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是一种将几个艺术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区域,是城市艺术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公共场所。随着国家对文化越来越重视,在国内,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个城市均有集聚区的建设。该文对香港两个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一个已建成使用,一个尚在建设阶段)的规划、建设及运营情况进行了阐述,并从公共空间、功能与活动、运营管理行为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这两个集聚区的特征及集聚性,包括集聚区内公共空间的类型与层次体系,多元的功能和活动的开展,以及运营管理行为的统一和整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香港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在建设及管理上可供借鉴与参考的做法,包括对集聚区的整体性,紧凑的空间处理以及对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蔡宁 《中外建筑》2010,(12):105-108
798艺术区是原国营798厂所在地,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前民主德国设计的。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型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简单、粗线条的风格。2002年10月一些艺术家看上了这些闲置的厂房,租下来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画室。于是,798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00多家画廊、工作室、酒吧、餐饮的艺术中心。艺术家们在这里形成SOHO式艺术聚落与Loft生活方式。798艺术区中的画廊设计别具一格,除了对原有工业厂房的改造利用外,艺术家们还创造了新的建筑空间以及运用当代艺术实现了对建筑空间的介入。本文就798艺术区画廊设计是如何在继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创新与发展起来的作了历史回顾与现象剖析。  相似文献   

3.
<正>高空间、老厂房、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的loft空间建筑,一直是众多艺术家、创意工作者、设计公司、媒体广告等相关创意产业集聚之地。上世纪初,因为水上交通便利,众多银行家、贸易商资本家等在上海苏州河沿岸建立起金融仓库、贸易码头,这里一度成为上海的物流中心。沿苏州河两岸的仓储建筑就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录。昔日,这里曾经有过辉煌和繁荣,而今,这里仍然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底蕴所在。现在,艺术+文化+创意在这里重新展  相似文献   

4.
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贵谷名人堂项目位于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区位优势明显,旨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核心区。设计过程中基于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满足艺术园区功能要求,提升艺术家聚落空间品质,力求体现当代艺术审美需求。该项目在解读艺术家聚落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尊重场地的山水自然环境,延续周边仁山村的传统聚落形态,从空间层次、景观营造和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艺术产业园区的设计,营造出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场所精神,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艺术村。  相似文献   

5.
正上海西岸是近年来国内最成功的文化艺术集聚区之一,从2012年龙美术馆及余德耀美术馆开馆伊始,西岸从默默无闻的城市滨水剩余空间摇身一变,成为了上海的艺文聚集地,举办了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时装周等多项活动。《建筑实践》采访了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文化产业部部长陈安达先生,请他从运营者的角度阐述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都有自己的艺术区:伦敦的东区、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巴黎的左岸……其中纽约的SOHO艺术区最具有代表性。历经工业中心向金融中心的转型,曼哈顿岛的SOHO区出现了大量闲置厂房。随后大批艺术家进驻,SOHO区渐渐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这块面积、人口均不足纽约1%的地方,居住着纽约30%的艺术家群体。包括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珍尼霍尔泽等。纽约SOHO艺术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世界级艺术家和艺术机构,逐步形成美国乃至世界艺术的中心区。  相似文献   

