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lanning》2017,(14)
<正>一年一度的小麦收割,丰收的喜悦对农民来说是幸福的。可每年小麦一熟,秸秆焚烧的问也题随之而来。那就是麦秸该不该焚烧?不管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农业生产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说,麦秸都是不能焚烧的,所以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只要农民不烧麦秸,就给予每个农民相应的补贴政策。1焚烧秸秆的由来农业的春华秋实,其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秸秆对农民来说,是宝贵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6)
<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种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当前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认识到秸秆的利用价值,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下,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焚烧的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浓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多数农民认为焚烧秸秆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再通过施加化肥农药,促进农作物生长,然而化肥农药会残留在土壤中、河流中,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同时农作物中的有害物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3)
<正>随着奈曼旗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的发展,农作物产量呈现逐年递增之势,秸秆产量也随之递增。由于现阶段秸秆综合利用程度极低,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基本被废弃或者焚烧掉。特别是焚烧秸秆更是有害无利,既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还板结土壤,致使有的农田防风林网的树木遭破坏,同时还给高速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等带来了交通上安全隐患,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近日,旗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组,并对旗直有关部门进行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6)
秸秆综合利用,既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有效控制污染,优化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是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
<正>1关于水稻秸秆还田水稻是东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连续多年获得较高收成,在农民增收的同时秸秆量也随之增加,秸秆处理问题一直是令农户们头疼的问题,以往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是就地焚烧和废弃,给大气、土壤、水质、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秸秆处理是东港市近几年农业生产中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而秸秆还田是秸秆诸多利用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秸秆粉碎还田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  相似文献   

6.
每年6月和10月份,是河南农村农作物收获的季节,而这个时候,因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也最为突出。为了禁止农民焚烧秸秆,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宣传引导工作,但依然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4)
<正>1概论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生的秸秆近9亿t,未利用的约2亿t,这些秸秆的随意堆放和焚烧,不仅大量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严重污染环境和空气质量。根据秸秆种类和焚烧条件的不同,1kg秸秆产生的污染物可以从几克到几十克不等,产生的污染物包括细颗粒物PM2.5、颗粒物PM10、CO、CO_2等。由于农民抢农时,未处理的秸秆在短时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4)
<正>赤峰是个农牧业大市,拥有耕地2000多万亩,年产秸秆500多万吨,其中玉米秸秆可达400万吨以上。受秸秆利用适用技术限制和回收效益影响,秸秆综合利用率低于75%。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大量剩余秸秆的处理成为农业生产中凸显的问题,一些农民采取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焚烧,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尽管各级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秸秆禁烧问题,但未取得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每年生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6亿吨,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在目前情况下,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不再以秸秆作为主要的炊事原料,大量的秸秆被废弃,每到收获季节,大量秸秆被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四川省的双流机场就曾发生过因焚烧秸秆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6)
<正>1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秸秆数量也迅速增多,据统计,我国每年的作物秸秆产出量约为7~8亿吨。由于目前农村中烧煤、用电和液化气的普及,农村中使用秸秆生火做饭、取暖的做法已微乎其微。由于秸秆在短期内不易腐解,利用率低,尤其是小麦秸秆,农民更不愿意回收利用,在小麦收获后,田地里总有大量秸秆剩余。为了不影响下茬耕作,以往的做法都是就地焚烧,由此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3)
<正>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秸秆逐步成为无处安置的资源,焚烧现象仍有发生,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意义重大,也是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4)
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有机质含量高,能改良土壤。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秸秆数量也多,烧煤和使用液化气的普及,使农村中有大量富余秸秆。每年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水稻、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严重污染环境。综合上述问题,提出对秸秆合理利用的措施,以下是古田县秸秆综合利用测算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8)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例如玉米、水稻等这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都排名在世界前列,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秸秆收获机的出现解决了秸秆回收利用的难题,并使这一曾经被当做农业废弃物的产物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资源。长期以来,秸秆的焚烧或任由它在田里烂掉,浪费了大量的生物能源供应,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秸秆收获机的研发应用在秸秆资源回收这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
农业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农业环境受到污染比较严重,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生态遭到破坏,农药化肥以及秸秆的大量焚烧、畜牧养殖产业等多种污染源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以期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
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焚烧秸秆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秸秆焚烧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如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等,可目前我国的秸秆回收利用率较低,因此研究秸秆的利用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18)
<正>秸秆是我国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总量丰富。近年来,农作物产生的大量秸秆进行焚烧既污染环境、破坏土壤、又没得到合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如何对秸秆合理综合利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24)
<正>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于农作物的需求量较大,在满足了人们温饱的同时,会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产生,有些农民就会对其进行焚烧,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作为一种可以被开发的绿色资源,秸秆其实可以被综合利用。而机械化还田就是将秸秆粉碎后,将其均匀的撒在地表,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调节了土壤结构,还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优化,减少了焚烧现象。值得被广泛利用。在秸秆资源产出量上,吉林省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8.
《建材发展导向》2017,(16):85-86
<正>最近,有媒体报道,黑龙江省肇东市有村民因焚烧秸秆被拘留,但其家人认为秸秆只能焚烧,不然无法种地,此事引发热议。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严禁露天焚烧秸秆,构成犯罪还可追究刑事责任。据了解,一位因烧秸秆被拘留的村民家人说,地里的秸秆要是不烧,开春就没法种。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引导农民有效利用秸秆,才是断决焚烧的有效途径。农民秸秆还田有一定  相似文献   

19.
又到一年夏收时,历年来因秸秆焚烧引起的火灾不在少数。近日,安徽、河南、江苏等部分地区因焚烧麦秸秆造成多起灾、重大污染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防部门提醒广大农民朋友要积极抵制焚烧秸秆的违法行为,自觉做到不焚烧秸秆,坚决防止此类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2)
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就是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低,秸秆发电,秸秆制气,高温堆肥,秸秆造纸等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大量的秸秆除了焚烧,目前还没有处理和消化秸秆的很好途径。因此,推广应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解决秸秆处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秸秆焚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