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利用Sepabeads SP207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提纯大豆异黄酮。用乙醇从脱脂大豆中提取的大豆异黄酮主要含有染料木苷,还含有大豆苷、黄豆苷和乙酰基染料木苷等;经Sepabeads SP207大孔吸附树脂的乙醇梯度洗脱,可分离得到染料木苷和乙酰基染料木苷;经HPLC检测其纯度均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大豆中各种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在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对从大豆粕中提取分离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以水为提取剂,料液比(质量浓度)1:10,在60~70℃下,浸提2~3h,异黄酮的回收率可达85%以上,蛋白质的提取率为2.55~3.07g/dL;采用95%过20目筛的细度即可得到满意的效果,异黄酮回收率可达90%,蛋白质收率2.95g/dL;异黄酮在大孔树脂和AB-8树脂吸附后,以质量分数20%~60%的乙醇为洗脱液,AB-8树脂的得率比大孔树脂高14.67%;收集水洗脱液可制取大豆低聚糖。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精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比较10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大豆异黄酮吸附性质和不同溶剂萃取大豆异黄酮效果,确定HPD-600树脂吸附纯化大豆异黄酮最佳工艺条件如下:上样液浓度0.15mg/mL、上样液pH值4~5、上样量4.5BV、吸附流速1.0ml/min、静态吸附250min,用80%乙醇作为解吸剂,解吸流速为0.5ml/min,3.0BV解吸剂即可解吸完全。得到大豆异黄酮粗品含量为20.11%,比粗提物纯度提高7.18倍;同时得出丙酮沸点回流萃取可得到含量为42.91%大豆异黄酮产品,纯度比含量为20.11%原料提高2.13倍;乙酸乙酯和丙酮组合沸点回流萃取,可得到含量为70.36%大豆异黄酮产品,纯度比含量为42.91%原料提高1.64倍。  相似文献   

4.
大豆异黄酮的精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含量较高的大豆异黄酮,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大豆异黄酮制品的精制条件,并提出了其工艺路线.乙醇提取液经冷冻离心、浓缩,再冷冻脱脂、等电点沉淀处理,初步去杂,大孔树脂吸附、水洗,30%~95%乙醇洗脱大豆异黄酮,减压浓缩可得大豆异黄酮制品.不同的洗脱梯度可得到不同纯度的大豆异黄酮制品,最高纯度可达到42.97%.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用大豆低温豆粕作原料,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解、微滤和超滤、离心分离、树脂吸附、醇沉的工艺方法进行分离提取大豆浓缩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粉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6.
周云亮  田晶  徐龙权 《食品科技》2007,32(4):170-172
采用乙醇浸提、正丁醇萃取、丙酮沉淀的方法从脱脂大豆中提取大豆皂甙,并利用树脂柱层析分离得到B组大豆皂甙,进而通过HPLC-MS法对B组大豆皂甙Ⅳ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7.
脱脂大豆中B组大豆皂甙V的HPLC-MS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晶  翟滨  徐龙权 《食品科学》2002,23(12):101-103
采用乙醇浸提、正丁醇萃取、丙酮沉淀的方法从脱脂大豆中提取大豆皂甙,并利用树脂柱层析分离得到B组大豆皂甙,进而通过HPLC-MS法对B组大豆皂甙Ⅴ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8.
以脱脂大豆粕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研究有效赖氨酸含量随挤压膨化参数变化规律,同时研究大豆粕体外消化率,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脲酶活性在挤压膨化前后变化。结果表明:有效赖氨酸含量随喂料速度,螺杆转速和水分含量增加而增大,并随挤压温度升高而减小,经挤压膨化,大豆粕体外消化率明显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下降,大豆皂甙含量变化不大,脲酶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为原料,乙醇为溶剂,提取大豆异黄酮,探讨大豆异黄酮提取物纯化工艺,以寻求大豆异黄酮纯化最佳工艺方法。先将大豆异黄酮粗提物进行脱脂、脱蛋白初步处理,再结合大孔树脂吸附与乙酸乙酯萃取精制,最后冷冻结晶得到产品。结果表明:大孔树脂吸附与解吸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0.15 mg/mL,上样pH值为4.5~5.5,上样量为4.5BV,吸附流速为1.5ml/min,静态吸附5h,解吸剂80%乙醇,解吸流速0.5ml/min,并以三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检测,得到大豆异黄酮产品纯度可达82.5%。  相似文献   

