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庄怡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35-137
《庄子》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于以"道"为核心的三重"乐"境中。学界对《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多游离于对其外在表象的分析,而疏于对其深层本质的剖析。"道"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道’境"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人为载‘道’"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显著特色;"与道为一"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与庄子生态思想之间有着相似性:“物无贵贱”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都尊重自然,具有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世界之夜”与“绝圣弃知”,两者都批判技术知识;“逍遥游”与“诗意栖居”,两者都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不过,一个主张“清静无为”,一个强调“艺术拯救”,两者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在不同时代所倡导的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态观,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郑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25-26
基于《齐物论》中"三籁"和"梦蝶"形象的描述,探讨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几个特点:即主张审美过程的"直达"性,追求审美对象的"超完整"性,异态同构的审美心质以及迂回观照的审美视线。 相似文献
4.
金德三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3):39-41,45
庄子是关注社会的,庄子思想不能理解为是消极避世的哲学,庄子思想中的互相尊重、平等、谐调、齐物以及自由的艺术的世界观,在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田芳园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3-24
庄子从理论上丰富了“隐”的内涵和“避世”的途径。他认为人在乱世能够“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则可“不避世非,以与世俗处”。苏州园林文化所包涵的“隐”的思想就体现了庄子的“隐世”思想。 相似文献
6.
庄子超越精神的美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红元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1):69-70
庄子美学和超越精神密不可分,正是有了超越,才拓展了庄子美学的审美时空,赋予了庄子美学的独有内涵。文中通过对超越精神不同侧面的剖析,旨在突出超越精神与庄子美学的关系,从主旨、结构、表现上揭示超越精神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思想蕴含审美技术思想,与目前学术讨论热点——"工匠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高职教育所培育的"工匠精神"蕴含敬业精神,追求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精益求精,在这种精神信念引导下从事生产与社会生活,从中获得职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与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人的精神自由和自我满足感的人本思想如出一辙,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从古老传统文化——庄子思想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创新思想及其设计方法。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的创新思想:作者认为庄子提出的“人工”与“天工”的关系,“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的思想,以及“相天”与“合天”的理论,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思维,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庄子提出了做"不材之木"或处于"材于不材之间"及"和外物"、与物同化的顺世原则,这是他置身于险恶的社会环境下无奈而理智的选择.庄子是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他对社会和人生有通达的认识,而他所生活的社会令他失望甚至绝望,因此他只有在精神领域追求自由和超然.庄子的"超越"是在理智分析社会的基础上内在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孙强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11,(4):433-436,444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11.
孙强 《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11,(6):621-623,627
柏拉图与庄子分别以理念和“道”诠释美,把关从艺术欣赏领域引入世界观。他们对美的本源性特征的表述有相近之处,然而也存在巨大的不同。从理念与“道”、对象与通融、真实与自由三方面进行分析,试对二者的美学观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由于英汉语言系统的差异,一般说来,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很难实现语言转换后审美的等效传达,而对于古典著作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林语堂灵活运用不同翻译策略在英译本中成功实现了《庄子》原文的审美再现.因此从美学角度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为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何亦邨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4):51-54
"三"被道家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它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涵。这个概念担负着"化生"的重要使命,它的这一功能,既能解释道家的基本生命观,又能很好地反映道家的生命哲学。在《庄子.秋水》的名篇"濠梁之辩"中,"三"这个文化概念隐藏在字里行间,贯穿全篇,有助于对庄子的生命美学思想做更深层次的解读:生者即至美,凡生者皆为美。 相似文献
14.
黄忠晶 《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学报》2007,20(4):1-4
庄子为人处事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融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庄子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彻底绝望,这一绝望可能合有反抗社会的意味,同时也会导致行动上的软弱无力。庄子为人处世思想确实有自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他希望在精神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绝对不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只不过是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的超越性人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具体而深入的考察,认为庄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志向高远的士子形象。制度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崩溃促成了庄子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并在在道德实践的范围内对儒家不足的补充使中国人拥有了一个层次完整的人生观思想体系。庄子的理想人格所具有的超越性,不仅教育有了世俗中的人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庄子认为世人趋之若鹜的"俗乐"只是浅薄的物欲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而且它反使人"役于物".庄子推崇的快乐境界为至乐,即与天地万物相感通,与自然和谐共处.要达到此境界,庄子指出的途径是遵循"无为"的方法与准则.庄子的快乐观反映了人类对自性生命的反思,以及对精神乐土的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朱蕾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141-142
庄子在阐述其哲学思想时常用音乐做比喻,从中也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庄子》对音乐审美心理特征的认识十分深刻,庄子理想中的音乐最高境界是天乐,也就是合乎人的自然情性的音乐。天乐使人无言而心悦,而欣赏天乐需要心斋,具备坐忘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天人关系作为庄子实践自己理想人格的途径,曾经以对自然的肯定和尊崇以及指导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对中国审美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面对紧张的天人关系和技术化对人类的侵略,庄子的天人观对当代社会也颇具启发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庆刚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5-26
在后现代视阈下讨论庄子有关语言哲学思想,挖掘庄子语言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会通之处,解读庄子的"言意观"、"名实观"以及"诗性与隐喻性"的语言风格及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徐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以庄子自身形象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为出发点,对<庄子>的论辩艺术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透过分析,可以看到隐藏在<庄子>不受限制、看似没有任何主线引导的文章背后,其细腻思想的进行过程及其对文章的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