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中国矿山工程》2012,(1):77-80
金川矿区开发新技术解决充填难题金川矿区龙首矿"粗骨料管道自流输送胶结充填技术研究"经过前期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室内试验,首次半工业试验取得成功。金川公司科技部、昆明理工大学等研究"粗骨料管道自流输送胶结充填技术"课题,被公司列为公司2011年重点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2.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金川镍矿的开采环境越来越复杂,从而导致机型化盘区充填采矿法难于高效实施.针对金川二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开展了机械化盘区开采方法的革新与应用研究,在大面积连续开采方法、回采进路及断面设计、盘区充填砂浆滤水工艺、盘区通风系统及采掘工程支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应用证明,这些改进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金川二矿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也为国内外深部复杂难采矿山的开采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金铭良 《铀矿冶》1993,12(4):217-225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近年来通过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工作形成一、二矿区的主斜坡道、副斜坡道、分斜坡道的网络联系各中段,并开展了机械化下向胶充填采矿法的采场试验和扩大生产,使金川矿区生产能力及工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超过设计能力30%-47%。本文还详细介绍了斜坡道的铺设和机械化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最大的充填法开采矿山?金川二矿区在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法开采18年后发现了大范围的山体开裂和地表裂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研究充填法开采矿山地表裂缝沉降变化规律及形成机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以实地踏勘调查与地表GPS监测的长期现场数据为依据,阐述了金川二矿区自2000年2月以来呈现大范围地表岩体沉降开裂的现象。通过裂缝区调查、测绘与槽探,揭示了地表裂缝区范围与特征;从沉降裂缝区的形成、岩体移动与变形规律及沉降裂缝发展趋势分析了金川二矿区地表裂缝沉降变形规律;由矿区地质构造、围岩应力分布出发,结合高强度采矿活动的影响,探讨了地表裂缝沉降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最后,对金川二矿区地表沉降开裂现象提出了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自1988年7月至10月在金川二矿区1~#矿体试验应用机械化盘区式下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回采的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胶结充填采矿法充填作用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正辉  高谦 《金属矿山》2003,(10):18-20
结合金川二矿区的充填采矿工艺,采用现场观测方法及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机械化下向分层水平进路胶结充填和无底柱大面积连续开采的充填机理和稳定性,研究表明充填体承受采场地压和变形,盘区间以不留矿柱为宜,推荐采用交错布置的回采与充填方式。  相似文献   

7.
浅析废石胶结充填技术在金川二矿区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发金川二矿区废石混凝土搅拌和输送技术,充分利用井下产生的废石、废水和地表产生的细颗粒物料等,将井下的废石破碎到一定的程度,与地表的细颗粒物料、水泥和井下的废水等进行混合,制成能够满足下向胶结充填人工假顶强度要求的废石混凝土,泵送到采空区进行充填,不仅是解决目前金川矿山生产与充填材料严重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而且是金川二矿区向现代化无废矿山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经济、环保意义。  相似文献   

