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州建设》2010,(9):36-46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湘潭市规划展示馆及博物馆为例,从城市文脉的现代演绎、立面与色彩的细节表达、立体空间与场所精神的营造等三个方面探讨具有湖湘地域文化特色的展馆建筑设计。在延续传统,呼应地方文脉的同时,塑造出开放、现代、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新地标。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市井生活与公共形象的重要组成与场所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设,在展现城市环境发展理念、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精神享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城市绿地更新要满足当下城市发展与市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成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共享场所空间。意图通过城市绿地更新中场所精神的思考,通过构建空间场所的“可达性、自然性、文化性、艺术性、融界性”五性所组成的设计网络体系,赋予城市绿地基于场所出发的内涵与精神,以营造“花园式”场所精神的带入,带动城市绿地效应的多样拓展。结合上海北外滩滨江绿地更新实际案例分析,从人、自然、花园、场地、生活、文化、行为、艺术等场景要素方面探索,在知行合一中进行实践总结,为当前城市绿地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晓嵩 《福建建筑》2023,(11):27-33
场所空间营造有利于塑造校园场所认同和场所依恋感,是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基于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理念,以福州麦浦中学建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文化认同感、场地方向感、精神归属感三个方面展开宏观总体规划设计、中观建筑设计和微观空间设计研究,注重文化空间与礼制秩序的认同、建成校园建筑与遗存传统建筑的认同、场所环境与师生精神情感的认同,从而达到新旧建筑、人与环境的融合再生。  相似文献   

5.
冷嘉伟 《规划师》2006,22(7):84-86
在许多世博会中,展馆建筑为观众提供展示舞台的同时,也因将各个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实力、创新意识、民族精神和传统意识糅合在一起,而成为举足轻重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世博会特殊的场址条件,契合“城市,让生活美好”的主题,设计师应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为贵”哲学的山水城市理想建设上海世博会展馆。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场建筑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形象代表之一,机场内部空间设计对于机场的重要性也随之显著提升。文章以机场候机厅空间为对象,基于场所精神理念下的文化性来分析目前机场候机厅的空间文化性新需求,并提出以增强文化主题体验、创建连续空间体验感以及重塑空间精神要素等手段,作为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候机厅空间设计策略,以激发旅客的文化认同与空间归属感,来实现机场候机厅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文学主义的发展,民众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增长,各种主题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城市图书馆也随之兴建或改扩建。从当前趋势来看,图书馆不仅仅是单一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大众不可或缺的“沉浸式精神享受”场所,同时是新生代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空间。每个图书馆的色彩搭配不同,所营造的效果、文化、空间氛围也不同,图书馆空间色彩的合理搭配,不仅有利于营造图书馆主题氛围,还能使读者更好地融入场景式的阅读气氛中。创造优质、舒适的图书馆空间环境是设计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以莆田学院紫霄校区图书馆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图书馆室内色彩搭配设计方法,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向科  王扬 《华中建筑》2006,24(11):21-24
该文解析了文化建筑中文化性、地域性与时代性三者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三者综合叙事的概念,并通过空间围舍的动机以及三维体量的空间意义来重点加以表达。并以惠州市“两馆一厅”设计方案为例。分别就重拾场所精神与文化性、地域性为主题的文化建筑叙事,以文化性、地域性为主导的三维体量与空间的时代表述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陈贝贝  杨剑 《四川建筑》2007,27(2):49-50
如何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是城市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提高城市公共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个国内外城市建设实例研究,对比空间与场所性质上的异同,由此推导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当文化与建筑如清泉灌注到一个空间或空地场所的时候,那个地方就将经历一个从“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跃升,精神就不再只是精神,而成为一种“精神物质”,这些空间和场所本身也将成为文化、成为艺术。  相似文献   

11.
场所精神是基地环境、建筑空间和整体氛围的统一体。文章以中华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馆为解析案例,剖析了基于环境的文化建筑的场所精神创作手法和策略。该案例从基地环境出发,将建筑和环境以及文脉进行有机融合。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并结合设计实践,作者通过文章阐述并提出了将建筑、场地环境以及文脉相结合构建场所精神的文化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中国传统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利用西方“场所精神”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场所”的环境客体(包括建筑类要素和自然类要素)与感知主体(包括对空间的流动体验和对文化的多维认同)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和精神内涵。阐明了中国园林中的时空环境营造与体验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传统自然观对当代建筑的场所营造及空间艺术表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洋  霍丹 《建筑与文化》2016,(11):212-213
公共艺术是建立在公共空间基础之上,以平等、自由、共享等观念来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其交互关系是由景观、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互动参与等方式,建立的公共交互行为。行为是构成场所的必要因素,而交往互动的行为又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和来源。公共艺术在公共交互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手段,能为场所营造提供独特的路径和方法。集中表现在文化的生动再现,场所精神的叙事性,社会活动的趣味吸引等方面。以公共艺术的观念介入的场所营造,具体以交互的空间形式、艺术介质、艺术视觉、艺术体验、场所文化等方面来构建而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馆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前进农场森林公园设计以扎根北大荒文化为主题,以自由的平面、丰富的或具有特性的空间、简洁的造型为基本原则,将休闲娱乐功能与其他功能相结合,将生态性与文化性、实用性相结合,是一个尊重场地特性与场所精神的人性化和生态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一次新的尝试——江苏盐城城南新区中央公园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中国园林》2008,24(4):27-32
城市中央公园不仅具有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它更应该是居民工作和生活延续的场所。本规划以“水绿盐城”为主题,设计以大水面为中心,以商业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为主。通过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结合盐城历史文化特色,形成个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集餐饮、休闲、娱乐、游览于一体的湿地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18.
吴书驰  田垠 《华中建筑》2015,(3):187-190
场地的空间形式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种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精神意义,使之超越场地的内涵,而成为"场所"。以天津泰安道五大院地区为例,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来揭示其对场所营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住宅设施》2010,(6):14-19,23
<正>中国国家馆场馆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介绍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  相似文献   

20.
企业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需要具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方面的“硬实力”,同时也必须具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及企业活力、凝聚力、向心力等精神方面的“软实力”,而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廉洁文化正是企业改革的“软实力”。在新形势下,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改革创新、理论研究和发挥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加强以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内容的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