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间接耦合式超磁致伸缩薄膜是一种新兴的具有优异机械物理性能的功能材料,已成为微型器件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是在弹性基片上通过物理沉积方法得到该种薄膜材料,因此基片的物理性能对薄膜材料的磁化性能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物理性能差异较大的铜、聚酰亚胺两种基片的间接耦合式超磁致伸缩薄膜的磁化曲线、饱和磁化强度等进行实验研究与分析比较,得到不同物理性能基片对超磁致伸缩薄膜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制备性能各异的薄膜材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GMM)执行器的电-磁-机三场耦合分步有限元模型。此模型采用分步方法来建立,首先计算线圈的磁场,然后计算GMM中磁-机耦合场。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 3.4软件中的三个模块来实现所建模型。最后运用此有限元模型对GMM智能构件进行性能分析,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说明提出的有限元模型有利于GMM应用设计。  相似文献   

3.
超磁致伸缩薄膜悬臂梁的非线性变形分析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双层超磁致伸缩薄膜(Giant magnetostrictive thin film,GMF)悬臂梁的磁致伸缩作用等效为分布弯矩作用,以简化磁机耦合模型。在几何非线性弹性变形理论基础上,根据哈密顿原理推导出超磁致伸缩薄膜非线性变形的控制方程,并给出超磁致伸缩薄膜悬臂梁静态几何非线性变形模型、非线性主共振和超谐波共振响应模型。采用悬臂梁式超磁致伸缩双层膜(铽镝铁—聚酰亚胺—钐铁)进行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发现超磁致伸缩双层膜表现出明显的几何非线性变形特征,悬臂梁端部位移量约为厚度的2/3;同时检测到悬臂梁的超谐波共振现象,前三阶超谐波共振的驱动效率与一阶主共振的驱动效率具有可比性。将所提出的静态非线性变形模型和振动响应模型分别与试验结果对比发现,两个模型可较好地说明双层超磁致伸缩薄膜的非线性变形特性,为有效地利用超磁致伸缩薄膜设计开发微驱动器和微传感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超磁致伸缩微致动器的磁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超精密隔振系统的核心部件,超磁致伸缩微致动器的工作性能直接影响隔振精度。在建立超磁致伸缩微致动器的轴对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致动器的磁场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积分方法计算在不同励磁电流下超磁致伸缩棒的伸长量,根据计算结果对致动器的线性工作范围作出了有效的估计。  相似文献   

5.
超磁致伸缩抉能器工作时同时受机械力场和电磁场的双重作用.特性必然受机械结构参数和电源特性的双重影响,为寻找最佳的机械结构参数和电源特性参数.必须建模研究。讨论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建模方法,为换能器的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工作的同时受到机械力场和电磁场的双重作用,特性必然受机械结构参数和电源特性的双重影响,为寻找最佳的机械结构参数和电源特性参数,必须建模研究。本文讨论了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建模方法,为换能器的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根据仿生学原理,采用超磁致伸缩薄膜驱动器模仿鱼类的波状推进方式,可以实现机器人的无缆驱动,并能显著提高机器人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为了提高推进力,进而提高驱动效率,实现机器人尾鳍形状优化是关键。基于等面积条件,优选了几种薄膜尾鳍形状,在建立悬臂梁结构变断面超磁致伸缩薄膜受迫振动动态模型和机器人推力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形状薄膜尾鳍的推力进行了仿真验证,得出了最佳尾鳍形状曲线,并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薄膜驱动器的应力分布,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薄膜驱动器的推进效果。  相似文献   

