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核新闻网站2007年9月14日报道】在由政府组织的有关是否新建核电厂的9次咨询活动中,有近1000名英国公众表达了其对核能的看法。其中44%的公众支持新建核电厂的方案,部分公众在咨询活动之后改变了其对核能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核新闻网站2018年5月24日报道】2018年5月24日,在于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九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的一次会外活动上,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联合启动"核能创新:清洁能源未来"(NICE Future)倡议,目的是在这一国际会议上讨论创新和先进的核能系统。  相似文献   

3.
“我个人认为人类需要核能。我们必须发展核能,但要有绝对的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4.
【西德《世界报》1980年3月27日报道】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联邦政府在西柏林召开1980年核技术大会上,对核能的未来作用又一次地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当该联盟的巴登.符腾堡州经济部长鲁道夫·埃贝勒在会上强调核发电和煤发电具有同等作用时,联邦研究部能源局的负责人沃·施·屈施特尔明确指出,联邦政府应优先发展煤。 1,700名核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基民盟埃贝勒要求联邦共和国必须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性。今后十年,要改变能源系统的  相似文献   

5.
【西德《原子经济》1986年第1期“陔能和环境”专栏第Ⅳ页报道】据瑞典舆论研究所在利用核能的西方国家所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法国的公众对核电站持最积极的态度。在英国和荷兰,反对的人最多,而日  相似文献   

6.
【美国《核子周刊》2003年5月22日刊报道】 欧洲的一些反核力量正在为他们自己掘坟墓,这是世界核营运者协会总干事John Ritch的看法。他说,5月中旬在瑞士和比利时的表决中发生的对于反核立场的拒绝,表明出现了有利于核动力的新趋势。 Ritch本周早些时候说,欧洲国家的绿党政治家和活动家做出的“把反核意识形态变成政策”的努力,“已经迫使公众去正视这样的现实:核动力是唯一可供选用的大规模的清洁能源方案。” 在瑞士,2003年5月18日投票表决中,相当多的人意外地拒绝了公民投票单上的两条反核建议。同一天在比利时,投票人将该国的两个环…  相似文献   

7.
核能是世界上主要电力能源供应支柱之一。本文比较了我国核能与其他能源的放射性影响和温室气体排放,总结了世界上3次严重核事故后果及核安全技术进步现状,分析了我国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阶段变化及特点,提出了核能发展应重视规划环评的建议。核能作为高效、清洁、低碳的基础负荷电力供应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持能源需求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核新闻网站2014年4月7日报道】一份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南澳州公众支持在该州使用核能和开采铀矿。此次民意调查由市场研究机构ReachTel代表南澳矿业和能源商会(Sacome)实施,调查内容为公众对使用核能和开采铀矿的态度,共有1216名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参加了此次调查。核能使用在此次调查中,约48%的受访者支持核能利用,33%的受访者持反对态度,剩余19%的受访者则未决定。  相似文献   

9.
日本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风险认知和风险接受性两个方面,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核能在日本的公众接受性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核安全》2020,(3)
核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具有许多能源无法比拟的优点。近年来,核能和核安全的地位逐渐提升,核电事业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关于"公众对核能利用的接受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和核能知识宣讲等方式调研了社会公众对核能利用的认知度。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核能利用的认知随年龄的增长而渐趋保守,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渐趋积极,随利益相关程度的加深而渐趋忧虑,对比核能科普知识宣讲前后,公众对核能利用的认知度有明显提升。由此表明,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核能科普知识的社会宣传力度,为核能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社会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世界核新闻网站2012年7月3日报道】2012年6月,法电能源公司(EDF Energy)委托国际市场调查机构YouGov对4000多名英国公众进行了一次为期4天的年度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2011年3月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一年多之后,63%的受访者支持将核能作为英国能源结构的一部分,比2011年的61%有所上升;同时,这部分受访者还认为,不应当将核发电量在全国  相似文献   

