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卧龙湖矿首采103工作面项板受火成岩侵入,属坚硬顶板,国内外研究表明该类顶板一般矿压显现较为强烈.根据103工作面实际生产技术条件,沿工作面长度方向设上、中、下3个测站,对末前排支柱进行"三量"观测,通过对支柱阻力及顶底板移近量的分析可以得到,老顶初次来压期间,工作面阻力较直接顶垮落阶段大幅度增加,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速度达到峰值且工作面顸底板相对移近量达到最大值.为加强工作面安全度提出一些支护对策,提高支柱载荷、加强切顶排支护等.  相似文献   

2.
<正> QD型切顶支架是介于单体液压支柱和自移支架之间的一种新型支护方式。切顶支架是由切顶支柱、推移千斤顶、连结元件与泵站、工作面管路系统组成的。工作介质为1~2%的乳化液。工作面可采用3~4排或4~5排控顶,与金属摩擦支柱或单体液压支柱配套使用。由于切顶支柱有较大的顶盖和底座,因  相似文献   

3.
切顶支柱是适用于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的一种新型支架。欧、美等国家已广泛使用。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近几年才认识到其价值。实践表明切顶支柱的应用可以改善普采工作面的顶板支护状态、实现放顶和移溜的机械化,提高产量和效率,增强安全性。可以预见,切顶支柱在我国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仅以鸡西矿区先后在六个普采工作面使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切顶支柱为例:在同样队组、同一煤层、同样的普采装备条件下,使用切顶  相似文献   

4.
小资料     
<正> QD型切顶支架简介:它是介于单体液压支柱和自移支架之间的一种新型支护方式。切顶支架是由切顶支柱、推移千斤顶,连结元件等并与泵站工作面管路系统所组成的。工作介质为1~2%的乳化液。工作面可采用3—4排或4—5排控顶,与金属摩擦支柱或单体液压支柱配套使用。由于切顶支柱有较大的顶盖和底座,因此它对顶、底板的比压很小,不会产生“插底”现象。同时可以取消密集支柱,矸石  相似文献   

5.
17201工作面采用单体支柱支护,支柱加硬质木垫板带帽支护,直线点柱3~4硐缓慢下沉法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为3.8m,最小控顶距为2.8m,支柱穿铁鞋,工作面切顶排采用对柱支护。  相似文献   

6.
采场顶板控制设计涉及到支架阻力与围岩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大量事实说明,支架工作阻力P与顶底板移近量S(折合成每m采高每m控顶距的移近量)呈双曲线,二者是互相制约的动态变化过程。引用临界阻力概念、确定合理的支护强度、指导工作面控顶设计;分析影响单体支柱工作面支护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支护改革,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董东煤矿TC10工作面Z形条带开采工作面切顶留巷,研发了一种具有端头支护、巷道支护、切顶留巷、自移功能的端头支架,可布置在机尾处用于巷道支护和切顶留巷,可实现在工作面设备连续推进5个步距时架后巷道棚顶1次,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面采煤效率。  相似文献   

8.
17201工作面采用单体支柱支护,支柱加硬质木垫板带帽支护,直线点柱3~4 硐缓慢下沉法管理顶板,最大控顶距为3.8m,最小控顶距为2.8m,支柱穿铁鞋,工作面切顶排采用对柱支护.  相似文献   

9.
针对沿空留巷坚硬顶板条件,在传统巷旁密集单体支柱切顶支护的基础上,提出了"锚索+单体液压支柱"巷旁主动强力切顶支护技术。巷旁先采用密集单体支柱支护,然后打锚索支护,构成强力切顶结构,待采空区顶板垮落后,将密集支柱回出,支设新的一排柱距较大的单体支柱。通过力学分析得到了巷旁单体支柱和实体煤的支护阻力大小,并对木城涧煤矿六槽东四壁运输巷进行沿空留巷试验。围岩监测数据表明:一次采动后沿空留巷顶底板移近量达125mm,两帮移近量达到52mm;二次采动对顶底板及两帮的移近量影响较小,仅分别增加了40mm、5mm。可见,采用"锚索+单体液压支柱"巷旁支护对坚硬顶板沿空留巷的围岩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深井高应力沿空巷道围岩变形大、支护困难的问题,以孙村煤矿2216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条件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建立计算模型,分析比较了采用普通锚索、普通锚索+巷旁切顶和注浆锚索+巷旁切顶3种支护方案时,深井高应力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和变形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前2种支护方案相比,采用注浆锚索+巷旁切顶支护方案时,顶底板及两帮变形量分别减小了22.2%和19.8%,实体煤和巷旁单体支柱受力分别降低了13.5%和77.8%,控制围岩效果更好。现场试验验证表明,2216工作面回风巷采用注浆锚索+巷旁切顶方案进行改进支护后,第1个工作面回采结束时,顶底板和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270 mm和120 mm;下个工作面推进至测站位置时,顶底板和两帮累计移近量分别为533 mm和171mm,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可较好地解决该类巷道支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埠村煤矿属薄煤层开采,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上行回采顺序。单巷布置,沿空留巷。工作面切顶密集线后部是老空区,工作面端头下部是采空区,对于沿空留巷的下端头,是应力集中的三角区。大量实践证明,单体支柱配合铰接顶梁穿铁鞋作为端头支护,强度低、钻底量大、顶底板移近量大、回撤困难。通过调研,端头支架初撑力高工作阻力大,是  相似文献   

