备的实时数据通信。  相似文献   

8.
针对突发通信中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需求,采用异步串行通信芯片ST16C2550构建PC机与DSP问实时信息处理系统的高速串行通信模块,能显著提高DSP的通信接口能力.同时上位机采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平台,基于循环查询方式的设计思路,实现了上位机通信的快速编程,短时间即可完成系统开发,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开发效率.经测试和实践证明,该系统在115 200bps速率工作稳定,达到了突发通信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牟龙华  凌琳 《测控技术》2007,26(10):57-60
详细阐述了地铁迷流上位机监测软件的VC 实现,包括界面设计、数据表单设计、通信协议的制定以及串行通信的实现.介绍了ADO访问数据库技术、VC 提供的串行通信控件MSComm的用法以及实时动态曲线的实现;分析了软件的具体设计思路并给出了主要程序代码.  相似文献   

10.
基于VC和三菱MX组件的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VC++6.0环境下,利用三菱MX组件实现工业控制计算机与三菱Q系列PLC的通信的方法。该系统完成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动态显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界面,并将数据通过ADO接口保存到数据库中。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MX组件进行编程的一般方法和相关要点。  相似文献   

11.
单片机和PC之间的串行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串行通信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数据传输手段。本文以具体实例介绍了AT89C51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口通信,并给出硬件连接图及其软件编程。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线程技术实现Windows串行通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湘江  汤琛 《微机发展》2004,14(2):63-65,88
多线程是Windows系统支持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特别有利于在同一程序中实现并发任务。多线程的实现可以使得各端口独立,准确地实现串行通信,从而提高串行通信中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使程序能够适应高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文中分析了基于windows 9x平台上的串行通信和多线程编程的原理和开发方法,阐述了基于多线程技术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串行通信作为计算机通信方式之一,主要起到主机与外设以及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作用,串行通信具有传输线少、成本低的特点,主要适用于近距离的人-机交换、实时监控等系统通信工作当中,借助于现有的电话网也能实现远距离传输,因此在串行通信接口是计算机系统当中的常用接口。主要在介绍串行通信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串行通信口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VC6的分布式仿真系统多线程串行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介绍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某分布式仿真系统高效数据通讯的需要,结合Windows环境下的多任务并发机制,研究了采用VC6的不同函数实现基于分时串行实时通信的方法,阐述了多线程任务的实现,并对如何在SDI应用程序中实现基于控件的多线程串行通信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仿真系统中采用邦员机作为上位机,ADAM系列模块作为下位机,通过1对8串口卡实现上位机分时控制ADAM模块并进行通信,最后给出了基本通讯程序。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利用MSCOmm控件实现WinCC的串口通信,通过在WinCC的图形编辑器中直接加入ActiveX控件MSComm,实现对过程数据在WinCC中的存取、归档输出以及报警等组态工作,解决了具有串行通信接口智能仪表与运行WinCC组态软件的上位机直接通信的问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MSComm控件的主要属性,并对程序进行了调试.在项目中的使用已经证明,这个方法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弥补WinCC没有提供串口通讯通道驱动的这一缺陷,同时增加了WinCC的使用灵活性,大大提高了组态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串行通信的基本模式,对RS-232的定义作了说明,给出了串行通信的常用连方式,对Windows的通信机制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对串行通信的Windows编程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单片机的多串口扩展技术的设计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大多数单片机都只有一个串口的局限,在多数情况下限制它们的应用。利用单片机串口扩展技术,以MCS51系列单片机8751为例进行串行接口扩展,包括扩展两个独立的串口、一点对多点分时串口、单片机与RS232/RS422/RS485的串行通信接口。实际应用证明,设计可靠,稳定性好。用多种方法进行串口扩展,解决了单片机在串行通信系统中的串口局限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51系列单片机与智能模块的串口通信,研究嵌入式实时内核的串口通信方案。讨论了实时操作系统下消息队列功能正确配置方法,利用系统中断和内核提供的消息队列功能,实现了串口通信和数据存储,对通信协议、消息队列功能配置、驱动程序任务分解、数据存储方式作了重点论述,为设计使用智能模块与单片机串口通信的控制系统应用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升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串行设备远程监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了IT领域中常见的远程监控的实施方案。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了一种实时、可靠的串行设备远程监控系统,使原本不具备联网功能并分散各地的串行设备连接到以太网中,充分利用现有的Internet资源进行数据传输和管理。通过研究嵌入式S3C2440模块的串口以太网通讯,设计了软件的实现方案,在串口以太网通讯中应用多线程技术,实现了串行设备的串行协议与TCP/IP协议的转换。方案中利用OpenVPN建立远程隧道链接,通过telnet远程登陆嵌入式平台,对嵌入式端进行监控。经过实验测试,串行数据在远程监控的计算机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实现了对串行设备的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