10.
脱脂大豆中B组大豆皂甙V的HPLC—MS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晶  翟滨 《食品科学》2002,23(12):101-103
采用乙醇浸提、正丁醇萃取、丙酮沉淀的方法从脱脂大豆中提取大豆皂甙,并利用树脂柱层析分离得到B组大豆皂甙,进而通过HPLC-MS法对B组大豆皂甙V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制定酿造酱油食醋和配制酱油食醋统一完善的标准的必要性。阐述了酱油类通过氨基酸态氮与全氮的比值比较法和食醋类通过总酸、不挥发酸等成分百分比比较法确定酿造、配制酱油、食醋的依据及具体制定方法,对新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乙醇溶液和超声波辅助的提取方法,从大豆原粒酱油渣中提取酱油色素,并利用乙酸乙酯萃取回收乙醇提取液中的大豆异黄酮。结果表明,酱油渣中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5%、料液比1∶1.75(g∶mL)、提取时间24 h、超声波时间35 min。在该条件下,酱油渣色素得率为1.8 g/100 g;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豆异黄酮得率约为37 mg/100 g。光谱分析表明,酱油渣色素在紫外和红外区间均有非常强的吸收峰。色素稳定性分析表明,酱油渣色素容易被过氧化氢氧化,而亚硫酸钠对其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蔗糖、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光照对酱油渣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偏酸性和80 ℃以上的高温环境对酱油渣色素具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一种针对大豆乳清水一级浮渣粉(SP)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结果表明:以60%乙醇为提取溶剂,在料液比1∶5、提取温度60~70℃下采用胶体磨提取2次,每次0. 75 h,每100 g SP可提取干物质20 g,大豆异黄酮含量为2. 08%。该20 g提取物加20 g Ca3(PO4)2、8 g Ca(HCO3)2和400 m L 95%乙醇沸腾回流1 h,过滤浓缩后可得3. 05 g膏状物,大豆异黄酮含量为13. 6%,除杂分离效果好。用大孔树脂ADS-21对膏状物吸附洗脱,浓缩得大豆异黄酮产品,含量为83. 5%,为洗脱前膏状物的6. 14倍。  相似文献   

14.
大豆蛋白在面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添加大豆蛋白粉、改性大豆蛋白粉(面条专用)、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的大豆蛋白对面条品质有不良影响,但添加改性后的大豆蛋白粉,在6%的用量以内,对面团品质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东生抽、老抽酱油的传统由来、演变用法和市场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东酱油,生抽、老抽传统生产工艺,老抽酱油、生抽酱油的名称衍生进行了综述。生抽、老抽酱油的区分是功能分化的始祖,指出了酱油市场功能化细分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在原料、微生物和工艺均有极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广式酱油酱香、豉香浓郁,而日式酱油醇香、酯香和甜味更加突出。在氨基酸分析中,广式酱油的总游离氨基酸为5.220 g/100 mL,而日式酱油则为5.903 g/100 mL,但两者氨基酸种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34种,其中广式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酯类(25.39%)、醇类(25.23%)、酸类(13.51%)、酮类(4.24%)、醛类(2.57%)、酚类(0.31%)和烷烃类(28.75%),而日式酱油主要为酯类(56.02%)、醇类(21.11%)、酸类(5.92%)、酮类(3.42%)、醛类(0.69%)、酚类(0.15%)和烷烃类(12.69%),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构成是引起两种酱油风味独特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研究建立了四种不同品牌酱油的配制酱油电子指纹库,建立的指纹库能够正确识别原酿酱油、配制酱油和劣质酱油.在市场上任意选取两种不知名酱油去验证建立的指纹库,这四种指纹库均判别一种为原酿酱油,一种为配制酱油,其中老才臣和龙菲黄豆酱油配制酱油指纹库还能准确判定此两种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不同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应用不同的大豆蛋白为原料制备大豆酸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使用常用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逐渐增加其中的豆乳含量进行驯化培养。结果表明,豆乳与牛乳比为8:2发酵效果较好。经发酵实验,分别确定了不同原料的最佳固形物含量、发酵时间、杀菌温度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绍兴母子酱油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介绍了绍兴母子酱油工艺,并作出改进。  相似文献   

20.
水解大豆蛋白膜法分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得到富含带正电荷组分、具有潜在免疫调节功能的活性肽,探讨了平均分子量为726.5,带正电荷组分相对含量为44%的酶水解大豆蛋白在截留分子量为8 000、3 500的复合材质膜上的分离特性.结果显示,稳态膜通量随pH的变化不明显,然而含氮组分的透过率却随pH升高明显降低.当pH>7时,透过液中分子量>1 200的组分含量显著降低,而带正电荷组分的相对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