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活性炭脱硫过程中一些操作工艺进行分析,讨论这些操作工艺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王燕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7):42-43
活性炭属于碳质吸附类材料,它有着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丰富的特征。我们从选择原材料、炭化条件、活化条件等方面入手,与脱硫机理相融合,对制备活性炭的最佳条件以及最佳原料的内容展开了探究,以期为有关单位及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与操作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6.
酸碱改性可增加活性炭表面官能团数量、增大比表面积和孔容、提高金属活性组分在其表面的分散度,负载镍可使活性炭具有较好的低温脱硫性能.为开发适合用于钢铁企业烧结烟气低温脱硫的活性炭,采用HNO3和KOH分别对椰壳活性炭进行改性并负载镍,分别开展HNO3改性活性炭的反应温度和改性条件对脱硫性能影响,通过BET对炭基和酸改性活性炭进行表征,KOH改性活性炭的碱炭比、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对脱硫性能影响,炭基、酸改性和碱改性活性炭且负载镍的脱硫剂脱硫性能研究.研究表明:60℃为1Ni/NAC最佳脱硫反应温度,HNO3处理后再负载镍对催化剂脱硫性能提高较大;合理的碱炭比为3:1,最佳活化时间为1 h,合适的活化温度为800℃;负载镍活性炭脱硫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1Ni/NAC>1Ni/KAC>1Ni/AC.研究成果可为钢铁企业烧结烟气低温脱硫及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因为活性炭的孔隙非常多,比表面积非常大,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所以被大量用在各个领域。运用不同的材料以及技术就能够得到不同的活性炭,不同的活性炭其孔隙与表面属性均不相同。本文在此主要研究的是脱硫脱硝活性炭的制备及工程应用,首先阐述了活性炭的吸附原理,然后介绍了活性炭在脱硫脱硝工程应用中的主要机理,最后提出了脱硫脱硝活性炭在工程应用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内容,希望给脱硫脱硝活性炭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沥青基活性炭纤维是继粉状活性炭和颗粒活性炭之后的第三代活性炭吸附剂。具有收率高,工艺简单,所得的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高等优点。在活性炭纤维的制备过程中,选择合格的前驱体将会影响到整个制备过程;由于碳与水蒸气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提高活化温度有利于活化反应的进行;沥青不熔化纤维与水蒸气的接触越充分,选择的沥青不熔化纤维的丝径越小,所制备的沥青基活性炭纤维的性能越优异。 相似文献
9.
球形成型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质粉末活性炭为原料,凹凸棒土为添加剂,硅溶胶为粘结剂,制备了球形成型活性炭。考察了活性炭与凹凸棒土质量比、硅溶胶加入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因素对球形成型活性炭的干强度、湿强度和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与凹凸棒土质量比为7∶3,25%硅溶胶溶液加入量为35%,在380℃温度下焙烧60 min制备的球形成型活性炭具有较优异的综合性能。制备的球形成型活性炭颗粒不仅可用于干燥环境如日常生活空气净化,而且可用于潮湿环境和污水处理中。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合成氨厂的精炼工段铜耗高、带液事故多等情况都和原料气中的硫化物有关,微量的硫化物带到合成还会致使合成触媒中毒,减少其寿命。因此,有效脱除原料气中的硫化物已成为合成氨厂的一大问题。我厂经过考察、实验,采用了FNSC脱硫法。实践证明,此法成本低、工艺简单、效率高,可以使含硫量降到1PPM以下。 FNSC脱硫法是两步脱硫法。第一步为粗脱硫即FNS脱硫法,可以把含硫量降到 相似文献
11.
以碱木质素和杉木屑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碱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考察了碱木质素质量分数、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木质素复配杉木屑(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后,复配料的表面润湿性显著提高,瞬时水接触角由133.2°(碱木质素)降低至86.6°(复配料);热膨胀系数显著降低,膨胀温度区间的热膨胀系数由2 365μm/(m·℃)(碱木质素)降低至45μm/(m·℃)(复配料)。在最佳工艺条件即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浸渍比1.5∶1(纯磷酸与复配料质量比)、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90 min下,制备的成型活性炭得率41.76%,碘吸附值1 070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55 mg/g,强度90%,比表面积1 646 m2/g,总孔容积为0.795 cm3/g,其中孔径小于5 nm的孔容积占总孔容积的97.2%。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以蒲草叶(CL)为原料、CO2为活化剂,采用两步法制备蒲草叶基活性炭(CL-AC)。利用SEM和BET对CL-AC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L-AC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20 min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样品(CL-AC3)的比表面积最高,达到570.03 m2/g。5 000次循环后,CL-AC3的电容保持率为90.56%。当电流密度为0.5 A/g时,比电容达到111 F/g。采用单因素试验对CL-AC3吸附亚甲基蓝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较优吸附条件为吸附剂投加量12.5 mg、溶液初始质量浓度50 mg/L、温度303.15 K、吸附时间300 min,该条件下吸附量达到199.22 mg/g。亚甲基蓝在CAC上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