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GPON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进铜退已经成为接入网发展的必然趋势,GPON技术在接入速率、带宽效率和分光比、全业务承载能力以及安全性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从而成为光接入时代的优选技术,本文将结合当前业界的发展情况探讨GPON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霍洪涛 《通信世界》2008,(43):I0020-I0020
光进铜退已经成为接入网发展的必然趋势,GPON技术在接入物理速率、带宽效率和光分离比率、全业务承载能力以及安全性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从而成为光接入时代的优选技术,本文将结合当前业界发展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GPON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光纤接入的无源光网络发展推动了多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在需求不断拓展的今天,EPON和GPON技术融合已经成为了目前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二者各具优势可以在服务中进行互补,因此其融合的意义较为重大。一、光纤接入的无源光网络EPON和GPON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EPON/GPON接入技术的推广和商用,PON作为FTTH主流技术解决了由于用户业务的增长带来的困扰,FTTH模式已成为运营商的首选.简单介绍了用户接入的现状及特点、光接入新技术、FTTH的结构及建设模式,重点阐述了FTTH新建小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网络电信》2009,(5):50-50
电信重组后三大运营商都以“光进铜退”作为其网络发展重要策略。当前,“光铜结合”已成为运营商现实的选择。xPON作为新一代光接入技术,在抗干扰性、带宽特性、接入距离、维护管理等方面均具有巨大优势。而进入2009年,三大运营商在GPON上的动作更是一度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电信网技术》2008,(11):47-4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日前在“200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宣布,同时支持10G GPON和10G EPON,成为业界第一家同时支持10G GPON和10G EPON技术的设备厂商。新技术的推出可充分满足未来超宽带业务发展的需求,推动下一代光接入技术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陈洁 《通信世界》2007,(20B):I0017-I0018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也在加快宽带化的前进步伐。目前用户接入带宽提速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现有铜缆接入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如ADSL升级为ADSL2/2+,VDSL升级为VDSL2;另外一类是引入新的接入技术,如采用EPON和GPON等光接入技术建设FTTx(光纤到某处)网络。“光进铜退”即接入网向光接入网发展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FTTH是接入网发展的长远目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林伟儒  杨志勇  李川兵 《通信世界》2009,(25):I0025-I0025
10G GPON技术凭借其多业务接入能力、高带宽、QoS保证和能与现行GPON技术兼容的优点,将会在下一代光接入网中得到关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文龙 《移动通信》2009,33(14):37-41
随着人们对高带宽的不断追求,光接入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宽带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目前讨论最多的几种光接入技术(P2P、EPON和GPON)和光接入模式(FTTx),从建设成本等方;面阐述了在建网时FTTx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世界宽带网络》2011,(10):92-92
GPON(Gigabit—Capable PON)技术是基于ITU—TG.984.X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标准。从最初2002年9月提出理念,到ITU—T2004年6月完成了G.984.3标准、形成GPON的标准族,GPON已经成为目前宽带网络建设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下一代光接入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立  陈洁 《现代传输》2010,(1):14-17
本文首先介绍了光接入技术的演进路线,随后对10G EPON、10G GPON、WDM—PON三种下一代光接入技术的技术特点、标准化情况和产业情况分别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吴海宁 《通信世界》2008,(14):I0024-I0024
FTTx成为当前接入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面EPON和GPON则是当前FTTx建设最有代表性的无源光接入技术。随着宽带业务的快速发展,PON技术在标准领域的进展也日新月异,深入了解技术标准展对企业战略决策和探寻符合自己情况的FTTx建设模式无疑都有明确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爱立信 《通信世界》2008,(42):I0026-I0026
GPONH益成为主流 作为ITU-T/FSAN组织制定的电信级光接入技术,GPON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多业务的接入,并致力于制定能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视频等的业务,在符合运营商的业务运营需求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自2003年被ITU正式接纳成为正式标准以来,  相似文献   

14.
演进     
2000年以来,“光进铜退”、FTTx成为网络建设重点,2001年EPON和GPON出现孰优孰劣的纠结,2004年EPON率先有了试验点。而到2009年时,EPON、GPON均支持1:64分光比,运营商将两者作为主要接入技术,并计划尽快解决共平台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信世界》2007,(31B):16-17
FTTH,就是光纤直接到家庭。从20世纪90年代光纤到户(FTTH)概念兴起至今,已经历了十佘载的发展与演变,窄带PON、APON、桌面型MSTP、EPON、GPON等光接入技术推陈出新。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当前最有发展前途的FTTH技术就是EPONgDGPON,均可以支持语音(EPON支持V0IP而GPON可以同时支持TDM的语音和VoIP)、数据、视频的Triple-Play。EPON是基于纯以太网的无源光接入技术,遵循IEEE 802.3ah,这是企业推动型的标准。GPON技术采用GFP封装技术,既可以支持TDM业务也可以支持以太网业务,遵循ITUT G.984标准,产业化进程慢于EPON。[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张云勇 《通信世界》2007,(8B):19-20
一、xPON接入技术介绍 无源光网络(PON)技术是一种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技术,它由局侧的OLT(光线路终端)、用户侧的ONU(光网络单元)以及ODN(光分配网络)组成。一般,其下行采用TDM广播方式、上行采用TDMA方式,而且可以灵活组成树型、星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所谓“无源”指ODN中不含有任何有源电子器件。因此,采用H&N技术具有高速率,可实现多业务接入、节省光纤、易于升级扩容、便于维护管理等优点,它是较为理想的宽带接入技术。PON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ITU定义的APON(G.983)、GPON(G.984)标准,另外一类是由IEEE定义的EPON、(IEEE802.3ah)标准。APON基于ATM技术,支持上下行对称的155Mbit/S速率和非对称的155/622Mbit/s速率,最大传输距离为20km。APON利用了ATM的多业务支持能力和QoS机制,可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业务接入,具有完善的OAM功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以太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基于ATM技术的APON由于标准复杂,设备成本较高,传送IP业务效率较低,致使其推广应用受阻,新出现的EPON和GPON技术将成为PON接入领域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17.
EPON/GPON技术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一直被认为是光接入网中颇具应用前景的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的点到点解决方法,在解决宽带接入问题上是一种经济的、面向未来多业务的用户接入技术。作为光纤接入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技术,PON自出现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APON、BPON、EPON、GPON等一系列概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新研发的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技术,GPON拥有高速率、高带宽、覆盖广、用户接口众多等突出优势,为大部分运营商推进接入网业务的宽带化提供了先决条件。针对普通家庭用户来讲,一根光纤便能足以使用,并可提供音频、视频及数据传输等诸多业务,同时,也可极大地提高网络速率。GPON已是宽带网接入技术的新起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必将为通信运营商的成功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持。本文结合GPON技术系统的构成,通过介绍其在宽带网络中的接入方式,就其应用提出若干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落实“三网融合”战略。本文从FTTx光接入网络、GPON和EPON技术比较分析、GPON技术应用模式分析等方面论述了基于GPON的“三网融合”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光纤到户(FTTH)概念兴起至今,已经历了10余载的发展与演变,窄带PON、APON、桌面型MSTP、EPON、GPON等光接入技术推陈出新。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当前最有发展前途的FTTH技术就是EPON和GPON,均可以支持语音(EPON支持VoIP而GPON可以同时支持TDM语音和VoIP)、数据、视频的Triple-P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