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鹅头型汊道航道整治目标河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头分汊河型由于其汊道大幅平移及主支汊频繁交替,历来是碍航问题最为突出的河段,目前关于鹅头分汊河型的治理目标存在微弯分汊和微弯单一河型的争议。本文在总结鹅头分汊河型碍航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其滩槽格局成因,从分汊河道水流能量守恒原理出发,提出了鹅头分汊河道航道整治的目标河型:认为进口节点的挑流作用放大了水流的年内横向摆幅,使得边滩难以长期稳定;进出口节点的存在限制了汊道的延伸平移,因此保留分汊河型是适应这一特征的必然选择。同时保持两汊较大的阻力差异,削弱主支汊格局对进口水流条件的敏感性,将更有利于主航槽的稳定,即存在一定曲率差的分汊河型是鹅头型汊道航道整治的目标河型;具体河段的汊道曲率可根据进口水力特征及进出口河床高程差计算而得。  相似文献   

2.
进口节点的挑流作用在鹅头型汊道形成及演变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长江中下游陆溪口鹅头型分汊河道为例,通过总结其各个演变周期间的异同,分析了进口赤壁山节点在上游界牌河段不同河势条件下对陆溪口汊道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河势变化通过改变节点挑流作用强弱,影响汊道进口水流动力条件,从而最终影响到汊道演变周期进程。  相似文献   

3.
刘中惠 《人民长江》1993,24(12):31-37
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鹅头型汊道有8个,其形态特征往往为多汉并存,沙洲罗列且成不对称分布,这些汊道中较稳定的有枞阳,八卦洲河段,变化较大的有陆溪口,团风,龙坪,官洲及铜陵河段。鹅头型汊道多形成于地质构造相对凹陷区两以上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地区,并发育在自身所造成的河流冲冲物上。其演变特点是主支汊分流比不断变化;主支汊交替转化,主泓周期性摆动;主流单向汇聚,崩岸,切滩时有发生。形成鹅头型汊道的必要条件是应有适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整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徐六泾段全长1 710 km,共有分汊河段55段,可分为顺直形、微弯形和鹅头形3种汊道。主汊和支汊兴衰交替是分汊河段河道演变的共同特点,大多数汊道主支汊交替周期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河床形态。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分汊河道的河床总体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具有与其上下游单一河段相当的泄洪能力。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综合整治应依据“稳定分汊河势、适度减少支汊、合理利用洲滩”的原则,结合各河段情况制定整治方案;武汉河段的整治宜根据近期河道演变和环境保护要求,采用保持天兴洲汊道为双汊河段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进入长江中下游的年平均径流量变化不大,但输沙量锐减。分汊河段的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对长江中下游鹅头型、弯曲型、顺直型分汊河段的演变与调整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流比及汊道冲淤情况实测资料表明,长江中下游各种分汊河段的演变调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比降较大的汊道趋于发展,与汊道分流比的大小关系不大。对此,分析认为主要是因为来沙大幅度减少后,河道由淤积型转换为冲刷型,水流条件的作用凸显,比降较大的汊道易于多冲或是少淤,随之呈现出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铜官山河段沙洲、边滩虽多,但除了成德洲汊道外,其它对航道影响很小.河床演变分析表明:上段成德洲顺直分汊河道高水位时,主流位于左岸左汊,低水位时位于右岸右汊.分沙比左汊大于分流比,右汊分流比大于分沙比,左汊演变胜于右汊.中下段的汀家洲至太阳洲鹅头型分汊河道受上游成德洲影响,主流顶冲安定街形成崩坍,其程度自上而下递增,崩坍部位逐渐下移,太阳洲头日益弯曲.目前,刘家渡以上护岸段渐趋稳定,下游江岸则处于坐弯形势,主流紧靠左岸,整个大江向左移动.汀家洲尾至荻港镇段河道则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演变特点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长江中下游是典型的河槽分汊型河流,主槽与支汊交替转化是最突出的演变特点。两者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分流分沙对支汊有利;其发生转化是由于河势变化引起了主流线的摆动、汊道分流区水面横比降的变化及汊道的水、沙重新分配。经与国内外一些分汊河流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指出长江属于江心洲高度发育、稳定性高的分汊河流。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稳定性与治理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夏细禾  余文畴 《人民长江》1999,30(9):21-22,36
长江中下游自城陵矶致徐六泾段长约1237km,属 稳定江心洲的分汊河段。在大量实测河道泥沙资料的基础上,从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演变特点出发,通过分汊河道与蜿蜒型河道的稳定性比较,认为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比蜿蜒型河道稳定,在治理时应针对汊道存在的问题来稳定或改善双分汊河道的分流形式,对多汊河道要堵塞分流比较小的有害支汊,使之逐渐转化为双分汊河道。  相似文献   

