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呈味核苷酸促进调料工业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呈味核苷酸主要指5′-肌苷酸钠(5′-IMP)。5′-鸟苷酸钠(5'-GMP)和IMP+GUP三种,均有强烈的鲜味,能以几何级数程度,增加食品原料及味精的鲜味,是我国第二代调味品(超鲜味精)及第三代调味品(复合调味料)、新一代鸡精调味品的主要原料。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呈味核苷酸在食品调料应用中开发日新月异,其产品及功能越来越多,又大大促进了核苷酸产业及调料工业的发展。本文就呈味核苷酸的特性和生产方法及在食品调料工业中的应用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2.
核糖核酸(RNA)和5′—核苷酸的生产是一项新兴的发酵工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大规模生产核酸是从制造肌苷酸(IMP)和鸟苷酸(GMP)等化学调味料开始的。现在核苷酸类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方面。1957年发现肌苷酸和鸟苷酸与谷氨酸钠(即味精)混合,可以提高鲜味,叫做强力味精。1960年找到了使由青霉菌得到的5—磷酸二酯酶和腺苷酸(AMP)脱氨酶作用于酵母RNA,以制造IMP和GMP的  相似文献   

3.
四、利用味精发酵的菌体自溶法生产四种5′-单核苷酸 自溶法是谷氨酸菌体综合利用的一种方法,产品为5′-鸟苷酸钠、5′-腺苷酸、5′-胞苷酸及5′-尿苷酸钠,也可制成5′-混合单核酸的产品。 (一)混合核苷酸组成  相似文献   

4.
5′-磷酸二酯酶是指能降解核糖核酸(简称RNA)为5′-核苷酸的酶。它是酶解法制造呈味核苷酸的关键酶。因此选育高产5′-磷酸二酯酶(简称为PD酶)是主要的技术关键之一。我们首先收集了国内现有的几株菌种,如M71、AS3.2788、桔青霉1131等,通过比较挑选出一株PD酶活力相对较高的桔青霉M71为出发  相似文献   

5.
呈味核苷酸的应用和开发,是近代国际调味食品业先进水平的标志之一,亦是我国调味食品业的发展方向。从国际调味食品市场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应用GMP(5′-鸟苷酸钠),IMP(5′-肌苷酸钠)和I G(5′-鸟苷酸钠 5′-肌苷酸)的产品已有成百上千种,应用的面也十分广阔,有位日本专家曾作了一个比喻,“要用盐的地方,都可以用呈味核苷酸,呈味核苷酸类的产品已象盐和胡椒一样进入了市场和家庭”。从国际调味食品市场调查  相似文献   

6.
呈味核苷酸及其在食品调味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桂友 《中国调味品》2001,(10):25-29
以5′-肌苷酸和5′-鸟苷酸为代表的5′-核苷酸及其一些衍生物,已逐渐应用于食品的调味中.本文综述了5′-核苷酸及其一些衍生物呈鲜味特点、呈味性质与化学结构的关系以及在食物调味中的运用情况.以便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5′-核苷酸类鲜味调味剂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5′-磷酸二酯酶是水解磷酸二酯键生5′-磷酸物质的酶,用于水解核酸得到5′-核苷酸,随着核苷酸产业的发展,该酶的研究和应用也愈发显得重要起来,重点论述了在5′-核苷酸生产中常用的5′-磷酸二酯酶的作用方式、酶的性质和酶的制备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将3种原料猪肉(藏香猪、三门峡黑猪、杜长大白猪)分别蒸煮后,利用液相色谱分别测定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气相色谱测定脂肪酸含量,电子舌检测样品滋味物质,采用SPSS 19分析3种猪肉滋味的差异。结果表明:蒸煮后三门峡黑猪肉的游离谷氨酸含量最高,藏香猪肉的肌苷酸含量最高,二者的鲜味较强。蒸煮后藏香猪肉5′-腺嘌呤核糖核苷酸(5′-AMP)和5′-次黄嘌呤核苷酸(5′-IMP)含量最高,达192.41mg/100g,三门峡黑猪次之,杜长大白猪最小,藏香猪鲜味增强作用较强。蒸煮后,三门峡黑猪总脂肪酸含量最高为(2.25±0.02)mg/g,三门峡黑猪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为藏香猪,杜长大白猪含量最低。蒸煮后3种猪肉的第1主成分贡献率值距离较近,表明蒸煮后3种猪滋味具有相似性。蒸煮后藏香猪、三门峡黑猪和杜长大白猪肉鲜味物质差异较大,滋味相似。  相似文献   

