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科技苑居住区规划采用了具有特色的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为居住区提供了便利完善的公建设施服务,提出按不同的吸引区设居民中心的设想;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了居住区内节点、界面、入口等重要地段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居住小区静态交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居住小区内静态交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居住区内部停车的基本原则,并对居住区内主要停车方式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居住区规划中风环境对人体舒适度和绿地释氧的影响,并以此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方法将风环境模拟技术引入滨海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应用AIRPARK软件对居住区的风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并模拟了与建筑物呈不同夹角风向下的绿地释放氧气的扩散范围.结果夏季,能够充分利用风压差,排除整体余热,实现自然通风的冷却效应;冬季,高层建筑有效地阻挡了东北方向冷风侵入,降低通过风的强度与速度,使居住区内的风环境达到相对舒适状态.在局部风场的影响下,居住区实际的绿地位置与其释放氧气的扩散范围存在空间差异性.结论风环境预测提高了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对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扩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居住区的绿化环境影响着居住区的环境规划质量,反映着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城市居民的基本居住要求,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建设发展趋势,重点论述了居住环境绿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居区环境绿化及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和有关措施,对城市规划和居住区开发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区文化体育类设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决定其配套标准的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通过对桂林市居住区文化体育类设施配建现状及居民满意度调查发现, 《标准》规定的文化体育类设施配建落实与满意度不高。为了更好地指导居住区文化体育类设施适宜的配套建设,梳理了 《标准》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了不同版本 《标准》的配套标准,探究了新版标准文化体育类配置标准的适应性与桂林市发展趋势的匹配度及满足居民需求的情况,发现 2018版 《标准》与桂林市居住区市场开发现状和居民需求在规模分级、项目设置等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度,从分级结构、配套标准具体量化与细化、设施的公益性配置与动态的管理机制等层面提出合理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居住区绿地规划不仅要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要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他们特定精神需要的居住环境。目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存在许多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是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屏障区内村庄进行生态化评价是指导屏障区内村庄生态化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天津市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规划保留村庄的实际调研情况,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市政工程规划、村域空间环境、能源与生态环境四方面构建天津市绿色屏障区内村庄生态化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影响因子权重计算,对现阶段天津市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带内规划保留村庄的生态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村庄风貌、生态设施建设、居住满意度、生态环境治理是影响天津市生态屏障区内保留村庄的生态化水平评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关于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应当满足人的不同生活需求,本文从尊重居民不同场所空间的需求,尊重自然环境方面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一些常见弊端,提出了改善居住区环境的一些方法,提出了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创造高“绿视率”,营造优美的满足居民交往的休闲空间场所,尊重、保护居民的环境参与意识,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小气车拥有量逐渐增加,居住区停车空间严重不足,同时,居民对居住区的绿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几种停车空间与绿化空间相结合的思想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最为直接的活动场所,其生态环境建设是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评价与选择居住区绿化植物是居住区绿地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文章运用特尔斐专家评价法,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原则,从生态适应性、抗病虫害、观赏性、经济效益、安全与环保、文化内涵等九个方面,建立了济南市居住区绿化植物生态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第一轮专家评价结果,选定耐旱性、耐寒性、生态效益、耐荫性、抗污染气体、吸收净化污染气体、抗病虫害、文化内涵、安全与环保、观赏性10项指标为评价因子,对济南市居住区常用的160种绿化植物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级。结果表明:按照其生态效能的高低济南市居住区绿化植物分为三个等级,Ⅰ级绿化树种综合指数≥0.9,共有57种,是济南市居住区最适宜绿化植物的首选种类;Ⅱ级绿化树种综合指数0.8~0.9,共有82种,在绿化中推荐选择和应用此级植物;Ⅲ级绿化树种综合指数≤0.8,共有21种,此级植物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在特定条件下选用。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停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典型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对小区的现状、规划当中的停车问题进行了调查,从小区特点和小汽车使用等相互关系入手,对小区停车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典型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居民自治是新时期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社区居民自治可以有力地推进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居委会角色错位、参与不足,资源匮乏、法制滞后等瓶颈问题。未来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住区热环境可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杭州城西52个不同类型住区为例,基于杭州夏季Landsat5 TM 数据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提取了不同住区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和反照率,同时结合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分别计算了不同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平均建筑高度等建设指标.采用线性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与其人为可控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加强城市住区绿化建设、采用高反照率材料是改善住区热环境的有效手段;适度减少建筑密度和提高容积率可以缓解城市紧凑发展与城市热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在住宅人居环境的各个组成中,自然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与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而科学评价是人居环境学听科学问题,要达到住区光环境的充分的合理的利用,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住区从居光环境的变化特征进行模拟与描述,以保证规划与设计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从而达到人居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江南新苑住宅小区的住区光环境的模拟和描述,对居住区人居环境的科学评价做了实践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居住区"人车分行"模式地下交通空间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大中城市私家车的拥有量飞速增长,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城市居住区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如交通拥挤,停车困难,环境污染及噪音等等.笔者探讨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调研结果和改善途径,以及人车分行体系产生的背景.通过分析上海几个小区的调研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地下交通空间的性质,并总结出人车分行模式下地下交通空间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从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我国国情实际出发 ,对我国大城市交通跨世纪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它包括疏解用地布局控制主城区发展规模 ;加强新区建设与重点改善旧城环境相结合 ;辟建新型商业步行街 (区 ) ;从城市规模实际出发 ,合理规划建设地铁 ;采取措施抑制中心城区高峰车流量及加强城市社会公用停车场布局建设及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住宅建设中愈来愈受关注的居住健康问题,通过实际调查数据,从居住的物理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使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数据模型,分别从3个层次对影响居住健康的各种因素以及因素下的评估点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到主要影响居住健康的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实现了对居住健康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住宅设计风格已从量大面广的粗放型变为精细型设计。本文通过两个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阶段对住宅房间功能和居住环境的分析,提出若干具体做法,使住宅在满足居住者生理需要的同时,尽量符合其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舒兰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和住宅类型的构成特征,指出了其在生态环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规划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优缺点,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阐述了边缘居住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线控换档系统不受传统机械换档拉杆空间位置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设计换档界面,使换档更加轻便容易,驻车时,司机只需轻轻触动开关。线控换档系统的换档杆紧凑,可安装在仪表板上,与驾驶室的设计谐调一致,介绍丰田线控换档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