9.
长江镇扬河段是长江下游变化最剧烈的河段之一,近百年来其河道变化主要表现在世业洲洲头的不断崩退、左汊的缓慢发展及汇流后的主流不断右移,六圩弯道凹凸岸互换后的凹岸持续崩坍及弯道向下游不断的发展,和畅洲汊道由多汊演变为鹅头型双汊河道后发生主、支汊易位及左汊的持续发展等。其演变过程颇为复杂,河道整治难度较大。通过分析镇扬河段的河势特点及近百年来河道的演变特点,结合已实施的整治工程,分析了该河段工程的整治效果,总结了工程的整治经验,并且针对目前河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信江八字嘴航运段分汊河道岸堤水力特征及河床演变趋势,利用MIKE21水动力模块构建研究水域二维数学模型,并运用梅港站水文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精度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江顺直分汊河道不同水文时期的水动力特性分析,阐明分汊河道各段的发育演变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左汊是主要的过水汊道,该分汊河道的分流比随着流量的增大而下降。流速呈不规则分布,区域间流速变化显著,分流段左汊出现主流,收窄处出现最大流速,水位从分流区到汇流区均匀下降。河势发育演变整体稳定性较好,河道发育演变主要体现在分汊河道中河床冲淤的局部变化。所建模型能有效模拟分汊河道分流比及水位变化情况,可为河道安全防护及通航稳定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中的河床边界条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描述了长江中下游河床边界条件对于河道平面变形的影响,介绍了河岸抗冲性分类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河岸二元结构对于崩岸影响的2个特点:一是崩岸段河岸断面形态与近岸水流集中冲刷河床相关联;二是根据粘性土层的抗冲性揭示了崩岸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间歇性质。  相似文献   

12.
李峻 《人民长江》1996,27(5):17-18
长江中下游干流地带,自然地理优选,分布有许多大中城市,重要港口,而且工农业发达,成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热点地区,随着该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对河道的利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长江中下游河道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沿江地带经济正常发展,如局部河段主流摆动和崩岸,一些港口码头,给排水口淤积,泄洪能力小于洪水来量;有些河段的河道形态不利于泄洪,航运等等。因此,中下游干流的河道治理是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  相似文献   

13.
陆溪口河段为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鹅头分汊河段,三峡工程蓄水前,受进口单边挑流节点及弯道环流作用,河道演变呈现周期性演变规律;三峡工程蓄水后,在上游水沙条件变化、人为因素等影响下,河段冲淤规律将产生调整。采用理论分析、实测资料分析等方法,对蓄水后陆溪口河段周期性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蓄水后河段周期性调整规律及趋势仍然存在,且由于上游来沙量减少,河段冲淤调整甚至有加快趋势;新洲洲头遭受严重冲刷,出现串沟,直港进口淤积严重,分流格局产生调整,航道条件变差。人为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后,河势才有所稳定,但河段周期性演变的内在动力并未消失,对航道条件及整治工程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Schumm河流分区理论与笔者“最大5河段分段法”,优化提出了“河流5区分段法”,即以流域分区为主导(“体”),以干流河道分段为目标(“用”),先按照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5区进行流域分区,后选取河势和(或)汇流控制节点进行干流河道分段,综合确定合适的河流分段数;基于10大江河分段实践,检验了“河流5区分段法”。长江干流分段实践可总结为兼顾流域与河道特性、流域特性主导和河道特性主导3类分段方法;基于“河流5区分段法”,长江干流推荐划分为5段(长江源—直门达/巴塘河口—宜昌—湖口—徐六泾—长江口)、3段(长江源—宜昌—湖口—长江口)和2段(长江源—宜昌—长江口);长江干流其他分段方法分别基于河流名称、水系划分、行政区界、河流指标和专业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长江镇扬河段世业洲汊道近期演变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业洲汊道上承仪征水道,下接六圩弯道,百余年来支汊在左、主汊在右的状况未发生改变,但汊道从稳定到左汊缓慢发展、右汊相应萎缩的变化十分清晰。从分流比、断面要素等方面分析了长江镇扬河段世业洲汊道近期河床演变情况,概述了近期汊道整治情况,指出了汊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利影响,根据和畅洲汊道整治教训,进一步提出世业洲汊道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下游江心洲与江岸并接的一个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下游干流河道的历史演变资料表明,江心洲与江岸的并接,是本河段河床演变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安庆市宿松且上三号洲近期左汊的淤积过程,认识到:进汊主流在汛枯期的周期往复摆动、及分汊前泥沙的单向横向输移,导致支汊的逐年积,是江心洲与江岸并接的主要机理,而人为的适时堵汊,则使这一过程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7.
三峡建库后,由于水沙条件的改变,长江中下游将发生长时间和长距离的河床冲刷,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的航道条件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对长江中下游航道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三峡建库对中下游航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实际查勘、依据多年积累的原型观测资料 ,分析了清 8出汊工程对黄河河口、河床演变的作用 ;解答了入海口门调整的淤海造陆效果、对河口段河道、防洪、流路演变的贡献等问题 ;论述了黄河河口演变的机制 ,揭示了黄河河口第三次小循环的形成、发展及黄河河口流路在下半个世纪的归宿 ;得出了人工干预下的河口河道形成机制 ;提出了科学地确定黄河口门出汊调整的时机、地点与周期 ,极大地延长黄河自然演变单循环过程中最有利于行河周期的可能性及人工干预下复循环演变规律的存在性。使人工干预河口演变、延长河口流路使用年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桥区河势河床稳定性分析及河型研究在桥梁工程及港址选择等诸多涉水工程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洪水是长江近河口段分汊河型交替摆动演变和塑造河床地形的框架动力;实践表明按河型规律因势利导的人工工程对分汊河型稳定性可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此为长江近河口段桥位布选、主跨布设及建桥后稳定性河势维护的指导思路。 本文通过对长江下游分汊河型的动态分类和特点研究表明,以分汊河型间的节点段和主泓稳定的江心洲分汊河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主泓交替摆动的江心洲分汊河型次之,而心滩分汊河型为较不稳定的分汊河型,这是长江近河口段建桥桥位布选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