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云璋 《人民黄河》1994,17(12):5-9
根据河口镇-龙门区间汛期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得到80年代区间降雨的特点是:总是较前期减少10%-20%,是近40年来降雨量最少的10年,其中7-9月较前期减少,6月反有增加。根据综合降雨指标,建立了降雨指标与水沙量的关系式计算到降雨变化使不沙量分别减少14.4%和39.5%,80年代水沙较1955-1970年变化总量中,降雨变化影响与人类活动影响所占的比例。水量分别为33.3%和66.7%;沙量分  相似文献   

2.
河口镇-龙门区间主要支流水沙突变年代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Pettitt检定法,把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以及初步消除降水影响的径流系数和产沙系数作为指标,以年和汛期为尺度,综合判定了黄河河口镇一龙门区间各主要支流的水沙突变点.结果表明:①采用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等资料,通过Pettitt检定的方法可以初步找出河龙区间主要支流水沙突变点,采用消除降水影响后的径流系数和产沙系数来综合判断突变点更符合各支流治理的实际情况;②河龙区间各主要支流水沙突变点出现时间不尽相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有12条、7条和1条发生突变,仅清涧河流域未发生突变,最早发生突变的是延河流域,其次是无定河流域,突变点出现最晚的是窟野河流域.  相似文献   

3.
河口镇--龙门区间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辅成 《人民黄河》2006,28(4):24-25
对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中雨、小雨时。水土保持作用可能对入黄径流量的减小起一定作用,但当遭遇大雨、暴雨时,则水土保持的作用将很小或不起作用。而近期河口镇—龙门区间大雨出现几率较前期减小26.2%,暴雨出现几率较前期减小53.7%,因此近期径流量减小的原因,不应单纯是水土保持作用的影响,降雨量的变化是主要原因,故在进行降雨径流关系“一致性处理”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近期水沙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的概况,利用实测资料对2000—2010年该区间的水沙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与1956—1999年平均相比,2000—201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但主汛期降水量偏小13%,较大降水量发生天数减少,小降水量发生天数增多,降水强度明显减弱;②8月水、沙量减少最多,分别占年减少量的32%、46%;③主汛期降水量减幅小于径流量的,径流量减幅小于输沙量的;④主汛期降水量与实测水、沙量的关系均发生了变化,与1969年以前相比,2000年以后降水量增大,径流量变化不大,而实测径流量相同的条件下输沙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主汛期降水量和年输沙量的关系,分析了1970年后年输沙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主汛期降水量呈周期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枯值历时较过去长;②主汛期降水量小于218 mm时,输沙量随降水量增加而增长的幅度较小,降水量大于218 mm时,输沙量随降水量增加而增长的幅度较大;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年代降水变化减少的输沙量占42%~60%,水利水保工程减少的输沙量占58%~40%;④1996年以后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减沙作用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6.
80年代黄河水沙基本情况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80年代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水沙基本情况及变化特性进行了全面介绍,阐述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各种因素对黄河水沙变化的影响。80年代黄河的天然径流量超过600亿m~3,实测径流量只有400多亿m~3,人类活动是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80年代平均进入黄河中下游的泥沙量减少到8亿多t,是降雨与流域综合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4,(8):39-42
根据黄河河口镇—龙门未控区间报汛雨量站网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工作对报汛雨量站网的需求,采用未控区间加水分析、雨量等值线分析、相关分析、经验公式法等方法,对现有报汛雨量站网的密度和满足程度进行了客观评价,对当前报汛雨量站网布设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在原有报汛雨量站点不变的基础上,府谷—吴堡未控区间增设19个报汛雨量站点、吴堡—龙门未控区间增设12个报汛雨量站点,增设的站点均布设在交通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这样调整后的报汛雨量站网可进一步控制暴雨时空分布,提高洪水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8.
