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淑敏 《化工之友》2008,27(1):77-77
据统计资料王示,我国卒中发病率为1 20~180/10万,死亡率为80~130/10万.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住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缺土性卒中最重要的原因,针对这一主要致病因素进行防治是卒中治疗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HbAlc)在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随机抽取我院8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分成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与正常组,入院后24~48h检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格拉斯哥昏迷表(GC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比较2组间的评分。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的患者的NIHSS,mRs的评分比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的患者高很多,但GCS评分却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心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脑卒中)有密切关系,通过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能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3.
王占军  肖鹏  杨悦  王晓丹 《当代化工》2011,40(7):762-764
介绍了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质、分类及其合成,概述了近年来国内用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最后展望了离子液体合成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乙醚在阿司匹林重结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乙醇/甲醇/异丙醇-乙醚-水三元混合溶剂对阿司匹林粗产品进行重结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重结晶样品中游离水杨酸的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粗产品与溶剂用量的最佳配比为m(ASP):V(醇):V(Et2O):V(H2O)=1g:1mL:0.8mL:4mL;适量乙醚的加入能除去阿司匹林粗产品中81%~92%的水杨酸杂质,与乙醇-水二元溶剂的除杂效率相比提高了17%~28%,且重结晶收率可达83%~90%。  相似文献   

5.
丁世环  张姣 《云南化工》2021,(1):185-187
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测定方法较多,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法、两步酸碱滴定法等,但在教学中最容易实现及大面积开展的是两步酸碱滴定法.通过对两步酸碱滴定法的样品处理及影响因素(浸取温度、颗粒直径、浸取时间)进行探究并优化,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具有一定的教学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莉  柏正武  尹传奇 《广东化工》2012,39(6):232-233
阿司匹林的合成是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经典有机合成实验之一,结合实验步骤的讲解,按照测试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启发式向学生解释操作步骤并提示操作注意事项、理解操作步骤的设计原则、拓展学生知识面等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思考题,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并提高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的进步,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的作用不仅仅是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治疗心肺梗,关节炎等一般作用,同时还具有抵抗癌症、预防心脑血管,应对老年痴呆的功效。阿司匹林新的应用研究可能给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变化,为广大病患及家属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8.
舒波  夏伯候  严东  郭佳  李荣东 《化学世界》2014,(3):169-171,150
以阿司匹林与姜黄素为原料,采用酰氯法经二步反应合成阿司匹林姜黄素酯,重点考察了原料的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液pH值对产物产率及含量的影响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合成阿司匹林姜黄素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姜黄素)∶n(阿司匹林)∶n(二氯亚砜)∶n(吡啶)=1∶6∶5.5∶6;反应温度为-5℃;反应液pH值为5~6,收率达57.2%,含量达99.3%(HPLC)。  相似文献   

9.
张伦 《化工时刊》1997,11(4):29-32
论述国内外阿司匹林在应用和生产方面的最新进展,对其市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片的含量测定是药物分析化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实验。两步滴定法是药物分析实验中非常重要的滴定方法,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阿司匹林两步滴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十分必要。通过对阿司匹林片两步滴定试验的目的、试验原理,试验步骤,数据处理、注意事项,以及学生试验中常见的问题的总结,让学生熟练掌握学会两步滴定法。  相似文献   

11.
姜亚彤  李明雪  高瑞昶 《化工进展》2018,37(4):1559-1565
针对阿司匹林(ASA)结晶母液经处理后产生的废液,采用搅拌和超声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乳化液膜体系来回收ASA。以环己烷为膜溶剂,Span80做表面活性剂,石蜡做膜稳定剂,氢氧化钠(NaOH)为内水相,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内水相NaOH浓度、内水相类型、外相pH、油内比、乳水比、搅拌速度、膜溶剂类型、盐浓度、ASA初始浓度等试验条件对ASA萃取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破乳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环己烷90%(质量分数)、Span80 6%(质量分数)、C(NaOH)=0.1mol/L、油内比1:1、水乳比1:4、搅拌速度200r/min、ASA初始浓度500mg/L],不对外相进行pH调节时,15min后ASA的萃取率可高达97.4%。对实验后的乳液进行离心破乳,20min后破乳率可达72.9%,破乳后的油相重复利用5次后,对ASA的提取率仍在76%左右。  相似文献   

12.
侯德顺  钟红梅 《辽宁化工》2009,38(8):516-517,526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在常压条件下制备阿司匹林时候存在着产率低,阿斯匹林不易结晶析出等现象,改进了实验操作方法,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偶联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右旋糖酐和乙酰水杨酰氯为原料,合成了高分子偶联物右旋糖酐 阿司匹林,并用FT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缚酸剂、右旋糖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反应温度和物料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乙胺和吡啶均可作为该酯化反应的缚酸剂,而浓氢氧化钠水溶液则不适合;乙酰水杨酰基的接入率随右旋糖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但随乙酰水杨酰氯与右旋糖酐的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大;当选用Mw=20 000的右旋糖酐、缚酸剂三乙胺,反应温度在 60℃左右、m(乙酰水杨酰氯) /m(右旋糖酐 ) =3. 06时,乙酰水杨酰基的接入率和其有效转化率分别为 9. 30%和 3 .07%。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硫酸、草酸、柠檬酸、磷酸氢盐、对甲苯磺酸、硫酸氢钠、氨基磺酸、三氯稀土、活性炭固载AlCl3、固体超强酸、膨润土负载型固体酸、负载型杂多酸、碳酸盐、氢氧化钾、乙酸钠、苯甲酸钠、吡啶、维生素C、酸性离子液体、脱铝改性Y分子筛、分子碘、六氢吡啶、氧化锌或氧化钙等21种不同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发现:酸性催化剂催化时合成阿司匹林的收率高于碱性催化剂催化;膨润土负载型固体酸,负载型杂多酸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采用超声、微波等强化手段能明显加快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5.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阿司匹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处理过的硫酸氢钠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杨酸用量为3.0g,醋酸酐用量为6ml,硫酸氢钠用量为反应物总量的3.16%时,75℃反应30min,纯化阿司匹林收率可达76.9%。产品经红外及紫外光谱表征,纯度理想。该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乙酸钠催化合成阿司匹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无水乙酸钠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结果表明,当水杨酸用量为3.0g,醋酸酐用量为6mL,无水乙酸钠用量为反应物总量的3%时,55℃反应50min,纯化阿司匹林收率可达81.9%。产品经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表征,纯度理想。并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阿司匹林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催化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柠檬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探讨了酸酐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酸酐物质的量比为1∶3,柠檬酸用量为1.0g,反应时间为40min,反应温度为70℃.纯化后阿司匹林收率达91.0%.  相似文献   

18.
柠檬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柠檬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探讨了酸酐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酸酐物质的量比为1∶3,柠檬酸用量为1.0 g,反应时间为40 min,反应温度为70℃,纯化后阿司匹林收率达91.0%。  相似文献   

19.
谭伟  杜志云  卢宇靖  张磊 《广东化工》2012,39(1):8-8,158
以水杨酸和乙酰氯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结果表明,当水杨酸用量为2.0 g,乙酰氯用量为5 mL,浓硫酸用量为1 mL时,85℃反应15 min,阿司匹林收率可达73.8%,比同等条件下乙酸酐的收率提高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阿司匹林在应用和生产方面的最新进展,对其市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