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功能更新与城市中心区规划--南宁市中心区规划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爽 《规划师》1999,15(3):99-1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参与国际大循环比重的不断加大.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正面临着城市功能更新的挑战,新的职能对市中心的影响尤为突出中心区的概念、布局、内部结构等都将有一个质的飞跃。本文结合现已完成的南宁市中心区规划,就城市新职能对中心区功能和布局的冲击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栾滨  孙晖 《城市建筑》2011,(8):32-35
本文分析轨道交通的介入给城市有机更新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轨道交通建设背景下城市中心区有机更新的类型,结合我国相关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在此背景下城市中心区有机更新的几点建议,以达到城市的集约、可持续和人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城市中心区的概念,系统介绍了国外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理论思潮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对我国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栾滨  孙晖 《城市建筑》2012,(8):52-54
城市中心区更新地段的边界形态对更新区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空间布局、功能范围、区域关联等方面研究城市中心区整体更新地段的边界内涵和形态要素,并通过案例分析,探求不同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城市相关地区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于连莉  王宁牛雨 《规划师》2006,22(12):49-51
城市中心区是交通指向性集中的区域,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等交通问题,导致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和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严重影响了中心区中心职能的发挥。应通过有机疏解、调整土地使用功能,优化整合夏通资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引导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向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扈龑喆 《住宅科技》2020,(10):33-38
当今城市更新正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城市建设从增量向存量更新转型.如何对既有高层建筑进行合理的更新,以满足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如何在更新中结合各项既有现状提出相应的更新设计策略与方法,是建筑学领域一个迫切的研究方向.文章剖析了2019中美研究生专题联合设计中的优秀作品,总结既有高层建筑更新设计中的新趋势与...  相似文献   

7.
于连莉  王宁  牛雨 《规划师》2006,22(Z2):49-51
城市中心区是交通指向性集中的区域,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等交通问题,导致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和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严重影响了中心区中心职能的发挥.应通过有机疏解、调整土地使用功能,优化整合交通资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引导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向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土地价值不断攀升,城市化进程飞速加快的今天,一些老城区--现在和曾经的城市中心区,只有通过更新改造才能延续其活力和生机,实现外界对城市本体的价值认同.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城市中心区体系的各种识别要素人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新规划方法的初探,希望对城市中心城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与发展在城市运动过程中常常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虽然保护与更新规划的导技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目标只有一个,即全面认识并综合发挥旧城中心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城市价值、文明价值,在运动过程中寻求共建立旧城中心区的城市功能、物质形态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正>这个特别论坛确实有一点特别,我们议论的话题是中心区的规划与建设,但是我们不想简单地把一些中心区在规划、建设、管理当中的成绩或概况给大家做展示,而是想从批判的、反思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看看它们在规划、设计、理念、方法以及建成的实际效果方面存在哪些缺憾。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呢?我们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城市更新中日益涌现出一些敏感地段,因其区位条件、历史意义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南京越城遗址周边地块规划通过详细的资料搜集和剖析,提取各类敏感要素,依托核心要素确定项目定位,围绕定位结合各类敏感要素进行项目策划并提出相关策略,进一步指导空间层面的规划设计,采取更新为主、修复为辅的整治提升思路,力求设计方案科学、安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传统城市规划编制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对"实调控"规划原则和框架作出具有创新的探讨,并结合南平市实际进行关键性的区域"实体"控制规划和城镇空间拓展规划,最终构建的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南平市城市化与自然机体健康、和谐地发展,真正体现规划编制的人文风向、公平道义和前瞻眼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总体规划具有综合性强、规划期长与涉及面广的特点,对城乡建设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防止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对国内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对成都市区(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框架进行探讨,重点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对象、介入时间、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评价有效性等方面的内容,为开展具体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往关于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研究多以实证分析及方法比较为主,缺少系统性的关于预测原则、预测思想及预测方法适用性的总结与评价.研究在对近年来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人口规模预测的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主要思想进行分类,分别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人口规模发展的阈值的预测思想、以确定人口规模增长率为依据的预测思想、以人口规模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为依据的预测思想、以数理逻辑为依据的预测思想以及一些涉及到系统论的预测思想,并对每种预测思想中涉及的方法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与文化》2009,(8):38-39
2002年4月,武进撤市建区,成为常州市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武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传统的老城区相比,武进有着宽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经济基础。面对新的形势,武进今后发展的初步构想是建成以中心区为核心、重点镇为网络、高新技术为先导、新型工业为主体、科教文化为支撑、都市农业为优势、生态旅游为亮点的园林式、现代化新城区。  相似文献   

16.
研究借鉴"国际慢城"概念,梳理国内外"慢城"理论研究及慢行交通发展历程,探索将"慢城"理念运用于大中城市的方式,并以北海市进行实例研究,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根植于本土内生力量,利用自身优势,采取"特色慢区+慢行廊道"的模式构建城市"绿色慢网"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推进广州教育城的规划建设工作,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符合新型城市化发展需要的教育高地,将广州教育城规划为岭南风格、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的生态教育城,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特开展了广州教育城总体规划和教育城(一期)城市设计竞赛。本次竞赛组织工作到位、参赛作品质量高,最终的深化实施方案在充分吸收各个优秀方案优点的基础上,从人的需求出发,突出合理的空间分布、宜人的城市尺度,满足教学、科研、生活及服务等多种功能需求,力求营造有内涵和有特色的教育城环境,建设综合型新城。  相似文献   

18.
傅兴  董雅 《建筑与文化》2016,(2):140-141
本文从结构主义的哲学意义出发,通过与概念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含相结合,分析得出结构主义所具有的整体新、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征。通过与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相结合提出能够影响未来城市发展面貌的概念城市规划设计。以此为基础提出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出现,新概念、新生活方式与传统城市规划概念产生越来越多的不适之处,这给城市规划领域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也促使其需要不断进行内部调节,以适应这种周期越来越短、节奏变化越来越快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规划行政权”与规划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进  黄建中 《规划师》2003,19(1):61-64
规划行政权是城市规划局得以在城市政府行政体制中存在的核心,从我国规划行政权的行使状况出发,探讨了我国现行的规划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The need to adapt to the use of computer methods in local planning offices is inevitable. In the course of transition the strains of adjustment can be moderated by systematic and careful work. Beginning with automation of data file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systematic use of them, and perhaps then moving into the more demanding techniques of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is the most productive approach. The selection and retraining of personnel and careful management of the assimilation of computer skills into staff operations can encourage a smooth transition and the best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