12.
在从美国三哩岛事故到日本福岛核事故的30多年时间里,世界各国研究人员一直在对核能公众接受性进行研究。本文对核能公众接受性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分别对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社会调查方法、结构方程模型,以及现有的不同阶段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方法与其心理学本质进行了介绍和评析,按照研究深度及起始时间综合考虑,将现有研究方法分为3个阶段,并指出了这些研究方法对当下研究工作的意义,总结并展望了核能公众接受性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核燃料循环和核电生产放射性流出物释放对中国大陆公众的辐射照射,所涉及的活动主要包括铀矿开采和冶炼、铀转化和铀浓缩、核燃料元件生产、核反应堆发电对中国大陆公众的影响。评估结果表明,对于中国铀矿开采和冶炼、铀转化和铀浓缩、核燃料元件生产、压水堆核电生产、重水堆核电生产,按照5年期(2001—2005)平均的归一化集体有效剂量分别为0.81、5.16×10-3、2.09×10-3、2.91×10-3和1.84×10-1人•Sv/(GW•a),中国核能生产的某些环节的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和所致的归一化集体有效剂量比全球平均值高,值得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美国《核新闻》2002年2月刊报道】 在经合组织(OECD)核能机构(NEA)最新发表的一系列报告中,刊载了核专家对核工业在放射性废物管理、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方面所面对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这些报告包括有关2个主题的一致申明:核安全研究在监管体制中的作用以及核研究计划和设施在资金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所面临的风险。 有关核安全研究在监管体制中作用的集体申明 在目前对电力市场解除管制和对核工业实施私有化改造的情况下,能否将核安全研究保持在一个足够水平是核监管部门、研究人员、核电厂许可证持有者以及政府部门和公众基本关注的问…  相似文献   

15.
<正>【日本原子力产业协会网站2015年4月3日报道】日本原子力产业协会(JAIF)2015年4月3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藤井安彦撰写的一篇题为《日本核能的逻辑梳理与公众态度》的文章,对日本未来的核能走向进行了逻辑梳理并介绍了公众对核能的态度。2011年3月发生的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已经过去四年。包括污水处理在内的核事故恢复工作正在逐步取得进展。福岛县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反核”风暴。分析原因得知,公众对核电信任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对核能接受度的下降。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与民众展开积极的沟通、促进公众参与,已成为提高公众对核电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提高福岛核事故后公众的信任,日本做了很大的努力。调研了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公众沟通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了我国在核能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问题,并对我国如何提高核能公众接受度提出了建议。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反核”风暴。分析原因得知,公众对核电信任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对核能接受度的下降。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与民众展开积极的沟通、促进公众参与,已成为提高公众对核电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提高福岛核事故后公众的信任,日本做了很大的努力。调研了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公众沟通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了我国在核能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问题,并对我国如何提高核能公众接受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核子周刊》1985年第26卷第32期第13页报道】欧洲共同体内各国公众对核电的看法仍不一致。这是1984年10月在10个成员国中进行的一项全面调查中看到的。在接受调查的9900人中,赞成发展核电的占43%,但是担心核电会带有一些不可接受的危害的占38%,无意见的占7%,未回答的占12%。  相似文献   

18.
1979年7月份,以日本原子力产业会议议长有泽广已为团长的日本原子能代表团访问了苏联。该团在访苏期间,7月24日拜会了苏联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彼得罗西扬茨,双方进行了会谈。会谈中,苏方对日方所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9.
【西德《原子与电流》1984年第6期第168页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博士在1984年9月第二十八届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说,1983年世界核电站的装机容量已占全部电站装机容量的8%以上,核发电量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 (CAEA)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办的“核能与公众国际研讨会”2 0 0 3年 4月 8~1 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国际、国内的 1 8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其中国际代表 3 0余名。本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国内外核技术专家、学者就核技术在能源、工业、农业、医疗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成就 ,与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新闻媒体及公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帮助公众客观、公正地了解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消除人们的核恐惧心理 ,促进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核能和平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开幕式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