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对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汪楠楠 《安徽建筑》2014,(4):178-179
在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础上构建新型指标体系,通过为每个判定指标赋予权重,结合现有评价法得出评价对象的分阶段评定等级和最终评定等级,完成评价工作.此外还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了构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搜集研究大量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其它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采用相互比较的研究手段,以居住房屋和公共建筑的使用寿命为出发点,形成了我国国家标准的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体系,该标准的研究体系富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朱若初 《山西建筑》2012,38(19):284-285
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建立评价体系的新思路,并探讨了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指出矩阵式评价体系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多维的研究视角,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绿色建筑做出准确而全面的评估,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文章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六个方面对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研究,构建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对模型中的经济参数做了深入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增量间接效益进行了量化,使得模型客观合理,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外现有的几种主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横向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郑振尧 《建筑经济》2021,42(2):14-17
阐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现状,分析存在的忽视投资效益经济性评价、全寿命周期经济性评价重视不够、分类评价体系有待明晰、隐性评价指标有待完善、与推广方式不相适宜等问题.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重视投资效益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体系、方法和标准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在我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能否使绿色建筑快速健康发展,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其发展受到初期设计建造阶段高成本瓶颈的制约,因此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绿色建筑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绿色建筑的概念是当前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相似文献   

10.
郭楠 《建筑技术开发》2022,49(9):133-136
在“碳中和”形势背景下,数据中心作为能耗巨大的新型基础设施,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由于数据中心建筑的特殊性,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数据中心建筑的适用性不高。为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筑发展、加快实现碳中和,通过梳理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数据中心建筑特点,采用适用性评价指标归纳分析方法,初步研究形成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体系,为数据中心建筑的绿色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程志军 《暖通空调》2012,42(10):66-72,80
基于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归纳得到了一个包括6大类、21小类、95项指标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参评和达标情况的统计,及与地方标准或细则进行对比,综合分析了各个指标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完善其系统性、有效性、友好性的建议,包括覆盖全面、逻辑清晰、分配适当、对象普适、要求确切、取值合理、操作简便、结果直观、技术开放等9点内容。  相似文献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标识信息的公示加强了人民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权威的标识评价,帮助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提高建造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技能。可以预见,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开展,不管是政府、开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还是业主、物业管理单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我国建筑市场形成“千军万马促绿建”的壮丽景象。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将会成为我国建筑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分析了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及现状,并阐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依据、证书和标志,探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与申报程序,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游娜 《山西建筑》2010,36(12):26-27
针对绿色建筑正在成为中国建筑发展中的一种趋势,结合世界各国的富有典型特色的绿色建筑及其建设经验,具体阐述了绿色建筑应具备的特质,如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利用先进科技,采用节能型建材等,以期指导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合理设计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5.
The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indoor environment of green buildings focuses o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the achievement of indoor thermal comfort at a low level of energy us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adaptive thermal comfort of indoor environment control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HSCW) zones. This work is based on a field study of the regional thermal assessment of two typical cases, the results of which are compared with simulated results of various scenarios of “energy efficiency” strategy and “healthy housing” environmental control. First,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aptive thermal comfort of indoor environment control is actually balanced in terms of occupancy, comfort, and energy efficiency. Second, adaptive thermal comfort control can save more energy for heating or cooling than other current healthy housing environmental controls in China's HSCW zone. Moreover, a large proportion of energy use is based on the subjective thermal comfort demand of occupants in any building type. Third, the building shape coefficient cannot dominate energy savings. The ratio of the superficial area of a building to the actual indoor floor area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nd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building therm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6.
梁华  蓝磊  肖山 《山西建筑》2012,38(16):4-5
从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出发,研究了目前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从绿色建筑区域化、本地化、全过程发展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张欣欣 《山西建筑》2014,(14):237-239
针对雾霾天气的问题,分析了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讨论了推广绿色建筑的方式和途径,扩大了绿色建筑的内涵,对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交通大学中一意绿色能源实验室(Green Building Laboratory)将于2009年底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落成。本文对该项目应用的模拟校核和主动节能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几种典型建筑能源系统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将应用于绿色能源实验室的代表性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唐华  张燕 《山西建筑》2014,(27):246-248
通过对绿色商业建筑投资特点的分析,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绿色商业建筑的风险因素,并建立了风险因素评价体系,以杭州市某绿色商业建筑为例,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项目的增量投资与增量效益进行了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