7.
结合上海CAZ演艺集聚区建设、培育优秀演出环境和特定品牌,是一座文化大都市需要奋斗的目标。本文通过对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对标案例分析,对CAZ演艺集聚区的空间、运营和经济收益进行策划研究,结合虹口区独到的文化与空间条件,策划分析世界级CAZ演艺集聚区的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8.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创新驱动、集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区域,各类创新资源均呈现出"廊带"分布特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区域层面探索创新协作体制机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而G107宝安沿线作为深圳西部发展的脊梁和广深创新走廊的关键段落,以创新谋求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本文以该片区规划实践为例,通过产业、交通、绿色、文化、智能、空间等六大创新策略,探索创新转型路径,以期为产业科技集聚的廊带空间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2)
本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母体,与现代艺术、西方艺术乃至世界的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本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创作题材部分,更是现代艺术家获得审美依据与创作灵感的源泉。文章通过研讨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的绘画创作题材,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入深,由感官的表面触动深层次的精神界面,解读本土文化语境下中国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独到特质,深刻构造出在本土文化语境影响下中国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未来发展延续的契机,以此重点阐明本土文化语境下中国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跨越时间与空间,逐步成为现代艺术的精髓,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0.
<正>1背景不在方艺术空间的所在地半坡国际艺术区原是国家"一五"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艺术区的建筑主体是1961年建成的西北第一印染厂旧址(唐华一印,图1)。随后纺织工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遗留下了超过10,000m2质量颇高的厂房空间(图2)。2007年,一些本地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进入,自发形成了小规模的艺术聚落,称为"纺织城艺术区"。2012年,商业资本的强势介入将该片区更名为"半坡国际艺术区",并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将原有厂房的连续性空间划分为独立隔间用以租赁,商家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需求进行改造装修。如此一来,特征鲜明的厂房空间面目全非,艺术区的商业化氛围越加浓厚,导致部分艺术家群体渐渐离去。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是村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新农村建设在体现村落文化和公共精神生活方面有所欠缺。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具备了对自然的适应性、社会的适应性和人文的适应性的景观特质。通过对其公共空间景观特质的研究,得出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应体现和谐的生态性,人性化的设计以及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城市服务业转型 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的发展面临空间转型与扩展等需求。本 文探讨了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 新规划的途径,并以重庆市渝中区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更新规划为例,梳理渝中区产业集聚区 发展过程和问题,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新 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集聚区更新 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艺术化再生,对废弃的建筑空间进行艺术化改造,融入时代要素实现功能再生,能够充分体现遗址的文化价值。基于此,从设计原则、文化资源挖掘等角度对遗址的艺术化再生路径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笔者参与金华铁路文化公园设计实例展开了实践探索,在保留铁路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将老火车站地区规划和二七区块城市设计结合在一起,分别完成阳台集聚区、文化创意体验区和滨江休闲区的再生设计,打造出兼具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现代文化艺术公园。  相似文献   

14.
紫霞斋住宅     
《城市环境设计》2015,92(5):100-105
<正>现在Heyri艺术村的F区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年轻艺术家的聚集地和分享各自文化兴趣的理想之地。在此之前,一群艺术家和文化实践者早已准备来这里工作生活。虽然这里距离首尔市只有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多次考察并造访首尔周边潜在场地后,仿佛艺术家们的共同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乡村生活和私人的住宅环境同时满足了对集体生活和私密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北京艺术区     
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宋庄艺术区酒厂艺术区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爆炸式发展,无数的艺术区也迅猛建设而成。两三年之间,北京几十个艺术区纷纷挂牌招租,数以万计的艺术家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蜂拥而至,北京成了艺术家实现艺术梦想和金钱梦想的天堂。艺术区成了"艺术工厂",艺术家们在一起扎堆交流、探讨与创作,策展人、经纪人与收藏家车水马龙般地涌进艺术区掘金,艺术区的快速扩张带来了餐饮、传媒、时尚概念店、酒店、物业、画具店等相关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六盘山魅力景观区传统村落艺术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立足六盘山魅力景观区传统村落的艺术文化空间现状,从多元性、农耕性、开放性等方面梳理艺术文化空间的特点,探讨艺术文化空间在发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意义。从整体上不单一的把六盘山魅力景观区定义为以保护为主的"国家公园"或"魅力观光区",而是从传统村落的艺术文化内涵上超越自然风景地域空间的范畴,维护中国民族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6,(9)
正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界定往往侧重于从产业组织的视角出发,忽视了服务业集聚区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集聚,从而忽视其根植性、地域性和空间差异性。而规划或地理学者在对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研究时,又容易忽略服务业集聚区内产业之间、企业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人文之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背景下,城市文化专项规划亟需在编制思路和编制方法上进行转变。城市文化承载空间由文化设施向文化空间转变,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应聚焦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进行文化空间的界定。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专项规划的定位,形成对上海浦东新区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思考和探索,提出在宏观层面文化空间格局应与城市空间格局相契合,中观层面应聚焦文化集聚区明晰特色定位、提升文化密度,微观层面应强化分类引导与品质提升,以发挥“文以载城、文以化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20.
李玉婷  钱云 《住区》2021,(2):64-71
艺术村作为一个独特地理空间和社区组织形式,其公共空间本是容纳艺术家与居民公共生活及社会交往的物质空间,有些艺术村却没有产生空间的多元与混合,相反出现空间隔离,对艺术村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何各庄为例,在社会分层的视角下运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究何各庄艺术家与居民的人群特征和互动情况,研究发现艺术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