8.
胶结充填采矿是金川二矿区目前唯一的根本的采矿方法。充填细砂料浆是靠自流输送。管道自流输送技术是70年代由国外引进的。二矿区的管道自流输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金川矿区的充填设施、料浆制备的自动化程度、充填规模和充填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983年投产以来,累计出矿量999.4万t,充填量达321万m~3。1987年出矿量突破百万t大关后,每年仍以十几万t的速度递增,出矿量居高不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狠抓充填系统的完善和充填技术,做到采充平衡,使矿山生产处于主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金川二矿区充填机理研究工作的长期实践,应用粘弹塑性理论和增量计算方法,论述了围岩、矿体、充填体三者共同吻合变形作用的本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金川二矿区一号矿体下向大面积胶结充填体和岩体共同作用时围岩的稳定性问题,计算结果与现场观测的围岩变形位移基本符合。为二矿区一号矿体采用大面积下向胶结充填、沿走向连续回采而不留间隔矿柱回采提供了理论依据。本项成果已在金川二矿区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近年来通过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工作形成一、二矿区的主斜坡道、副斜坡道、分斜坡道的网络联系各中段,并开展了机械化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的采场试验和扩大生产,使金川矿区生产能力及工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超过设计能力30%—47%。本文还详细介绍了斜坡道的铺设和机械化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金川二矿区机械化进路式下向充填采矿法的试验、设计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为实现安全高效采矿和二矿区实现430万t/a的生产能力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矿业快报》2009,(5):32-32
2009年4月23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大型矿床深部开采综合技术研究”课题在金川集团公司启动。“特大型矿床深部开采综合技术研究”课题由长沙矿山研究院、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参加研究。由于该课题立足于我国深井开采现实,结合金川二矿区深部开采的实际情况,开发特大型矿床深部开采综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金川二矿区地表裂缝沉降变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大的充填法开采矿山——金川二矿区在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法开采18 a后,发现了大范围的山体开裂和地表裂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研究充填法开采矿山地表裂缝沉降变化规律及形成机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以实地踏勘调查与地表GPS监测的长期现场数据为依据,阐述了金川二矿区自2000年2月以来呈现大范围地表岩体沉降开裂的现象.通过裂缝区调查、测绘与槽探,揭示了地表裂缝区范围与特征;从沉降裂缝区的形成、岩体移动与变形规律及沉降裂缝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了金川二矿区地表裂缝沉降变形规律;由矿区地质构造、围岩应力分布出发,结合高强度采矿活动的影响,探讨了地表裂缝沉降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金川二矿区地表沉降开裂现象提出了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浓度尾砂胶结充填在金川二矿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金川二矿区高浓度尾砂胶结自流充填工艺,详细介绍了尾砂胶结充填系统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和过程控制手段,阐明了高浓度尾砂胶结充填在金川二矿区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中成功应用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种专门用于矿山充填的新型导水阀在金川集团公司二矿区充填工区研制成功。这一新成果成功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二矿区井下水分流的难题。在矿山充填采矿生产的过程中,因为充填体不接顶很容易形成塌陷故事。为解决这一生产难题,二矿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长期深入一线,掌握了解决管道内高压力料浆流动时阀板开启和关闭的关键技术,研制出新型导水阀并试验成功。据了解,该产品可防止充填体离析分层严重的情况发生,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贺发运 《采矿技术》2005,5(4):6-8,51
金川二矿区高浓度细砂管道自流胶结充填工艺,为二矿区采富保贫、稳产高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金川二矿区充填工艺现状并结合笔者多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体会,提出了对充填工艺进行优化的思路,即优化进路底部充填和进行井下固体废料资源化利用,并对其经济效益做出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赵国世  杜国华 《矿业快报》2005,21(10):35-38
介绍了金川二矿区机采盘区十几年来采矿技术的主要进展,对影响二矿区机采盘区稳产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并结合二矿区机械化盘区的生产实践,提出了二矿区机采盘区稳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金川集团公司二矿区井下充填主要采用-5 mm棒磨砂、河沙、风沙以及-12 mm碎石作为砂石料进行充填。针对砂石料供给中存在的工艺缺陷和技术难题,阐述解决办法和途径,以减少井下充填体质量不稳定因素,形成较完备的工艺流程和先进的充填体质量保障体系,为矿山充填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陈忠毅,198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金属矿开采专业,同年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工程师,1993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现在长沙矿山研究院采矿所担任专题组长、所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被授予湖南省省直机关“百优”青年。自毕业参加工作后,陈忠毅一直从事矿山科研工作,长期奋斗在矿山第一线,先后参加了金川二矿区快速掘进试验、大厂长坡锡矿地压活动规律及空区处理技术研究、大厂铜坑矿91#矿体采场地压研究、湘西金矿机械化创壁充填法、鱼儿山金矿分条块石胶结充填法、大水清金矿采矿方法等10余项研究工作。在长期的科研…  相似文献   

20.
龙首矿西二采区1630m水平采场分布在金川矿区5-11行,距离地面充填站垂直高差为79m,其中5行采场最远,水平充填管路长845m,钻孔垂直管路长79m。经计算,自流充填时的倍线为11.7,采区无法满足现有管道自流充填工艺要求。金川矿区采用下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因此,采空区必须采用混凝土充填,否则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必须采用管道加压泵送充填技术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