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从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于"工商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商融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围绕"工商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工商融和"高技能人才,校园文化为提高学生"工商融和"综合素质服务等方式,实现培养光伏风电控制新兴产业专业"工商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依托苏州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业,根据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与对外拓展需要,积极践行与探索模块化订单式"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模块化四融合的课程体系,搭建四融合多功能平台,面向纺织服装产业链所需的检验、贸易、管理等岗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工商融合"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纺织服装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度与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对"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需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纺织服装专业与商科专业,确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构建"工商融合"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依托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从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共享、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能制造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企业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人才以及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健全新时代高质量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结合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审视新阶段人才培养的背景,以智能制造装备运维专业群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探索和实践了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为智能制造专业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通用型、高技能人才,采用生产、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纺织类专业实践必需性和应用适用性的特点,根据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的特性,开展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教科研团队、区域经济服务等合作方式来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化工技术类专业建设与调整,构建化工生产与检测技术专业群,从专业动态调整、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团队、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六个方面探讨化工技术类专业服务"四化两型"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行各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的需求增大,各高校纷纷通过调整知识结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等有效途径,来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来满足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这类人才加入到企业、社会建设中,从而到达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为了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高校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需要摆脱传统的培养模式,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本文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出发,阐述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应用型法语专业建设情况。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法语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能力培养模式以及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入手,突出人才培养路径中的"专业"与"应用"两个原则,以此培养具有专业方向能力的应用型法语人才,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法语人才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新时期家居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新方向,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家居类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新文科背景下的家居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存在实践课程建设不到位、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复合型"教学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以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家居产业变革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结合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时代的思想路径,探究构建其课程体系、评价机制、教学团队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家居设计类人才体系建设提供价值性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常涛  路静 《纺织教育》2010,25(5):43-46
探讨纺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等问题。校企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培养纺织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探索了一条校企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11.
李伟文 《国外丝绸》2009,24(4):34-35
丝绸具有悠久历史,丝绸纺织产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全面推进丝绸纺织产业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人才战略是关键。作为综合性地方高校,应结合地区、行业、学校和专业的综合优势,构建不同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高素质丝绸人才培养模式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宽、知识融通、校企结合、科学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许磊  张蓉  夏剑雨  王遥  张丹 《江苏丝绸》2021,(5):35-36,28
本文主要探讨了纺织类专业"三教"改革发展的现状,从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对纺织类专业"三教"改革的路径及实施举措进行了分析讨论,明确了"三教"改革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双方协同作用下的教学改革.改革过程中需要将纺织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实现纺织专业的职业教育与纺织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培养交叉复合型跨学科创新人才,既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工科、新医学和新经济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体现。文章以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认识展开了讨论,并创新提出构建"3+3+3"贯通式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从强化素养教育、学科前沿、实验研究三个方面深入论证了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为新时期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卓越创新人才是环境设计教育的根本使命.本文以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与目标为指导,以环境设计专业为对象,以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与探究,总结在"新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讨论了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食品专业人才的模式,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基本保证,以科研协同双创教育育人为有效途径,以"三课堂"联动为重要手段,以产教融合为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刘雷艮 《纺织教育》2010,25(2):66-68
培养具有工商融合特点的纺织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现阶段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是纺织类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制度、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阐述纺织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商融合综合素质的纺织专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苏州等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针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制造业中西部地区转移、打造自主品牌、技术自主创新、电子商务平台的广泛应用、调整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适应产业转型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专业设置和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产业紧密对接进行阐述,意在校企双方互动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探讨、相互渗透,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为此,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建平等主导建立了一种新的高职纺织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一种多方参与构建"企业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更有效地培养纺织服装行业的计算机软件复合型人才,根据企业岗位招聘要求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按大类招生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纺织服装行业,面向网站UI设计及优化、软件技术支持这两个岗位群,培养能快速胜任此行业各领域的软件设计开发、维护与管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通过增设服装概论、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企业管理等服装行业应用背景课程,和专业课按岗位群建立课程群方式来配套课程体系;采用基于威客平台教学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两种“准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模式,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行业的计算机软件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正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和浙江省现代纺织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依托雄厚学科基础、对接纺织产业转型,推进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的提升;经过7年的实践和探索,构建了"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复合型"丝路"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工程型研究生应用人才培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培养人才的质量稳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