9.
[前言]核酸水解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它在核酸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酶作用于核酸分子的部位不同,分为5′-磷酸二酯酶和3′-磷酸二酯酶。其中5′-磷酸二酯酶是作用于核酸分子中3′-碳原子上的羟基与磷酸之间形成的二酯键,其产物为5′-核苷酸。酵母精是酵母的抽提物,具有独特的营养特性和呈味特性。其中5′—IMP(5′—肌苷酸)和5′—GMP(5′—鸟苷酸)能赋予酵母精独特的鲜味。目前用于生产酵母精的5′—磷酸二酯酶大多是进口的纯酶制剂,价格昂贵且很难买到。本研究利用麦芽厂的副产品一麦芽根制备5′—磷酸二酯酶既经济又方便。  相似文献   

10.
呈味核苷酸5’—IMP(肌苷酸钠)、5’—GMP(乌苷酸钠)、I G(50%IMP 50%GMP)是制造第二代味精(超鲜味精)、第三代味精(复合调味料)的主原料,其强烈鲜味广泛应用于食品调味、提高味质,并可降低味精用量,对开发各种新型复合调料,促进调味料工业发展很有意义。呈味核苷酸能增强鱼、肉、蔬菜等食物滋味,改善食物原有天然鲜味及增加香味。与味精混合用于食品有强力协同效应,如1gIMP(或 GMP 下同) 99g 味精鲜度相当于290克味精的鲜味。5gIMP 95g 味精相当于600  相似文献   

11.
鸡肉中起鲜味作用的核苷酸主要有5′-肌苷酸(5′-IMP)、5′-鸟苷酸(5′-GMP)和腺苷酸(AMP)。本试验研究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肉中鲜味核苷酸含量的方法,试验采用Agilent TC-C_(18)色谱柱(5μm,?4.6 mm×250 mm),以pH 5.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60 ml/min,柱温为25℃,紫外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表明,鸡肉中5′-IMP含量在配制的标准曲线12.5~125μg/ml内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9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25 6%,定量限为0.1 mg/g,回收率为90.00%~108.00%;5′-GMP的含量在配制的标准曲线2.5~25μg/ml内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95,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87 8%,定量限为0.05 mg/g,回收率为93.85%~101.65%;AMP含量在配制的标准曲线2.5~25μg/ml内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95,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63 2%,定量限为0.05 mg/g,回收率为93.10%~100.20%。该方法可准确快速的用于鸡肉中鲜味核苷酸含量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2.
呈味核苷酸是一种强力增鲜剂,早在1847年德国化学家Libig(利比希)从牛肉的提取液中发现5′-肌苷酸钠存在,1895年阐明了它的分子构造,到1913年日本人小玉新太郎发现它具有类似鲣鱼肉的鲜味。5′-鸟苷酸钠是1898年由英国科学家Bunker(邦克)从胰脏中  相似文献   

13.
<正> 味之素公司的核苷酸系列产品,以I+G为主,还有IMP(5’-肌苷酸钠)和GMP(5’-乌苷酸钠),长期以来,一直稳定而大量地供给中国广大的食品厂家,今后亦将保持它的高品质地位,继续稳定地供应广大客户。 本文将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介绍酱油、酱汁、醋等液体调味料类商品的增鲜剂——IMP,并依据下列三方面进行说明: (1) 关于鲜味 (2) 关于IMP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啤酒废酵母中酵母抽提物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研究了机械破壁、pH值以及麦芽根核酸酶的作用对啤酒酵母自溶过程的影响.均质破壁能显著提高自溶速率及酵母抽提物中蛋白质和核苷酸的含量,麦芽根核酸酶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酵母抽提物中5′-核苷酸含量,而提高自溶时的pH值不能显著地提高酵母抽提物中5′-核苷酸的含量.因此,有效地提高酵母抽提物中5′-核苷酸含量的方法是啤酒废酵母经0.5%NaHCO3脱苦后,加2倍体积无菌水和5%NaCl,再加质量分数为1%的核酸酶,搅拌均匀,在40MPa下均质3次,然后升温至55℃,自溶30h,得到的酵母抽提物中5′-GMP含量高达6.37mg/g.  相似文献   