12.
<正>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北宿煤矿研制出了适应于薄煤层炮采工作面中巷转载机尾后代替单体支柱丛柱式支护的切顶支架,有效解决了簿煤层炮采工作面转载机尾后无切顶支架时人工回撤单体支柱的安全隐患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软底、碎顶、大倾仍工作面的特点,结合相同煤层的回采经验,对主要支护技术参数进行了探讨,确定了合理的支柱迎山角和额定工作阻力,使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明显减小,避免了工作面被压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软底碎顶大倾角工作面支护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软底、碎顶、大倾角工作面的特点,结合相同煤层的回采经验,对主要支护技术参数进行了探讨,确定了合理的支柱迎山角和额定工作阻力,使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明显减小,避免了工作面被压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科研成果     
SDZ-Ⅱ型自移式放顶支柱由山东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北京煤矿机械厂研制的该放顶支柱,经3个多月的井下工业性试验证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该放顶支柱操作方便、强度高、性能可靠。试验工作面与条件近似的工作面比较,产量提高了51%,效率提高89.5%,坑木消耗减少34.9%,使用该放顶支柱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面的支护密度,改善了顶板状况。1987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浅埋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回撤通道切顶卸压技术及改进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为:主回撤通道顶板恒阻锚索补强支护、布置矿压观测站、施工切顶爆破孔、爆破形成切缝线、单排垛式支架支护回撤通道。采用切顶卸压技术后,工作面回撤期间回撤通道矿压显现并不剧烈、垛式支架阻力变化及回撤通道顶底板移近量均能满足安全回撤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原有的巷道支护形式在切顶卸压自成巷技术中不适用的问题,通过理论校核和工程实践,对切顶卸压自成巷支护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让端头支架紧贴切缝线向前推进,能有效防止采空区矸石涌入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U型钢可缩支架的巷旁支护方式,能有效防止矸石涌入巷道;采用自循环门式液压支架+单体支柱的巷内支护方式能有效控制周期来压期间巷道顶板下沉量,满足切顶卸压自成巷的支护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煤工作面采用切顶墩柱改善顶板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仲军维  李广勇 《煤矿开采》2003,8(2):73-73,81
顶底板较硬的薄煤层工作面使用切顶墩柱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改善了初次放顶和回柱放顶时的顶板管理,避免了来压推垮工作面的威胁,减少上下端头悬顶和煤壁区顶板悬露时间,保证了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9.
冯江  索志飞 《现代矿业》2019,35(8):202-203
对某矿1341工作面大断面切眼对接期间的巷道变形进行了分析,并从对巷道顶底板及里帮进行加强支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中部切眼顶板采取注浆加固、里帮增加锚杆、底板锚杆支护等加强支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中部切眼在工作面采动影响下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顶底板移近量为126 mm,两帮移近量为80 mm,与原支护围岩的变形量相比,对中部切眼进行加强支护设计以后可以有效控制中部切眼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20.
采空区下综采工作面大断面切眼支护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研究采空区下方综采工作面切眼支护技术,针对北峪煤矿3-101综采工作面切眼宽6.5 m、顶板距上层煤采空区最小只有0.8 m且被采空区积水浸泡软化等特点,依据工程类比法提出,采用W钢带与长2.5 m的水力膨胀锚杆组合支护采空区下方工作面切眼顶板,锚杆间距750mm,排距500~700 mm,两帮可不进行支护。该技术在现场实施后,切眼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最大75 mm,有效地解决了采空区下极近距离综采工作面切眼顶板支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