8.
超磁致伸缩薄膜(GMF)的振动特性是决定其驱动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研制出的Cu基双层GMF(TbDyFe/Cu/SmFe),测量并分析了其磁致回线、矫顽力等磁化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薄膜振动特性试验装置,研究了Cu基GMF悬臂梁在低频低磁场下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Cu基GMF悬臂梁具有10阶超谐波共振特性,二、三阶超谐波共振的峰峰值均在35μm以上,且其一阶主共振呈现明显的"软弹簧"特征。最后,给出了直流偏置磁场和交流驱动磁场对Cu基GMF共振频率和振动幅值等驱动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设计开发低频低磁场驱动的GMF微执行器和微传感器提供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超磁致伸缩材料驱动器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有助于理解压磁效应的角度,建立了超磁致伸缩驱动器(GMA)的静态力、位移模型。作出了几个有利于指导设计的推论,并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做了定性讨论。动态建模时,在Bryant and Wang所建模型的基础上,作了一些重要改进。首次提出了采用磁通反馈的动态模型,解决了将电感作为常量而出现的建模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10.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及有限元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新型超磁致伸缩材料TbDyFe具有输出力大、位移分辨力高及位移范围大等特点,将其应用于微位移驱动器中,将极大的提高驱动器的性能指标,从而推动超精加工技术的发展.文中介绍了应用超磁致伸缩材料研制的驱动器的结构及性能,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建立磁-机械耦合模型进行分析,以利于计算机的模拟仿真,对驱动器进行分析及设计.  相似文献   

11.
超磁致伸缩电-机械转换器模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夏春林  丁凡  路甬祥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1):1288-1291
讨论超磁致伸缩电-机械转换器集中参数机电模型及滞回特性模型建模方法。建立的超磁致伸缩电-机械转换器集中参数模型在中低频段能反映其动态行为,滞回特性模型能有效描述电-机械转换器的电流-位移滞回关系。仿真结果与实验特性能很好地吻合,表明提出的2种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稀土超磁致伸缩功能薄膜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具有器件微型化、位移量大、非接触式驱动等性能,其优良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已经成为超磁致伸缩材料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了稀土超磁致伸缩功能薄膜的特点,重点阐述了超磁致伸缩功能薄膜材料在流体控制系统、线性超声马达和微小行走机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并对稀土超磁致伸缩功能薄膜材料在国内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于主动控制油膜轴承的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针对传统油膜轴承位置精度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研究开发了应用于主动控制油膜轴承的超磁致伸缩驱动器.设计并搭建了试验台,实测了驱动器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超磁致伸缩驱动器在常态磁场强度下可以产生与油膜厚度同一数量级的位移输出和较宽的静态调节范围;在2 000 Hz的激励电压作用下有良好的频响特性.说明所研制的超磁致伸缩驱动器能够用来控制油膜轴承的间隙,满足油膜轴承所支承转子的减振频率需要.  相似文献   

14.
超磁致伸缩材料用于换能器后可实现大振幅的超声加工。超磁致伸缩换能器使用时会施加高频电流,内部会产生较大的涡流损耗,引起换能器内部系统的温升,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耗,因此对换能器内部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换能器内部的涡流损耗,可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小系统温升,提高换能器的振幅稳定性。建立了超磁致伸缩换能器内部涡流损耗的理论模型,特别分析了超磁致伸缩材料和永磁体切片对涡流损耗的影响。同时借助ANSYS Workbench软件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工作时产生的涡流损耗及其引起的换能器整体的温升情况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在理论层面得到了换能器内部的涡流损耗规律。最终提出了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永磁体切片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切片优化后的换能器涡流损耗明显降低,工作时温升情况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自行研制的超磁致伸缩微位移驱动器(GM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GMA的驱动磁场特性,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建立了GMA二维非线性磁场模型,并借助ANSYS软件成功获得GMA的磁场分布,且有效预估了GMA的工作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6.
陈龙  夏新涛  樊成娥  汤洁 《轴承》2004,(7):23-25
纳米薄膜可以改善滚动轴承的表面质量,以减少振动、降低噪声,减小摩擦、延长轴承寿命。试验证明,含纳米薄膜的滚动轴承疲劳寿命明显高于普通轴承。本文讨论纳米薄膜轴承表面纳米膜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