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基坑土钉支护正交数值模拟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数值模拟计算用于工程设计阶段,对深基坑土钉支护设计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超近深基坑(群)变形控制的设计.通过应用于土木及采矿工程的拉格朗日元法的应用程序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深基坑土钉支护进行正交数值模拟,初步探讨了土钉支护参数对支护变形的影响,可供超近深基坑土钉支护变形控制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深基坑土钉支护正交数值模拟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数值模拟计算用于工程设计阶段,对深基坑土钉支护设计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超近深基坑(群)变形控制的设计.通过应用于土木及采矿工程的拉格朗日元法的应用程序FLAC(FastLagrangianAnalysisofContinua,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深基坑土钉支护进行正交数值模拟,初步探讨了土钉支护参数对支护变形的影响,可供超近深基坑土钉支护变形控制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钢管桩、树根桩两种注浆微型桩复合土钉在深基坑中的支护效果以及开挖过程中基坑的变形情况,以应用两种注浆微型桩复合土钉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为例,借助ABAQUS有限元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微型桩复合土钉施工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将模拟值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基坑的变形参数均在预警值范围内,微型桩复合土钉支护效果良好;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顶部水平位移出现先增大再减小,竖向位移不断增加,二者开挖完成后趋于稳定;开挖中基坑边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出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深约6 m处微型钢管桩的顶部,在基坑施工中应重点关注;基坑不同深度部位的竖向位移会逐渐增大,并在坑底土体出现约19 mm的隆起.  相似文献   

4.
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工程实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桩锚和土钉支护结构是我国目前最常采用的两种深基坑支护形式.根据土钉与桩锚支护结构的特点及设计计算方法,通过河南省郑州市一大型深基坑工程实例,研究了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及其设计计算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桩锚-土钉组合支护中土钉受力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京某典型的桩锚-土钉组合支护为例,采用国际通用岩土工程软件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2D,对桩锚复合土钉支护中土钉的内力及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和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实测数据与规范、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桩锚复合土钉支护土钉的受力略小于同样条件下纯土钉墙支护土钉的受力;土钉内力变化规律与土钉墙支护土钉内力变化基本一致;桩锚复合土钉支护土钉部分的破裂面与规范破裂面在底部差异较大.探讨了现有复合土钉支护计算方法的不足,同时也表明了用FLAC软件进行复合土钉支护土钉内力分析和优化设计,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某临近地铁车站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安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该基坑临近地铁车站一侧桩锚联合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表明:临近地铁车站一侧基坑支护结构最大侧移发生在离坑顶约7 m处,最大侧移为13.4 mm;最大地表沉降出现在距离基坑边约4m处,最大沉降量为8.81 mm;桩锚联合支护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变形,工程深基坑的开挖没有影响到地铁车站安全.  相似文献   

7.
桩锚与土钉墙联合支护形式能发挥桩锚与土钉墙各自特有的长处,使得工程安全而经济。在桩锚与土钉墙联合支护中钉轴检测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根据实际施工数据,着重分析桩描与土钉墙联合支护中土钉轴力的一些变化规律,为桩锚与土钉墙联合支护设计理论研究积累了重要的真实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发挥水泥土桩墙的高强度特性,提出了一种土钉墙+水泥土桩墙的基坑联合支护结构,并介绍了其设计理念。基于有限元数值模型,结合南昌地区典型地质条件,系统地研究了联合支护结构对渗流场、土体水平位移、土钉轴力、水泥土桩墙桩身应力、基坑破坏模式的影响,以及坑底加固、水泥土桩墙距离对基坑支护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墙体安全的条件下,联合支护结构的受力机制更合理,开挖面处土体水平位移、桩身轴向及切向应力均小于传统的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基坑破坏模式表现为重力式挡土墙破坏模式,对坑底进行加固处理可进一步显著改善其支护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放坡-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的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方法以沈阳地区某深基坑为例,分析放坡-桩锚支护结构变形和锚杆轴力的分布情况,采用FLAC3D软件对深基坑放坡-桩锚联合支护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对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土体摩尔-库伦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土体的力学特征.结论基坑四边的中点处发生水平位移最大,角点处最小;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最大;地表最大沉降发生在坡顶开挖边线的位置,且水平影响范围在距基坑边缘处15 m.锚杆内力在锚杆的自由段不变,在锚固段随锚固段的增长而变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广州市某工程的基坑支护实例,介绍了采用土钉支护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该基坑支护方法实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1.
运用FLAC3D和理正数值模拟软件对实际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与计算.主要分析了开挖过程中支护桩桩顶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及支护桩内力的变化,并将现场实测值与模拟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LAC3D数值模拟结果更符合实测值,可为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时单支点桩锚支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施工过程中桩顶侧移控制的优化设计方法,并建立了优化设计模型.该方法以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桩顶侧移为优化目标,以锚固点到桩顶距离为优化变量.以一次位移与二次位移曲线的交点作为优化点,确定锚杆最优位置,进而对桩锚支护结构进行优化.根据上述优化设计方法和模型,采用VB语言研制了优化设计系统,并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设计结果表明:优化设计系统是可行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在紧临周围建筑物条件下,某深基坑采用广义库仑理论设计的桩锚支护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土钉支护技术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施工工艺和现场监控等环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对基坑土钉支护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结合河南省某深基坑工程实例,对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开挖过程中各阶段的桩顶位移、桩身位移、桩的内力、土体分层沉降和周围建筑物沉降等进行分析,监测数据显示位移、内力、沉降变形的原因,验证基坑设计的科学性,避免基坑重大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中的土压力分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中,土压力在桩锚和土钉之间的分配是联合支护结构设计的关键所在.土钉对土体的加强将使直接作用于桩锚结构上的土压力得到显著减小,从而降低桩锚结构中的锚杆应力水平,减短排桩插入土中深度.通常情况下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基坑边壁侧移很小,土钉长度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显著的破裂面,此时土钉支护部分可视为土压力向桩锚结构传递过程中的中间单元.据此可计算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中土压力在二种支护结构间的分配及联合支护结构的协调变形问题.通过工程实例基坑边壁侧移的计算和监测结果对比,验证了土压力分配模式的工程适用性,对同类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介绍了深基坑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的方法及稳定性分析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在工程设计与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该技术在特定地段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介绍有限元运用于软土深基坑开挖的计算原理。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后,通过桩土相互作用分析,对影响深基坑变形和稳定的关键性状进行讨论,从而提出了一些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保持基坑稳定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是以超前钢管桩、土钉、预应力锚杆三者合一的一种基坑支护方式,能有效地缩短施工工期,该支护技术具有成本低,适用面广,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松散沉积层深基坑降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长江三角洲巨厚第四纪松散沉积层深基坑非完整井降水模拟算的理论.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深基坑降水为例,模拟了在多层含水层复合存在、含水层最深底板埋深达149m、基坑周围挡水连续墙埋深达34m、抽水井埋深达55m.抽水井过滤器埋深为34~55m.基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埋深达26.6m的情况下的地下水复杂流动状态.结果得出的8口抽水井优化降水方案经后续工程验证正确、可靠.结论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用于模拟预测此类地区的深基坑降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采用“置大数”法处理第一类边界条件和改进单元传导矩阵调整法处理自由面边界条件能提高模型的计算速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