15.
以北极甜虾头为原料,采用物理抽提法、生物酶解法以及两者联合法制备海鲜调味基料,探究其风味特征及形成机理。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电子舌分析呈味氨基酸、5′-呈味核苷酸以及无机离子等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采用味觉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 TAV)确定其中主要的呈味物质及贡献度,采用电子鼻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特征。结果表明,生物酶解法所得调味基料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评分更高,氨基酸组成更加合理,无机离子Na+、Cl-对其风味贡献度更高;物理抽提法所得还原糖含量更高,呈味氨基酸、5′-核苷酸对其风味贡献度较高;3种基料的分子量无显著差异;电子鼻、电子舌结果显示物理抽提法所得基料具有更加明显的鲜味特征。物理抽提法联合生物酶解法所得北极甜虾头调味基料兼具风味与营养价值,且生物资源利用率高,该法所得调味基料可进一步复配加工成相关海鲜调味料。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酵母抽提物中的滋味成分,通过计算滋味活度值评价不同滋味成分对酵母抽提物滋味的贡献程度,计算味精当量证明不同种类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鲜作用。进一步设计了减除实验和添加实验确定对酵母抽提物滋味有主要贡献的成分。最后,以酵母抽提物、食盐和蔗糖为配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增鲜去腥调味料的最佳配比,并结合电子舌分析了调理前后鲢鱼滋味的变化。结果显示:谷氨酸钠、丙氨酸、5’-鸟苷酸(5’-GMP)和5’-肌苷酸(5’-IMP)对酵母抽提物的滋味贡献最大,除上述滋味成分外,天冬氨酸钠、精氨酸、酪氨酸和5’-腺苷酸(5’-AMP)也是酵母抽提物滋味的主要贡献成分;该酵母抽提物的味精当量达到184.48 g/g,表明鲜味氨基酸(谷氨酸钠和天冬氨酸钠)与鲜味核苷酸(5’-GMP、5’-IMP和5’-AMP)的协同增鲜效果显著。增鲜去腥调味料的最佳配比为酵母抽提物1%、食盐1.5%、蔗糖0.5%;经过调味料调理以后,清蒸鲢鱼鲜味显著增强,腥味减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美食、美味、营养、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大大推动了餐饮业和调味品产业的发展。有中国营养专家按照鲜味调味料的功能,把鲜味调味料划分为第一代——味精、第二代——特鲜味精(味精加呈味核苷酸)、第三代——鸡精(风味型鲜味调味料)和第四代营养型鲜味调味料。  相似文献   

18.
味核苷酸及其在食品调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桂友 《中国调味品》2001,(10):25-29,32
以5′-肌苷酸和5′-鸟苷酸为代表的5′-核苷酸及其一些衍生物,已逐渐应用于食品的调味中。本文综述了5′-核苷酸及其一些衍生物呈鲜味特点、味性质与化学结构的关系以及在食物调味中的运用情况,以便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5′-核苷酸类鲜味调味剂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稀土La(Ⅲ)与5-′次黄嘌呤核苷酸(5-′IMP)的配合物La(Ⅲ)-IMP,测定了其溶解性、IR、UV、电导率;并用作乙酸异戊酯合成的催化剂,探讨了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La(Ⅲ)-IMP作为合成乙酸异戊酯的催化剂有较好的催化活性,醇酸摩尔比为21∶、催化剂用量为0.5g、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2h时,乙酸异戊酯收率为60.8%。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种类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单体特征及其强度,以141种市售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为研究对象,根据行业标准以及配料表成分将其分为三大类: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和其它类调味料,其中,其它类调味料分为陆产动物类调味料、水产动物类调味料、植物类调味料以及人工合成类调味料。分别对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Na+等7种鲜味单体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等效鲜味浓度(EUC)计算其鲜味强度。结果表明,鸡精类中谷氨酸(Glu)和Na+含量最高,其它类的鲜味单体含量除Glu和Na+外均高于鸡精类和鸡粉类。其它类调味料中,陆产动物类中的Na+含量较高,水产动物类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植物类中的呈味核苷酸含量较高,人工合成类的Glu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调味料。鲜味强度方面,其它类调味料>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其它类固态复合调味料中,人工合成类调味料>水产动物类调味料>植物类调味料>陆产动物类调味料。EUC可较为客观地量化鲜味强度,研究结果为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