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能力的关键,人居环境改造是提升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视角。因此,本文基于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与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关系,总结提练贵州省基于传统聚落景观的村落人居环境优化建设、基于原生态民族旅游村寨建设、基于旅游景点和自然遗产辐射带动村寨建设、基于户外探险旅游的山地村寨建设等自我发展导向模式。并从规章制度建设、规划、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等方面提出实现自我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变迁的历程与策略,基本结论是:区域生态与人文和谐共存价值观主导下的“手掌规划”、保障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旧城改造与设计模式、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街区保护与更新措施,是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基本上把握了人居环境变迁过程中自然时空架构人工化、资本化规律,坚持日常生活延续的规划理念并突出人居环境建设的特殊社会构成与文化语境,采取严格限定城市规划设计实施领域以促进历史街区步行化进而降低日常生活速度等相关对策是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中村现象波及全国众多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成为近期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大量实例调研发现,现有城中村改造模式多为大拆大建,存在众多的社会问题和严重的资源浪费。结合郑州市七里河城中村改造项目,探讨一种“保留性”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通过对原有建筑环境有选择性地保留和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环境品质,丰富和传承城市社区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展望了农村土地、水、固体废物、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并从人居环境、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综合探讨了农村的生态整体规划,为广大农民和规划工作者提供一个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理论指导以及先进农村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下,我国城市与农村这两种居住形态,长期形成了空间对立的基本特征,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近郊的部分村落逐渐被包围到城市中来,而成为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城中村”.本文用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来研究“城中村”问题,主要阐述“城中村”的变迁过程——城市近郊的农村、发展中的“城中村”、“城中村”,以西安市西八里村为例来详细分析“城中村"居住形态的变迁;从城市扩展、农村及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两方面来分析其形成、演变的动因.对于城市的全面现代化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市化的加剧,大量的流动人口集聚到城市,为此“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规划改造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实地踏勘调研访谈,阐述了“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概念,探析了“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的城内村、城边村和城外村三种类型的现状特征,总结出了对其综合整治更新和拆除重建两种可行性改造模式与策略并以济南市将军庙地区改造为例,提出了进行“流动人口聚居型城中村”规划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进入城市建设新发展时期,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城乡二元体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其与城市在物质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和矛盾也制约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因此,笔者基于对苏州城中村现状与更新改造存在问题的研判,引入共生理论并研究该理论应用于城中村更新改造的适用性,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层面梳理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具体的更新改造策略,希望有助于推动苏州城中村的更新改造进程并实现城中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试图将生态规划方法应用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研究中.首先从区域背景和调研资料入手,运用德尔菲法筛选了对人居环境建设影响较大的限制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地图叠加法对陕北枣子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度评价.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小流域尺度下“生态优先”的生态安全格局和流域发展用地功能分区.分别从生态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角度就人居环境、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提出了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9.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下,大都市历史欠账区域的“补短板、抓推进”成为城市更新和治理重点。非建制镇(也称撤制镇)社区作为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空间单元,长期面临发展定位不清、人居环境较差、公共服务设施老旧、产业被动衰落等突出问题。在评价非建制镇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城乡融合、城市更新相关政策要求和奉贤区若干实证案例,分析非建制镇改造的重要意义、重点对象和政策沿革,探讨非建制镇社区服务周边乡村和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并提出强化分类分级、规划引导和机制创新等“三个强化”策略,以及与基本管理单元、城中村改造、相对集中居住和多元更新手段相结合等“四个结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原有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调研、对比、解释、论证来阐述城乡结合部的重要作用,提出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应保护原有城乡结合部的历史职能,从空间形态、人居环境、功能辐射、比例尺度、生活方式、天际线、犯罪率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在未来城乡结合部发展中,如何面对挑战与困难,提高认知水平与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字桂林"与城市建设信息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就桂林市当前数字化的背景及现状而言,其数字化发展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透明化的电子政府,建设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网络,是"数字桂林"建设的3个具体步骤."数字桂林"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有着的重要影响 ,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来增强桂林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供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加快桂林市的城市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环境下加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实现高职精品资源共享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新亮点.阐述了视频资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建设原则,分享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以及体会.结合工作实际和“十二五”规划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推进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建设,实现精品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新农村规划编制体系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省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分析了现状农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在规划建设中赋于村庄、居民点术语新的内涵,建立城乡规划编制六个层次的总框架,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和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并对新农村规划建设标准和实施路径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设想利用土和壳体各自的力学特性,组合构成多层堆积建筑,充分发挥掩土建筑的节能潜力;阐述其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营造方式和具有自然山水特征的外部空间形式;定性分析其安全、经济等性能以及该体系对未来城市规划与景观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一种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实现的人居环境构想.  相似文献   

15.
山地村庄与平原地区村庄具有较大差异,规划应针对村庄不同特征和问题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选择适宜村庄发展的规划模式,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避免在村落更新中滥用城市的"一整套"建设模式,从而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张家港撤县建市20多年来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成和演变进行初步探讨和厘清,简要勾勒和描绘了张家港市从初始期集中有限资源确立"一城双核",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城四片区"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再到21世纪进一步明确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村镇建设工程质量是村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漳平市当前处于大发展、大建设、大投资发展态势,提出了修编新一轮漳平市城乡规划思路。文章以"跳出规划、认识规划,土洋结合、做好规划,一以贯之、实施规划"为工作主轴,以"集约与紧凑、生态与绿色、宜居与宜业"为总体要求,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为规划核心理念,以《城乡规划法》和新"土地分类标准"为规划主要依据,以期促进漳平市城乡规划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壮观向人性化转型、从城区向郊区转型。  相似文献   

19.
乡村生态聚居点是一个生态动态发展、低碳宜居、可持续的人类聚居模式,乡村生态聚居点系统是社会和谐经济循环生态平衡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的复合生态系统。以简阳市江源镇和睦村聚居点规划为例,说明对乡村生态聚居点的内涵与系统规划的经验,希望对乡村规划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