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特点分析及未来趋势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对195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水沙总体上呈逐年代递减的趋势,其中尤以80年代和90年代减少量为显著。90年代是195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径流总量最少的十年,而输沙量较80年代有所增加。本文还就气候因素、工业业用水以及水利水保工程对水沙变化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黄河三门峡以上区的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水沙变化研究中,如何合理地选择代表系列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无定河流域降雨系列进行分析,认为用水文法分析水沙变化时,基准时段代表系列的选择应考虑其代表性、相性及平稳性的要求。对无定河流域资料系列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是,以70年代前的资料作为基准时段的代表系列,其代表性是较差的。为满足精度要求,对选定的基准系列必须进行代表性检验,以便采取展延或插补的办法,提高其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黄河中游降雨特点及其对入黄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80年代黄河中游平均年降水量为464mm,是近40年来降水量最少的10年,尤以7~8月降水量减少最多。受夏季风和地形差异的影响,主要少雨区在北中部的河龙区间。正是由于主要产沙区特别是河龙区间大、暴雨的显著减少,导致该区间入黄沙量锐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变点分析法、历时曲线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对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1952-2000年降水、径流和泥沙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河龙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4.5mm,径流量53.3×108m3,输沙量7.2×108t。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区间面平均降雨量并未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而径流和输沙量均发生了显著性趋势性减少,但在这种趋势性减少过程中,上世纪90年代则表现出微弱增加。与前期相比,在消除降雨量影响后,区间径流量降低幅度一般在20%-30%,而输沙量在低频率部分(相当于汛期)减小幅度达40%,高频部分(相当于非汛期)有所增加。根据建立的区间面平均降雨量与径流量及输沙量关系分析,黄河河龙区间因人类活动的直接作用使区间径流量年均减少18.8×108m3,输沙量年均减少3.7×108t。与前期相比,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是区间径流和泥沙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黄河宁夏河段下河沿、青铜峡、石嘴山3个水文站近60 a来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宁夏河段水沙变化特性以及河道冲淤情况,尤其是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投入运行后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输沙率与流量、汛期和非汛期输沙量与水量的关系探索了维持青铜峡—石嘴山段河道冲淤平衡的临界来沙系数和分粒径临界来沙系数。结果表明:(1)龙刘水库联调对宁夏河段来水来沙量影响较大,以下河沿站为例,来水量与来沙量呈减少趋势,且减少主要发生在汛期,输沙量减幅大于来水量减幅;青铜峡—石嘴山段汛期临界来沙系数为0.002 36 kg·s/m6;粗、中、细沙的临界来沙系数不同,其中细沙的临界来沙系数最大,中沙和粗沙的相近。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黄河下游引水引沙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黄河来水来沙偏枯。但下游引水却逐年增加,年引水量约占河道来水量的1/4;引沙量随来沙量的丰枯而变化,约为2.6~1.0亿t。从历年引水引沙过程分析,高村以上的河南河段引水基本稳定略呈下降趋势,高村以下的山东河段则呈阶梯状稳步上升。这种不平衡的用水状况有待调整。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黄河中游来沙量减少,主要原因是降雨量减少和降雨强度减小,流域综合治理也起到了减沙作用。据分析,降雨因素减沙约占总减沙量的70%,流域综合治理减沙约占30%。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黄河口河道冲淤变化及延伸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0年代黄河河口段来水来沙偏枯,水沙年内更集中汛期,加上清水沟单股行河,使得河口段至今仍能维持良好的河道。影响河口河道好坏的因素,除淤积延伸长度外,还应包括河槽形态、水沙过程、河口疏浚等。在平、枯水年,只要汛期有大洪峰,使河道“洪冲枯淤”,河口就可能维持良好河道,部分消除河口淤积延伸对近口段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I--黄河口治理方向与措施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1986年以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在对黄河口水沙变异特征、影响黄河口来水来沙的因素及水沙变异造成河口演变新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河口治理的新认识和新时期黄河口治理的方向。分析了稳定黄河口流路的思路与方案,采用数学模型对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及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方案进行了研究,认为长期使用清水沟流路(3汊或4汊)是可能的,把钓口河流路作为长远的备用流路和分洪道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牡丹江干流中下游河道泥沙特性,研究河道泥沙输移及补给规律,在对牡丹江干流河道梯级枢纽建成前后河道的水沙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已有的泥沙资料,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砂石的需求,对牡丹江干流中下游河道的泥沙沉积量进行计算,研究确定泥沙补给量与开采量的关系,从而为牡丹江干流河道合理采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河干流沿程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结合流域内长系列年降水量资料,探讨黄河干流沿程水沙的历史变化情况。通过对17个雨量站长系列降水量资料的分析,认为气候不是黄河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黄河年径流量沿程降低,而且愈往下游降低的幅度愈大,这主要是引水量增加和水土保持措施引起的;中下游沙量明显降低,降低的幅度沿程增加,这主要是水土保持、水利枢纽建设及其对水沙量的调节、上游引水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和水库运行方式的改变引起了沙量的突变。分析还表明,黄河利津站年水沙量自20世纪50年代的474亿m3和14亿t大幅度减少至2000年以来6年的平均值132亿m3和1.5亿t,给黄河口的演变带来很大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REDRAW 模型的黄河河龙间近年蒸散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婷  王忠静  罗琳  刘晓燕 《水利学报》2015,46(7):811-818
基于参照干湿限的遥感蒸散发模型(REDRAW)反演了黄河中游河龙区间5个典型子流域2000—2010年的蒸散发,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了区域蒸散发的年内和年际特征。年尺度流域水量闭合验证结果表明,REDRAW模型反演的区域年蒸散发多年平均为358.3 mm,接近降雨径流之差351.4 mm,平均相对误差2.6%,年尺度ET反演结果较为合理,说明REDRAW在研究区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区域蒸散发与NDVI年内变化较为一致,年际变化存在一定正相关,11年间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区域NDVI的显著增加与植树造林等水保措施有关,结合流域的降雨径流等水文数据分析可知,植被覆盖的增加一方面增加蒸散发耗散,另一方面通过截留等作用促使径流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